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和药业商业模式及业绩前景简析

这段时间市场暴跌,泥沙俱下的环境下,用捡贝壳的心态筛选被错杀的优质股正当其时,当然,如果是手里已经持有了相关个股,趁着大好时机加仓或重新梳理基本面,看看是否符合当初的买入逻辑,借以稳定情绪,避免受到悲观情绪影响,也是一项必做的功课。

下跌的这几天我把仁和药业近几年的财报都看了一遍。说实话,仁和的财报其实比较容易看懂,商业子公司在终端市场和医疗连锁渠道深耕,销售非处方药,依托强大的销售队伍在药店、基层医疗等终端积极推公司的品牌药,公司16年提出的转模式,聚资源,打造黄金单品等战略设想,近两年持续的推进得到了有效的反馈。

仁和的商业模式是集中力量做品牌药推广,依托销售拉高营收,在稳定的毛利率同时,带动净利润的增长。而在公司销售端,公司采用控销模式,公司制药公司负责生产,商业公司负责销售。主要商业子公司包括仁和药业、仁和中方、中进药业等,分别负责不同的公司产品。每一个商业子公司都有主要负责的公司品种,通过分工合作,提高产品营销的效率,同时不存在大量的中间渠道环节,直达药店终端,也就不存在压货空间。所以公司的应收和存货都控制得较好。

仁和药业商业模式及业绩前景简析

仁和药业商业模式及业绩前景简析

从上图可以看到,16年以后公司应收账款和存货都保持稳步的低位增长。分季度来看,仁和药业的业绩特点是四季度加大回款力度,所以经营现金净流量会大增,应收账款走低。

再看销售费用、营收和净利润。公司16年提出转型后,加大营销力度,特别是对仁和品牌药的支持力度空前增加。卖方研报提到仁和的销售人员过去六年的复合增长率为 15%,有高达两万人的终端推广队伍能够覆盖二十几万家终端药店。至少在销售数据上,体现了这一说法。

仁和药业商业模式及业绩前景简析

营收、扣非净利润和销售费用同比增长曲线,非常的一致,17年之后每个季度销售费用的增加带动了营收,进而增加利润。至于这种模式的可持续性,我是持乐观心态的。

仁和药业商业模式及业绩前景简析

管理费用也水涨船高,幸好今年以来公司在管理费用上的控制有所好转,也让公司扣非净利润取得了不错的高增长。像仁和这样的公司,负债低,有息负债为零,没有股权质押问题,只要公司注重费用控制,做好销售工作,凭借其品牌优势和仁和中方的销售力度,利润高增长并不是难事。

仁和药业商业模式及业绩前景简析

公司近三年的毛利率和净利率。17年以后毛利率稳步走高,净利率在今年半年报也创16年以来的新高。再次印证了我的判断,控制好管理费用,加大品牌营销,毛利率和净利率稳定后,销售费用的提升带动营收和净利润增长。

仁和的未来业绩会如何。目前从财报上观察到的数据,我认为:

首先市场足够大

。中国的医药市场到2020年超过2.2万亿元,而根据中信证券的研报显示,2016年我国OTC市场规模达到2234亿元,占药品市场整体的15%左右。近几年 OTC市场规模整体增长稳健,2012-2016年市场规模的复合增长率达9.24%。未来,在人口老龄化加速的驱动下,OTC行业有望保持10%左右的增速。

此外自2012年开始,每年平均有30个处方药转换为非处方药,这也直接导致OTC市场持续扩容。从政府角度看,由于消费者在药店购买OTC 药品能够减少在医院产生的诊疗费用,因此OTC市场的扩容有助于减轻医保支付压力。"根据美国消费者健康产品协会(CHPA)统计,消费者在OTC产品上每支付1 美元,可为医保节省6-7美元,因此预计未来政策上将会对处方药转换非处方药有更多利好。

其次,扩容的背后,品牌OTC药企的机遇也随之来临。所以自2017年以来仁和药业调整销售思路,把营销资源向自身品牌药倾斜,如小儿用药米阿卡系列(优卡丹)、克快好咳嗽药系列(可立克)、闪亮滴眼药、冠心病用药、经典名方大活络丸等。做品牌销售可以提高和稳定毛利率,为利润增长创造条件。

最后,公司的营销方式转变也让高增长可持续。

从前期覆盖单体药店为主向连锁药店转变,并大力发展第三终端县域和农村医疗站、企业学校医疗室等。经过国家的两票制及营改增等政策的筛选,小企业渐被淘汰,公司有了更多拓展渠道的机会。公司这种控销模式,在没有完全覆盖所有渠道前,高增长将会持续一段时间。

仁和药业是类消费企业,消费者认可产品疗效后重复购买率很高,所以OTC市场虽然竞争激烈,但品牌OTC仍占有各细分品类的主要市场份额。加上人口老龄化的大背景和大趋势下,仁和会活的比较滋润。前提是公司不做傻事。目前公司PETTM仅17倍,用PEG估值是明显低估的。

利益披露:本人持有仁和药业,以上分析仅供参考,不做为个股推荐。买卖自愿,盈亏自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