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刊收藏中一道亮麗的風景——「毛邊書」

提及“毛邊本”,鮮為人知,它已是書刊收藏的珍品。“毛邊本”也稱“毛邊書”,“毛裝”,“未裁本”,也就是說不裁切的書邊,保留其毛糙參差自然本色的書刊。讀者偶爾碰到此類書刊,往往以為是未完成全部工序的“半成品”,其實,這是不瞭解其裝幀特徵而產生的誤解。曾有人將得到的“毛邊本”一一裁開,雖然方便盡情欣賞,但是其收藏價值降了檔次。

書刊收藏中一道亮麗的風景——“毛邊書”

“毛邊本”早在中世紀,歐洲一些經濟發達國家的貴族階層風靡一時。那些人比較欣賞手持裁紙刀,悠閒地邊裁書頁邊細品味讀書方式和情調。這倒使出版商一時競相生產,大發其財。在我國清代,康,乾時期最高刻書機構武英殿也曾推出過一種將印好的書頁疊齊、下紙捻後不加裁切的“毛邊書”,其中用意通過不落俗套的裝幀形式,老明書為鉛印殿本。到民國時期,也一度流行過“毛邊書”。當時的邊區就出版過毛澤東著作“毛邊書”;還有魯迅、郁達夫、夏丐尊、周作人等作家的部分著書、譯作及一些刊物,也“毛邊書”形式出版過。

書刊收藏中一道亮麗的風景——“毛邊書”

唐弢先生曾稱道“……‘毛邊書’樸素自然,像天真未鑿的少年,憨厚中帶些稚氣,有一點本色的美。至於參差不齊的毛邊,望去如一堆烏雲,青絲覆頂,黑髮滿頭,正巧代表著一個人美好的青春。”魯迅先生則更是偏好“毛邊書”。他曾戲稱自己是“毛邊堂”,他說:“我喜歡‘毛邊書’,寧可裁,光邊書像沒有頭髮的人……”。他主編的《奔流》、《莽原》,著作《吶喊》、《彷徨》初版,都是“毛邊本”裝帖。可見,三四十年代特別是新文學“毛邊本”,是我國迄今“毛邊書”出版的極至。

建國後,“毛邊書”出版物日漸稀少,幾乎鳳毛麟角。1957年《詩刊》創刊,編輯於第一期除精心組織刊發了毛澤東同志的手跡,詩詞及一些著名詩人的詩作外,同時還運用了“毛邊書”這種裝幀形式,使創刊號新穎獨特,頗有紀念意義和收藏價值。在風雲變幻的“文革”時期,一些出版社有時迫於趕時間完成“政治任務”,來不及裝訂裁切就下發了,這些“毛邊書”成了那個特殊時代的特殊文物。

隨著歲月的流逝,昔日的“毛邊書”至今已存世不多。現在“毛邊本”往往是數量很少的“非賣品”、“徵求意見本”、“贈送本”等,如有作者題字簽名“毛邊書”,一般讀者無緣見到。“物以稀為貴”,“毛邊書”是書刊收藏中一道亮麗的風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