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位老人捐出100萬元!

又一位老人捐出100萬元!

圖說:“我死後 全部遺產包括住宅 獻給華中農大”。

2017年10月22日,病房裡,一位82歲的老人一筆一劃,寫下這句話。

十天後,他安詳地走到了生命的盡頭。

2018年9月3日,由老人積蓄設立的華中農業大學“修德夕陽紅基金”成立,總金額為1001529.03元。

帥修德是湖北紅安人。

在清華大學建築系建九班(1953級)畢業五十週年紀念冊上,有帥修德的名字。

1953年,他18歲。

又一位老人捐出100萬元!

圖說:清華大學建築系(1953級)紀念冊中,記錄了帥修德的名字

清華大學畢業後,帥修德被分配到寧夏工作。

1982年,華中農大以人才引進的方式,將他引進到校基建處任高級工程師。

帥修德操刀設計、主持修建了該校農業微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B座、老圖書館、國際學術交流中心2號樓等一批建築。

帥修德對沒有把握的專業問題,總要翻箱倒櫃地查閱資料也要弄懂吃透。

“多動腦筋、少動鋼筋”,是他一貫的原則。

過硬的專業素養讓帥修德在同事中形成了良好的口碑。

同事徐雲安回憶,凡是帥修德審查的東西,只要他表態“再考慮一下”,其他人都不敢說話了。

又一位老人捐出100萬元!

圖說:在美國交流學習時的帥修德

帥修德一生沒有結婚,無兒無女,生活極其簡樸,晚年獨自居住在學校分配的住房裡。

2017年9月中旬,帥修德出現身體不適,向學校尋求幫助。

帥修德被查出是肝癌晚期。

護工偶爾向杜懷玉訴苦:“帥教授不肯點餐,嫌外面的飯菜太貴。”

基建處退休的黨支部書記杜懷玉只好給護工支招:“你買來20元的東西,就騙他是10元的,另外10元我補給你。”

2017年10月22日,帥修德當著杜懷玉和徐雲安的面,留下了遺囑。

“不要花圈、不設靈堂、不要遺像、不開追悼會,死後骨灰撒在獅子山上。”十天後,帥修德安詳地離開了。

料理後事時,大家發現,在帥修德100多平方米的三居室裡,吃過的掛麵袋子堆滿了一壁櫥。

又一位老人捐出100萬元!

就是這樣一個艱苦樸素的人,將一輩子的積蓄捐獻給了學校。

9月3日,華中農大“修德夕陽紅基金”成立。

有人倡議,共同捐資為基金添薪加柴,讓基金持續下去。

而就在不久之久,一位傳奇的老人——中國首位女空降兵千萬積蓄“空投”家鄉的故事,同樣讓人感喟不已。

上個月,85歲的馬旭老人去了趟銀行,要給一個很遠的地方捐款一千萬元。

這看起來太像受騙轉款了!

八旬老人、鉅額捐款!

所以,銀行工作人員立即警覺起來,第一時間報了警。

又一位老人捐出100萬元!

圖說:今年9月13日,在工商銀行武漢機場河支行,銀行工作人員正在向馬老核實情況

值班的副行長霍繼烈將幾人帶進辦公室,進一步瞭解核實情況。

而隨行的兩人和兩位老人似乎並不熟悉,他倆都是外地人,說是馬婆婆老家的人,還一個說是馬婆婆的兒子還是戰友。

因為我們當時瞭解的情況是馬婆婆是沒有子女的,這更讓他們產生了警惕。

這時行長劉燕也回來了,要求對方出示工作證,但當時兩名幹部並沒有帶工作證,行長又請對方出示了公函和捐贈協議。

又一位老人捐出100萬元!

但協議條款寫得不是很明晰,上面的電話也聯繫不上。

從時間上看,協議是12號簽訂的,13號早上他們就來轉款,感覺比較倉促。

又一位老人捐出100萬元!

圖說:馬旭:“銀行不就是把我們隔離開了嗎。它可能怕我上當受騙唄。因為看我們倆都七八十歲,八九十歲了,上當受騙咋辦呢。”

銀行工作人員向轄區派出所求助,民警與黑龍江省木蘭縣相關部門取得聯繫。把函的內容通過電話一字一句地核實了,這才相信確有其事。

隨行的兩個人確實是馬旭老人家鄉黑龍江省木蘭縣教育局的幹部。

捐款的起因是去年馬老參加一次戰友聚會,當時就說到想給家鄉捐款的願望。馬旭老人從15歲參軍離開故鄉, 70年都沒能再回去過。

她說:“我本來早就想捐款,錢又少,慢慢攢。

習主席不是說精準扶貧嗎,我是共產黨員,我得響應號召。因為我家是北大荒,是貧困縣。它沒有大工廠,也沒有礦山,也沒有鐵路,所以那個地方貧困一些。”

又一位老人捐出100萬元!

黑龍江省木蘭縣縣委副書記徐向峰說:“老人家一直在堅持,說一定要由我們縣委這方面的領導來具體跟她接洽和落實。這也是老共產黨員一份忠誠的信仰,也是信仰的力量吧。”

馬旭老人的家在武漢市遠郊區黃陂,這裡是部隊旁的一個角落,兩位老人是師級離休幹部,離休後放棄了部隊安排的住房,搬到了這個偏僻不起眼的小院。

院子裡是兩間自己蓋的低矮磚房,院子一角闢出一片地,她和老伴兒種上了橘樹和一些蔬菜,這裡和農村最普通的院落相比幾無差別。

馬旭說:“我滿足了。我滿足我們休息的老人工資不變,待遇不變吧就說,不管大病小病住院什麼也不花錢。”

又一位老人捐出100萬元!

馬旭老伴顏學庸說:“捐了過後我們每個月的錢還夠的。我們生活很(好),我們生活要不了多少錢的。所以那些錢完全夠了。”

又一位老人捐出100萬元!

圖說:馬老和老伴居住的屋子

在他們居住的屋內,光線昏暗,牆面已經找不出一塊完好的地方,屋內的陳設是幾十年前的老傢俱,這個簡易書架上的書算得上其中最值錢的東西了。

又一位老人捐出100萬元!

知道記者要來採訪,馬旭老人穿上了她最好的一雙鞋,這是每次她出遠門、去老年大學和過重要節日才會穿的人造革鞋,老人花15塊錢買的。

老人說:“我給我家鄉攢錢呢,我一分一毛攢起來的。”

黑龍江省木蘭縣教育局局長季德三說:“反差非常大,看到老人家的生活這樣節儉,我們感覺很心酸。這一千萬在木蘭歷史上,迄今為止,是我們木蘭縣接受個人單筆捐款最大的數額。”

馬老則淡然一笑,她說我86歲了,和我一起的戰友和首長相繼離開我也好多年了,我活著就是一種幸福。

馬旭老人從軍後,很快成為了醫務兵,隨軍參加過抗美援朝戰爭等戰役,戰後被保送到第一軍醫大學。

空降兵部隊組建後,當時28歲的她奉調作為軍醫擔任跳傘訓練的衛勤保障,成為所在部隊僅有的兩名女兵之一。

這次調動,改變了馬旭的人生,她的腦海裡有了一個大膽的想法。

又一位老人捐出100萬元!

老人說:“我是軍醫,如果我不跳傘,部隊都坐飛機跳傘跳下去了,那我還有啥用呢?”

從此,馬旭開始和其他男兵一起正式訓練跳傘,這一跳就是二十多年。

20年裡,她跳傘200多次,創造了三項中國之最:第一個跳傘女兵、跳傘次數最多的女兵和空降年齡最大的女兵。

當時的報紙對馬旭的報道,將她視為軍中傳奇。

又一位老人捐出100萬元!

1995年的解放軍報上,稱讚她發明的“供養背心”填補了空降兵高原跳傘供氧上的一項空白。

不僅如此,他們發明的跳傘時著陸保護腳踝的充氣護踝,獲得了國家專利,成了空降兵獲得的第一個國家專利。

做成後,已是花甲之年的他們,堅持自己去青藏高原做跳傘試驗。

又一位老人捐出100萬元!

圖說:馬老和老伴在打軍體拳

現在,他們的生活依然簡單而規律。

眼下,最讓他們牽掛於心的是剩下的700萬捐款。

明年初這筆錢在銀行的存期到了之後,他們會繼續捐給家鄉,完成這樁夙願。

感不感動?震不震撼?

說到這裡,要說一位咱們新聞界的老前輩了。

他同樣有過被銀行工作人員疑遭“詐騙”的經歷。

這位老人就是今年92歲的新聞史學家、中國人民大學榮譽一級教授方漢奇。

2017年9月28日,91歲的方漢奇被授予第六屆吳玉章人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以表彰他在中國新聞史學上的突出貢獻。

這一獎項是以中國人民大學首任校長吳玉章名字命名,以表彰在人文科學、社會科學領域作出卓越貢獻的學者而設立,被認為是我國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最高榮譽。

2017年12月24日,方漢奇將此次獲得的100萬元獎金全部捐贈,在中國人民大學設立“方漢奇基金”,用於推動新聞學、新聞史研究和新聞傳播學科發展。

又一位老人捐出100萬元!

圖說:新聞史學家、中國人民大學榮譽一級教授方漢奇在“方漢奇基金會”成立儀式上簽名。

他去銀行辦理捐款轉賬時,卻被銀行工作人員誤以為老人“被騙”,再三解釋和確認後,才順利辦理了轉賬業務。這一“烏龍”事件獲得網友們紛紛點贊。

方漢奇老人是新中國新聞學重要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

上世紀50年代,方漢奇先後在上海聖約翰大學、北京大學從事中國新聞史教學研究工作,1958年隨北大新聞專業全體師生併入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此後一直在人大任教,一生致力於新聞史學研究和教學。

吳玉章基金委員會在頒獎詞中這樣勾勒了方漢奇一生的學術求索和師德風範:“先生心有良知璞玉,筆下道德文章;提攜後輩,不遺餘力;其淵博學識和至善境界,垂範後學。今以耄耋之年,仍潛心學術、誨人不倦,學界仰之如泰山北斗。”

學生們說:“方先生在學術上格外嚴謹,強調‘有一份史料說一份話,言必有徵,無徵不信’。”

現已交由學生們保管和使用的數萬張“學術卡片”,就是方漢奇多年的積累,包括有史料價值的剪報、信件、讀書筆記等。

他桃李滿天下,許多學生都成為各大高校新聞院系教授或各大媒體的新聞工作者。

別人稱他為“泰斗”,他卻笑稱自己是“90後”,在生活上淡然、樂觀、豁達。夫人過世後,他獨自照料自己的生活,每天過得簡單而充實。

一代師者的淡然和豁達深深感染著學生後輩們,其書房也成為學生們溫暖的心靈港灣。

“每次到他的書房,和他聊聊天,就能感到自己奔跑的、疲憊的靈魂得到休憩。”王潤澤說,“他教會我們追求學問不在於教授幾級,不在於頭銜幾何,甚至無論課題多少,也不在評獎高低,僅僅是一份執著和堅持。正如先生所言,不怕慢,不要停。”

老人們無私的精神感動著萬千網友,他們紛紛在微博下方留下讚美、敬佩和祝福!

又一位老人捐出100萬元!

又一位老人捐出100萬元!

翻揀新聞,這樣的老人還有很多、很多。

他們一生儉樸,從未將物質享受作為人生目標,畢生心血都投入到對事業的追求與對國家的奉獻上。

也有很多人覺得這是那一代人的精神世界和生活習慣,不是晚輩們能夠理解或效仿的。他們也從自己的角度希望,老人們能夠過得好一些,對自己好一些。

又一位老人捐出100萬元!

又一位老人捐出100萬元!

但毫無疑問,他們的精神世界從未有過無病呻吟的“空虛”,從未因物質的儉樸和匱乏而感到焦慮,也不會因這個世界沒有給他們相應的“回報”而怒氣衝衝。

也許,他們根本並不希望旁人將這樣的行為歸於高風亮節,這隻代表了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

由此,更值得我們每一個人檢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