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丨國語配音「老友記」

電影丨國語配音“老友記”

說起國語配音,那得翻翻老黃曆……還是來看看我們的國語電影配音“老友記”吧。

1.皮影戲是有聲電影的始祖?

電影丨國語配音“老友記”

皮影戲是咱們中國民間古老的傳統藝術,是一種用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

表演的時候,藝人們得在白色幕布後面,一邊操縱影人,一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講故事,同時還要加上打擊樂器和絃樂,濃厚的鄉土文化就此撲面而來。

皮影戲不僅是藝人們賺錢的技能,還是情人之間互撩的技能呢。《香蜜》中火神給小葡萄表演的那一段,還記得不?

電影丨國語配音“老友記”

據史書記載,皮影戲始於西漢,興於唐朝,盛於清代,元代時期傳至西亞和歐洲。算下來,皮影戲是最早將“配音”和“音樂”同步的。

也難怪國人第一次見識到外來的電影這種“新奇玩意兒”,就親切的稱之——“影戲”

不過皮影戲是“有聲電影的始祖”這個說法,目前無法考證。可在小歌的心裡,它必須是始祖級別的存在。

2.譯製片的“南腔北調”

第一部國語電影配音是東北口音的?

1927年《爵士歌手》(《The Jazz Singer》)的上映,率先和無聲電影say 了拜拜,鑼鼓喧天的揭開了有聲電影的幕布。

由於我國的電影技術等因素(奏是因為窮……),沒有緊跟上世紀電影的變更。到1949年,才欣賞到第一部配音版的外國有聲電影——

《普通一兵》。

電影丨國語配音“老友記”

這也是國人欣賞到的第一部國語譯製片,影片中的兵哥哥“莎莎”一張嘴,竟然是東北那旮旯的口音。

現在聽起來有點滑稽可愛的東北口音,卻與片中蘇聯紅軍戰士的工農身份非常貼合,也在當時瞬間拉近了與中國觀眾的距離。

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歷史意義的譯製片

這部電影的中文配音,是由長春電影製片廠(又名:東北電影製片廠)配音製作的。

那個時期,長影可以說——老火了。每年平均有30多部譯製片在那裡錄製(這也應該是當時姜sir喜遇長影招人機會的原因……吧,超級不羨慕……)。

當時長影的配音領軍人物是向雋殊,她是被《普通一兵》的導演袁乃晨推到話筒前的。這位“配音皇后”在20屆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上被授予終身成就獎她曾經把自己讀臺詞形象的比喻為“嚼碎了,嚥下去,再吐出來”。

你看,大前輩也說了昂,要想配好一個角色,可不單單是念一念臺詞那麼簡單。

電影丨國語配音“老友記”

“南腔”——上譯的出現

《普通一兵》上映那年的冬天,一行人風塵僕僕的來到長春電影製片廠求教譯製經驗。此後,這行人的聲音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他們就是上海電影譯製廠的前輩們。

後來,有了譯製片的“南腔北調”一說。

電影丨國語配音“老友記”

第一代:(50年代、60年代)

邱嶽峰、蘇秀、姚念貽、趙慎之、張同凝、畢克、尚華、楊文元、周翰、富潤生、

戴學廬、程引、李梓、於鼎、胡慶漢、伍經緯、孫渝峰、陸英華、潘我源、陳松筠、張捷、束荑、聞兆煃、溫健、潘康、鄒華、衛禹平、楊成純、嚴崇德、劉廣寧

上海電影製片廠加盟配音演員名單

孫道臨、程之、陳述、韓非、仲星火、張瑞芳、秦怡、吳文倫、舒繡文、上官雲珠、李緯、張伐、保琪、李農、林彬、溫錫瑩、高博、宏霞、朱莎、張欣、沈磊、崔超明、中叔皇......

第二代:(70年代進廠,80年代擔綱)

童自榮、蓋文源、喬榛、丁建華、王建新、曹雷、翁振新、施融、程曉樺、孫麗華

第三代:(80年代中後期進廠,目前是廠裡核心)

楊曉、程玉珠、沈曉謙、姜玉玲、狄菲菲、劉風、任偉、王瑋、胡平智、王肖兵

第四代:(90年代以後)

詹佳、翟巍、吳磊、黃鶯、金鋒、桂楠、錢悅、王靜文、曾丹

他們的作品有很多,再去回看,仍然會老淚縱橫,年輕的……小哥哥小姐姐們趕緊來回顧歷史啊。

3.國產有聲電影的開啟

有聲電影有“臘盤發聲”和“片上發聲”兩種技術。

前者是將聲音刻錄在唱盤上,放映時與影片同步播放,為電影配音;這也是世界上有聲電影最初問世時採用的方法。誕生於1927的世界上第一部有聲片美國的《爵士歌王》就是如此。

後者則是今天普遍應用的在膠片上錄製聲音的技術。

1931年3月,由上海的明星公司拍攝的《歌女紅牡丹》公開上映,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由此問世。

由於成本和技術水平的原因(還是因為……窮……),《歌女紅牡丹》採用的是成本低廉、製作簡單的臘盤發聲方法,它實際上應該稱作是中國第一部“臘盤發聲”的有聲片

電影丨國語配音“老友記”

主演胡蝶曾說起過製片的過程:電影先按默片拍好,然後全體演員背熟臺詞(這個時候就開始原聲配音了),再到百代唱片公司將臺詞錄到蠟盤上。錄完後,一面在銀幕上放影片,一面在放映間裝留聲機放蠟唱片,通過銀幕後的擴音機播出。

這種方法,順利的時候還行,但是遇到影片跳片、斷片,電影上張嘴的是男演員,出來的聲兒卻是女聲的情況(觀眾只能……懵……然後權當看了反串節目吧)。但據說,這並不影響他們觀影的熱情。

《歌女紅牡丹》是影片拍完後讓演員看著畫面對口型配音,和現在的後期配音相似。有的電影會先把聲音錄好唱片,然後演員在現場按照放出來的聲音表演。

之後,一些電影公司開始試製“片上發聲”的有聲片。

4.譯製片配音,國產電影推崇原聲

隨著翻譯技術的發達,觀眾也有了自己的選擇。更多的選擇落在了原汁原味。所以譯製電影的中文配音需求量相對以往,已有了大幅度的下降。

至於國產電影,大部分使用的都是原聲,演員的時間或者口音存在問題等,才會採用配音演員配音錄製同期。

電影丨國語配音“老友記”

電影的製作和對演員演技的考量是非常嚴格的。對於劇情和角色的理解,最好能是從前期導演那裡得到細緻地剖析和指導。

而現在配音演員對於配音也更加註重自然、求真。如果你在電影中聽出了某位配音演員的聲音,別急著跳幀,請幫他們做個記錄,看看他們是不是又比之前的技能升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