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改善環境白洋淀月底「清魚」,400萬斤活魚滯銷等待援手

昨天上午,白洋淀畔端村鎮,“愛心魚”銷售點,向遠處望去,只見一艘滿載鮮魚的木船,正在向岸邊駛來。狹小的船艙裡,白鰱、鯽魚競相翻騰跳躍,不時拍打出水花。船一靠岸,這些魚便被等候多時的人們搶購一空。

為改善環境白洋淀月底“清魚”,400萬斤活魚滯銷等待援手

漁民獲豐收。楊文月攝

為改善白洋淀水域水體水質,修復白洋淀生態功能,雄安新區安新縣日前發佈了關於禁止白洋淀水域人工水產養殖的“禁漁令”。伴隨養殖戶自行“清魚”和清除養殖設施等工作的順利推進,白洋淀600多萬斤魚集中上市,為此安新縣提出了購買“愛心魚”的倡議。此舉得到雄安新區以及社會各界的支持,目前澱區5個鄉鎮累計售出近200萬斤“愛心魚”。

王女士是安新縣居民,從小吃白洋淀的魚長大。她說,這裡的魚非常鮮美、味道特別。“取締水產養殖,雖然以後吃不上這些美味了,但是這項工作對白洋淀生態環境大有好處,俺們全力支持。”養殖戶陳大姐向記者介紹,她家的養殖場規模較大,但這次無條件服從,按時自行拆除漁場,絕對不拖後腿,“損失了錢是小事,汙染了白洋淀的環境後患無窮,絕不當歷史的罪人”。

長期以來,白洋淀澱區都流傳著“無魚不成席”的俗語,魚始終是雄安人招待客人的首選。作為白洋淀的標誌性產品,這裡的魚品質好,不愁銷路。目前安新縣共有69個行政村、707個養殖場、約4500人從事水產養殖,養殖面積達8.24萬畝,但養殖水產對澱區水環境造成巨大的負面影響。

9月以來,在白洋淀的治理過程中,安新縣清除了白洋淀圍堤圍埝、網圍及溝壕水產養殖,這是確保白洋淀行洪和水路交通安全的重要舉措。10月初,安新縣與所有養殖戶簽訂了“清除水產養殖設施協議書”,9個鄉鎮全面開展了“清魚”工作。不過,清除圍堤圍埝圍網也造成了白洋淀魚產品最近一段時間集中上市,總量達到600多萬斤。

為了幫助養殖戶解決魚的銷售問題,安新縣委宣傳部向全縣幹部群眾發出了“吃愛心魚 還生態水”的獻愛心活動倡議書,號召大家積極購買愛心魚。最初是號召安新縣政府部門集中採購,現在“愛心魚”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還有北京水產批發商前來大宗採購。在社會各界的關注下,“愛心魚”已經售出了近200萬斤,特別是體型較小的魚接近售罄,較大重量的魚還需要批發商與養殖戶議定價格。

據瞭解,目前安新縣尚有400萬斤魚,需要社會各界幫助消化。安新縣有關負責人介紹,這些需要幫助售魚的鄉鎮主要集中在端村鎮、圈頭鄉、安新鎮、趙北口鎮、劉李莊鎮。外省市有購買需求的,可聯繫相關鄉鎮的具體負責人,與養殖戶磋商具體價格。意見統一後,安新縣可派活魚車前往選購或由各鄉鎮派車運輸。為減少魚產品集中上市帶來的價格波動,政府規定了白鰱、鱅魚、草魚的指導價格。

這位負責人表示,在雄安新區白洋淀,魚是美好與希望的象徵,魚與“餘”諧音,寓意年年有餘,豐盛有餘,吉祥富裕。廣大養殖戶舍小家、為大家,社會各界愛心人士主動伸出援手,用實際行動支持雄安新區建設,用愛與美譜寫了一曲優美瑰麗的雄安讚歌。

鏈接

京冀聯手治汙大清河、白洋淀

今年7月至8月,北京和河北兩地環保部門在大清河、白洋淀流域聯合組織開展水環境專項執法行動。據統計,兩地環保部門共檢查固定汙染源3669家,查處環境違法行為364起。下一步,京津冀三地將繼續強化落實聯動工作機制,共同排查、處置跨區域、跨流域的環境汙染問題,共同打擊區域環境違法行為。

據統計,在為期兩個月的行動中,兩地共檢查固定汙染源3669家,查處環境違法行為364起,限期整改173件,處罰金額940餘萬元,現場實施查封22起,移送適用行政拘留案件5起、涉嫌汙染環境刑事犯罪案件2起,關停違法企業18家。同時,督促涉水企業提高環保意識和環境管理水平,大力推進大清河、白洋淀流域水環境質量的持續改善。

據瞭解,自2015年三地環保部門建立京津冀環境執法聯動工作機制以來,三地先後召開聯席會議5次,啟動環境執法聯動機制10餘次,完成了空氣重汙染應急、聯合處置跨行政區環境汙染問題等工作。

下一步,京津冀三地將繼續強化落實聯動工作機制,深化區域汙染聯防聯控,共同排查、處置跨區域、跨流域的環境汙染問題,加大對重點地區、重點行業的執法檢查力度,共同打擊區域環境違法行為,為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提供強有力執法支撐和保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