被逼叫導師「爸」的研究生自殺

孩子,你的感受高於權威 | 被逼叫導師“爸”的研究生自殺

孩子,你的感受高於權威 | 被逼叫導師“爸”的研究生自殺

武漢理工大學研究生陶崇園的跳樓事件過去不到兩週,又有人揭發20年前北大中文系女生高巖自殺內幕,是受當時導師長期性侵所致。

接二連三的高校自殺事件,不只是讓人擔心女生在這個世界的處境,也哀嘆男孩子同樣會遭到壓迫和凌辱。

陶崇園不堪導師王攀長期的精神虐待,竟然選擇決絕地當著母親的面跳樓,背後肯定有著絕對一秒鐘都不想再承受的痛苦。而被披露出來的導師王攀的種種作為,我是真不敢相信,這是一個高校導師做的出來的事情。

這兩天追著看事態發展,常常有一股巨大的哀怨和怒氣堵在胸口出不來。

大多數人都跟我一樣,同情陶的遭遇,對王攀的欺壓憤慨不已。也有很多人在微博下評論:為什麼陶崇園不反抗?為什麼他要受導師控制?一個男孩子怎麼能忍受住這種屈辱這麼多年?為什麼他不離開?!

哪裡沒有想過離開啊!陶崇園自己早就向朋友傾吐過這種想法,認為自己「真是苦啊,忍啊」,「我的路是脫離他,畢業後直接斷。」

可沒想到,還沒有等到畢業,精神卻已經再也忍受不了,用離開這個世界來宣佈脫離控制。

他在母親面前衝向樓頂跳下去前最後說的是:「媽媽,我受不了了,我真的不知道該如何擺脫王攀老師。」

毫無辦法的絕望是陶崇園不顧一切縱身一躍的最後情緒。他的絕望,大概是認為自己錯了,覺得反抗沒有用,不知道怎麼脫離,看不到未來……

可是他這麼努力,這麼優秀了,錯在哪裡啊!明明是他的導師,根本不是在像對待一個學生般對他,而是用身份權力在控制一個渴望有所作為的年輕人!

從陶崇園姐姐公佈的陶和導師的對話來看,作為一個研三的學生,卻長期幫導師買菜、洗衣服、畢恭畢敬地照辦所有的吩咐,每次回應都是「在」,「是」,甚至還要被逼打出「爸我永遠愛你」這樣的話。

孩子,你的感受高於權威 | 被逼叫導師“爸”的研究生自殺

他內心有多害怕失去現在的學位、成績,才能逼著自己打出這樣的字?

那些說陶崇園怎麼不反抗的人,再看看他反抗的結果是什麼?陶崇園試圖去其他學校讀博,王攀以他不能參加心愛的足球隊,不能去國外做學術交換,甚至都畢不了業找不到工作為要挾。他很有可能什麼都做不了,會被一再地否定、孤立、甚至受到威脅。

這一切可能沒法承擔的後果,甚至是未來的一切,都被導師掌控著,如果拒絕意味著失去這一切,還敢輕易說不嗎?!

◈ ◈ ◈

再看看我們自己一路的經歷,誰敢說自己沒有過這種被侵犯了權利卻不敢說出拒絕的時候?

新員工剛入職公司,老闆如果讓你送外賣,你會拒絕說不送嗎?連替老闆叫外賣送到家都覺得不大好,要自己去送;

同事讓你去買幾杯咖啡,哪怕兜裡沒錢、太陽太曬、工作太滿,還是會勉強自己去;

被老闆差遣去跑幾趟私事,還不是得儘量壓住心裡的不情願,妥妥地去辦。

因為我們會認為,這些要求和工作相比,是小事,可以忍。

哪怕不是新人,工作中客戶提了非常過分的要求,需要你重新來過,你能輕易說不嗎?

我們還不是嘻嘻哈哈叫著謝謝客戶爸爸,就這麼把這種委屈消化掉了。

因為客戶就是收益,我們天然覺得忍受客戶提出的各種無理需求,是工作的一部分。

孩子,你的感受高於權威 | 被逼叫導師“爸”的研究生自殺

但在陶崇園這裡,這種屈辱、無奈、受盡折磨的痛苦,不是忍了再忍、叫一聲爸爸就能解決的。

我們身在職場,老闆真的太變態沒有公私界線的話,這份工作大不了不做,換一份就好了。但和導師鬧掰的後果,陶崇園認為他負擔不起。

在我看來,並不是陶崇園不勇敢,而是他會認為反抗是無效的。從現有的信息來看,王攀不止對陶崇園一個人是這種態度,他的學生都要經歷「下跪儀式」。

誰給了王攀權力去做這些?這種精神控制和虐待他是第一個?當然不是。那是不是整個系統、體制,都在默認王攀這樣的作惡?!

這和電影《聚焦》帶給我們的恐懼一樣。《波士頓環球報》的調查小組在跟蹤一件天主教牧師性騷擾教區裡孩子的案件時發現,這不是孤立的個案,類似的事件涉及了上百名受害者,教會早就發現了這樣的牧師,卻輕罰縱容,整個天主教系統都在默認這樣的事情不斷髮生。

電影看得我義憤填膺,可是給調查小組鼓掌的同時,我卻感受到了一陣陰冷,全世界的陰暗處都在發生著這樣的暴行,但我們原本非常信賴的機構、系統,卻對這種暴行熟視無睹。

孩子,你的感受高於權威 | 被逼叫導師“爸”的研究生自殺

◈ ◈ ◈

大眾傳播學中有一種理論叫「沉默的螺旋」。說的是如果人們覺得自己的觀點是公眾中的少數派,他們就不願意傳播自己的看法,而如果他們覺得自己的看法和大多數人都一致,他們就會勇敢地說出來。

但只有說出來的觀點才會被傳播,少數派的觀點就會被輕視和淹沒,久而久之,少數派的聲音越來越小,多數派的聲音就越來越大。

從王攀到陳小武,再到高巖的導師瀋陽,他們是受人尊敬的高校教師啊!在我們的固有觀念裡,認為他們是傳業受道解惑的老師;為人師表理應受到尊敬;教授、學者的身份是值得信賴的。

然而卻正是這些所謂的權威,做出了我們不能想象的超越道德底線的惡行。

陶崇園和高巖就像沉默的螺旋中的少數派,他們隱隱覺得這不對,自己內心是不情願的,但又沒有辦法拒絕。

如果反抗,說出「我的導師侵犯了我」,很容易被認為是在挑戰多數人的觀點,導師很可能會用孤立的方式來威脅他們。

沒有人能輕易就承受住孤立、報復的恐懼。所以當再也不想被欺負的時候,他們會覺得,死,是反對權威,拒絕再受傷害,擺脫這種恐懼和痛苦的唯一路徑。

◈ ◈ ◈

但說起來容易,拒絕起來真的很難很難。別說不敢反對權威,就連別人的眼光,我們有時候都不能不顧及。

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樣,從小到大都被教育:你看別人怎麼樣,你也應該怎麼樣。直到成年,我媽逼我結婚生子的臺詞還是:大家都是這樣的,你怎麼就不行。

孩子,你的感受高於權威 | 被逼叫導師“爸”的研究生自殺

「大家都是這樣,我如果不這樣,我就不對。」這句話深深根植在我的意識裡,以至於哪怕稍微和「大家」的路徑有一點點不一樣,我就要面對無數的壓力甚至恐慌。

現在看來是多麼可怕的一句話。

在從來都不認為個體需要自我意志的中國社會,要是不合群,要是不和大多數人在信念、行為上是一致的話,來自四面八方的壓力就會如巨石般砸過來。

群體壓力是刻在中國人的骨髓裡的,我們需要像在意自己的錢包一樣在意別人的眼光。

就像小時候在公眾場合哭,大人會說,「你哭什麼呢?別哭了,你看大家都在看你呢,多不好意思。」

現在我會問,大家都在看著我的時候,我就不能哭了嗎?為什麼?誰規定了在公眾場合一定要開開心心和和氣氣?

不是的。如果從小就知道自己要什麼,就一定不大會委屈自己,會尊重自己的感受,也是會主動的拒絕和反抗的。

我小時候也是乖乖女,從來沒有做過所謂「出格」的事情。老師的話要聽,做得好能受到肯定,甚至被授權(做班長)。總認為不可以逾越規則,如果沒有遵守,那一定是自己做錯了。這種被禁錮的想法伴隨我直到成年。

後來慢慢開始思考,規則到底是什麼?它可以被打破嗎?

從學會翹課;生病懂得請假;憤怒會當場表達;直白拒絕身邊人的要求;坦率說出「我不開心」時,在我看來,規則就不再是當初那種不可修改、不可逾越的東西了。

規則本就是用來讓生活變得更好的一種共同約定。規則是可以改的,規則也不是權威說了算的。如果不遵守,只是需要承擔相應的責任和後果,付出一定的代價,而並不是做錯了什麼。

所以如果懂得牢牢守住邊界、知道權威可以被挑戰、認為應該對自己負責,那麼陶崇園和高巖可能就不會認為,死是解決問題的手段了。

我的朋友蕭蕭平時就是非常有主見、很知道要捍衛自己權利的女孩子。看到高巖的事件後憤怒地說,現在這些衣冠禽獸真的太多了!氣死我了,換了是我,哪管什麼畢業不畢業,敢碰我就一定要先找人打到他陽痿!

雖然聽起來是氣話,打人的策略也不對,但蕭蕭的態度我欣賞。她從來都認為,老師這個權威的身份是可以說不的,並不能因為權威,而一切都對。

自己的感受才是最重要的。

孩子,你的感受高於權威 | 被逼叫導師“爸”的研究生自殺

關於陶崇園的跳樓事件,你有什麼想說的

可以來留言區和我們聊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