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面埋伏》是著名琵琶傳統大套武曲

《十面埋伏》是著名琵琶傳統大套武曲,前身是明代的《楚漢》。描繪了楚漢相爭中垓下之戰的情景,故事性極強。

《十面埋伏》是著名琵琶傳統大套武曲

曲譜最早見於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華秋萍的《琵琶譜》,而在此譜之前,只有描繪同樣題材的《楚漢》。

《十面埋伏》是著名琵琶傳統大套武曲

明代王猷定《湯琵琶傳》中,記有被時人稱為“湯琵琶”的湯應曾彈奏《楚漢》時的情景:“當其兩軍決戰時,聲動天地,瓦屋若飛墜。徐而察之,有金聲、鼓聲、劍弩聲、人馬辟易聲,俄而無聲,久之有怨而難明者,為楚歌聲;悽而壯者,為項王悲歌慷慨之聲、別姬聲。陷大澤有追騎聲,至烏江有項王自刎聲,餘騎蹂踐爭項王聲。使聞者始而奮,既而恐,終而涕泣之無從也。”

《十面埋伏》是著名琵琶傳統大套武曲

從這段描述可看出,湯應曾彈奏的《楚漢》與《十面埋伏》在情節及主題上一致,由此可見早在16世紀之前,此曲已在民間流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