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產茶葉三千斤,三分之一被送禮:越窮越送,扶貧產業也刮「人情風」?

年产茶叶三千斤,三分之一被送礼:越穷越送,扶贫产业也刮“人情风”?

導讀

全國各地如火如荼的扶貧產業正給貧困地區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半月談記者調研發現,一些地方在發展扶貧產業過程中颳起了“人情風”:一些瓜果養殖等特色產業,存在“人情送禮”行為;部分地方以“人情”或者幫助擴大品牌的名義,向前來學習、考察、調研的工作人員贈送“扶貧特色產品”。

“輕量化”扶貧產業,送禮成常態

中部某國家級貧困縣的一個山區鄉鎮,採取“企業+村民”的發展模式,以種植茶葉作為當地脫貧主打產業。引進的一家外地企業負責投資建設種茶、製茶基地,當地村民和貧困戶通過栽培和採摘茶葉獲得收入,企業所獲收入除去成本外,部分利潤還將用於村裡公益事業和貧困戶分紅。

該製茶企業一位負責人給半月談記者粗略算了一筆賬:2017年上半年該基地開始栽培特色茶苗,當年實現產茶,年底共產茶3000斤左右,但企業最終只賣出2000斤左右。

“剩餘1000斤左右的茶葉,不是沒人要,而是被作為‘人情往來’送掉了。”

該製茶企業負責人說,按照人情常理,一些同行、協會或者一些單位,前來參觀、學習、考察、視察,特別是第一次來的人,離開的時候,作為“主人”總得表示一下,每次數量雖然不會太多,但每人一包或兩包茶葉肯定跑不掉,累積下來就不簡單了。

同樣是種茶的一位合作社負責人坦言,他們也經常送茶葉出去,特別是一些領導前去調研考察的話,肯定也會贈送一點,至於收不收是對方的事。“反正多少都得送一點,除非你不開廠了,就不會送了。”

半月談記者發現,類似現象並非少數,尤其是在“輕量化”的扶貧產業中,例如瓜果茶葉等種植類產業和雞鴨等養殖類產業中較為普遍。華南某省一家柑橘產業合作社負責人說,柑橘成熟的時候,前來考察的人也就多了,考察結束後,東道主會給回去的人帶一點柑橘;番薯、辣椒等扶貧產業中也存在類似現象。

一名村幹部告訴半月談記者,去年為了招待一行幾十人的觀摩團,村裡提前到大棚裡採摘,精心準備好兩大桶瓜果供觀摩團考察時品嚐。離開時,村裡還特意搬幾箱到車上讓觀摩團帶走。“這點東西也不值幾個錢,上級部門給我們帶來了脫貧致富的扶貧項目,我們都很感謝,想借機表示一下。”

人情、宣傳、推廣等成主要理由

“不送不好意思啊。客人來了,出於禮貌也總得帶點東西回去吧,茶葉就是我們的土特產品。”上述中部省份這名製茶企業負責人坦言,這是基本的人情往來,只想把客人招待好,不能算是賄賂或送禮。

部分扶貧產業負責人向半月談記者透露,送扶貧產品也有另一層考量,就是想借此機會宣傳當地的產品,為擴大市場做推廣。“有些人喝了茶葉以後感覺很好,可能會推薦給親朋好友購買,這樣也是一種潛在的宣傳手段,就像一些店鋪也會有送禮品推銷的活動。”一名合作社負責人說,產業扶貧不能單純依賴政策,最終是要面對殘酷的市場競爭,在優勝劣汰的氛圍下,提升知名度非常重要。

某些扶貧產業負責人表示,有時送禮也是無奈之舉。一些領導雖然不直接開口,但會以玩笑的方式給出某種暗示,不知是真是假,面對這種情況就不得不有所表示了。一些貧困村“兩委”成員還擔心,上級部門來參觀、考察,沒點兒表示的話,很容易得罪相關部門,以後在扶貧項目配套和支持上可能會遇到麻煩,不如花點小錢送點土特產。

北京大學廉政建設研究中心副主任莊德水認為,一些幹部借考察、參觀、學習之名去貧困地區,實際上對他們富有吸引力的,除了湖光山色之外,還有當地的土特產。

強產品,重廉潔

“領導幹部如果收受這些禮品,就違反了八項規定精神。”莊德水建議,要加強幹部廉政教育,明確領導幹部去考察調研,是瞭解實際情況,真正為老百姓幹實事,而不能隨意收受當地土特產。

東部一位基層幹部認為,領導幹部考察扶貧產業時,如果覺得當地的農產品很好,可以自己花錢購買,或者幫忙找銷路,這才是真正幫助當地宣傳、幫助農民增收。該幹部還提醒,部分幹部切不可抱有“土特產不值錢,吃點拿點也沒人知道”的僥倖心理,否則很容易沾染吃拿卡要的惡習。

“在產業扶貧創業期,送禮這種推廣手法無可厚非,但靠此創業做法,並不能保持這些產業的可持續。”莊德水說,作為人情贈送的一方,應該將精力放在練好基本內功上,只有把產品做好,才會有好口碑。重要的是要打出這些瓜果蔬菜產業的特色,真正把它們推向市場,實現增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