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釋道合一的寺廟,從宋末講起

在浙江有那麼一座寺廟,釋道合一。這個在歷史上可以是不多見的古建築設計哦。

時思寺,一座釋道合一的古建築設計的祀廟。它位於浙江省景寧畲族自治縣大祭鄉西二村南端海拔1000多米的白象山上。算是一個偏遠的小山村了吧,不過環境幽雅清麗。空氣清新,在城市呆久的我們,還是很適合去走走的。

一座釋道合一的寺廟,從宋末講起

大家隨璟業園林建設的腳步一起來看看這座釋道合一的古建築設計的祀廟時思寺吧!

時思寺,於公元1356年建造的,也就是元至正十六年,明末清初的時候擴建,所以我們能看到元,明清三個時代的古建築特徵。如今佔地面積0.27公頃,而建築面積就只有1250平方米。

一座釋道合一的寺廟,從宋末講起

本寺坐西朝東,由山門、鐘樓、大殿、三清殿、馬仙宮、梅氏宗祠等古建築群組成。

時思寺寺域為長方形,四周有圍牆環護。中間有一牆分為二組建築群。南側為時思寺主題建築,由山門、鐘樓、大雄寶殿、三清殿、馬仙宮組成。北側為梅氏宗祠建築群,由前廳、序倫堂及報本堂組成,依中軸線排列。大雄寶殿位於南側中心。

一座釋道合一的寺廟,從宋末講起

一座釋道合一的寺廟,從宋末講起

一座釋道合一的寺廟,從宋末講起

大雄寶殿是建於元至正十六年,它面闊三間進深二間,重簷九脊頂。平面共有24個柱,分內外兩週,外周為下簷柱,呈方形;內周為上簷柱,柱圓略方。柱頭卷殺明顯,呈索狀。部分柱腳置覆蓮瓣礎。重簷四周均施輔作,正背面明間施二朵斗拱,次間不施斗拱。二測輔間在第一施一朵斗拱,第二進施二朵斗拱,轉角北皆施斗拱,且均為三抄雙下昂八輔作,裡轉七輔作用四抄,而內槽轉角鬥拱第三抄則改為二抄的直拱來承託廂拱,作法別殊。斗拱用材之比為二比一,拱呈弧形,無拱瓣,上留。闌額以上共置三道正心枋,其間均施泥道拱。殿內全部用斗拱平棋做法,平棋以上為草架。大殿柱網層、斗拱層和屋蓋功能明確,翼角微翹,外觀樸素。

一座釋道合一的寺廟,從宋末講起

鐘樓為平面方三間,三層閣樓式,通高12.26米,面積262平方米。建築逐層向內收進,側腳明顯,四根內柱直貫三層。頂層用三抄單下昂七輔作斗拱,隔跳計心,下昂昂嘴略為上卷,呈象鼻昂之趨勢。屋面為歇山頂,二、三層闌額出角柱,做成三幅雲式霸王拳,四周用纏腰,出簷舒展,具有明代的建築風格。頂層曾懸掛千斤大銅鐘,聲震四方。

一座釋道合一的寺廟,從宋末講起

一座釋道合一的寺廟,從宋末講起

一座釋道合一的寺廟,從宋末講起

1985年經中央文化部文物局古建築研究所專家鑑定時思寺為宋代建築,為江南現存宋元建築之第三位。

景寧時思寺初名“時思院”,是宋高宗為梅氏孝童元屓守墓廬所賜之名,後逐漸建成佛道共存場所,現已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傳承中國園林古建,弘揚中華傳統文化,請“點擊”左上角:“璟業園林建設”,然後"關注”或“發私信”,即可把想說的話或者建議同璟業園林小編(V:jingyegarden)面對面講!讓我們一起為中華傳統做努力的傳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