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天不生氣」挑戰,家長不生氣,就是對孩子好嗎?

湖北武漢一小學老師給全班44名同學佈置了暑假作業,不要求大家做習題,而是和家長一起完成一項“21天不生氣”的挑戰。

“21天不生氣”挑戰,家長不生氣,就是對孩子好嗎?

看似不長的21天,卻難倒了全班大部分的家庭,僅有一對雙胞胎和父母挑戰成功。據稱老師統計家長的生氣原因超過八成是因為作業,而家長生氣的比例比孩子要高25%。

佈置作業的老師說,她這樣是為了讓孩子和家長們都意識到家庭環境對孩子情緒管理的重要性。“我在教孩子的時候觀察到,不少孩子不太會管理自己的情緒,經常容易跟同學起衝突,而實際上家庭對孩子情緒的影響很大。”

老師的本意是為了孩子們好,但是執行起來,卻十分不易,在網上家長們也紛紛表達了自己的心情:

“21天不生氣”挑戰,家長不生氣,就是對孩子好嗎?

為什麼最愛孩子的媽媽,卻十分容易對孩子發脾氣呢?

其實,正是因為很愛自己的孩子,媽媽才會過分的關注,一點小事就能在她那裡就翻了天,引發驚濤駭浪。這就是:愛之深,責之切。

生活中,不但自己要上班忙工作,小到孩子的吃喝拉撒,大到孩子每天的作業、複習考試、報補習班、才藝班、報考什麼學校等等,媽媽們總是事無鉅細,處處都有操不完的心。

你還沒出生,她就想好了要把你培養成充滿繪畫天賦的寶寶;你還剛會走路,她就在想要給你報哪所幼兒園。

日常生活中無數雞毛蒜皮的瑣碎事,磨的溫柔和耐心十足的媽媽們沒有了好脾氣。

每次輔導孩子做作業都想動手抽他!

每次他一邊吃飯一邊玩玩具就想把他玩具扔出去!

每次看他起床那個磨蹭勁兒就想吼他兩嗓子!

......

“21天不生氣”挑戰,家長不生氣,就是對孩子好嗎?

如果有媽媽忍不住對孩子發了脾氣,事後,她可能會自責的想:“哎,剛才太生氣了,發了那麼大的火,不管怎麼樣,我都應該有耐心,好好對孩子說啊!”

想做好媽媽,真的不能對孩子發脾氣嗎?

平時,所有人都在宣揚的育兒理念是,要平和,要有耐心,要保持慈母範兒,不能對孩子發脾氣,不然可能會對孩子造成不好的影響,

朝孩子亂髮脾氣大吼大叫會引發“副作用”:

1.孩子缺乏安全感,性格懦弱;

2.孩子做事優柔寡斷,不自信;

3.孩子情緒化嚴重,經常亂髮脾氣;

4.孩子容易形成“討好型人格”;

……

“21天不生氣”挑戰,家長不生氣,就是對孩子好嗎?

不吼不叫,是媽媽畢生要學會的一場修行。

為了孩子能有個好的未來,這個時代最不缺的就是滿懷愛意和滿心焦慮的媽媽了。

只是,媽媽們在面對娃抓狂的時候,如果這個時候委曲求全,強烈壓制內心的怒氣,那些沒有發出來的脾氣,常常變成難看的臉色,不耐煩的語氣和鬱悶的壞心情,對孩子們來說,他們雖然小,但其實是可以敏感的察覺到媽媽情緒變化的。

作為孩子的榜樣,生氣的時候強忍,如果孩子也學媽媽的方式,在外和其他小朋友發生衝突生氣的時候,自己也強忍,作為尚未成人的孩子,他們能處理好這樣的情緒管理嗎?

下面這個媽媽的做法,大概可以給你啟發。

朋友帶著孩子來家裡玩,兒子拿媽媽的口紅把朋友孩子的臉畫成了大花貓,臉上塗滿了口紅,手裡還握著將近“陣亡”的口紅向媽媽炫耀。

看到這種場景,媽媽的聲音一下子提高了八度:“寶貝,妹妹的臉不是用來畫畫的,你把妹妹畫成這樣,媽媽很不高興!還有,你把媽媽最喜歡的口紅也弄壞了,我非常難過!口紅是媽媽的東西,我不喜歡別人不經過我的允許隨便亂動,我現在非常非常生氣!”

當時的語氣的確“像獅子一樣兇猛”,可是卻並沒有拿出“你這孩子怎麼這麼惹人厭!”之類的“大殺器”來攻擊孩子。

“21天不生氣”挑戰,家長不生氣,就是對孩子好嗎?

這個時候,孩子面對媽媽對自己發脾氣是怎麼做的呢?

孩子撅起小嘴跑開了(看到媽媽對自己發脾氣,孩子也在表達自己的情緒),過一會兒又蹬蹬蹬拿著毛巾跑回來,舉著小手把一臉懵圈的妹妹臉上的口紅細細的擦乾淨了。

看到孩子把口紅擦完了,媽媽的氣也消了一半,但還是惋惜的看著自己心愛的口紅,用特別惋惜和傷心的語氣說:“你把媽媽的口紅弄壞了,媽媽覺得好難過,明天不能美美的出門了。如果媽媽也把你最喜歡的玩具弄壞,你是不是也會生氣?”

小夥子知道自己做錯事了,小心過來抱著媽媽的腿說:“我讓我爸再給你買一隻新的。”一句話說的大家都笑了。

上面這個例子讓人感動的是,熊孩子拿口紅亂塗妹妹的臉並沒有引發一場家庭的“雞飛狗跳”,媽媽沒有掩飾自己的怒火,沒有假裝接納孩子的行為,而是真實的大聲說出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21天不生氣”挑戰,家長不生氣,就是對孩子好嗎?

幸福的家庭,在秋天公園戶外玩耍

而當孩子聽到媽媽的真實感受之後,“敢作敢當”地補救了自己的行為。

孩子不是永遠只能接受快樂,讚賞這些正面情緒,他有責任知道自己做的哪些行為是不好的,並且需要對這些行為造成的後果負責。

這會從小培養孩子,在以後面對矛盾衝突的時候,不退縮不躲避,真實的面對他人和自己的情緒,不懼怕人際關係衝突,會養成積極想辦法解決問題的習慣。

要學會正確的表達自己的脾氣

頻繁的大吼大叫當然不是好的教育方式,畢竟,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影響著孩子。

一個內心脆弱、情緒波動大的母親,即使是社會精英,在工作上出類拔萃,孩子也無法從其身上獲得真正的安全感和力量,同時孩子也會受其影響,成為一個內心脆弱、自卑膽小、情緒不穩定的人。

所以,媽媽們情緒越穩定,越容易創造出一份溫馨愉悅的家庭,越容易培養出來自信聰明的孩子。

但是如果一味的忍讓,假裝平和,這可能會讓孩子不拿父母當回事,覺得反正你又不生氣,又不能拿我怎麼樣?滋生助長孩子的行為。

“21天不生氣”挑戰,家長不生氣,就是對孩子好嗎?

媽媽們有權利釋放自己的情緒,但是釋放情緒不是就只是在發脾氣。

不是對孩子發脾氣說:

“你怎麼那麼笨啊?”

“你怎麼這麼煩人啊!”

“你這孩子怎麼這麼自私?”

“你從來都做不好任何一件事情!”

……

這個”發脾氣“不是隨意攻擊孩子的人格和尊嚴,不是大吼大叫、隨意謾罵孩子,而是科學合理,把握好方式和分寸的解決衝突。

永遠不要貼影響孩子一生的上述標籤。那媽媽生氣的時候應該如何處理和孩子的關係呢?

“21天不生氣”挑戰,家長不生氣,就是對孩子好嗎?

海姆·吉諾特提出我們可以用三個步驟向孩子表達憤怒:

1、說出自己的感受:

“我生氣了”,“我很不高興”。首先一定要讓孩子明白你生氣了。

2、解釋自己生氣的原因:

“我不喜歡你打人”,“妹妹的臉不是用來畫的”,“你又沒有按時完成作業”。

3、說出我們希望的行為:

“我希望你可以好好坐著吃飯”,“我希望五分鐘內可以出門”,“我希望你快點完成家庭作業”。

如實地站在自己的立場上平靜描述,比動不動就衝孩子說:“你永遠都這麼粗心!”“你為什麼總是跟我對著幹!”“你是故意來惹怒我的!”之類的話要好得多。

“21天不生氣”挑戰,家長不生氣,就是對孩子好嗎?

不過即便是發脾氣,也不要忘記撫慰孩子一下。

事後可以抱著孩子,親親他。母子/女兩人交交心,親切的撫慰他的頭,告訴你很愛他,只是看到他這麼做自己有點不開心而已,即便如此,自己也依然愛他,讓孩子心裡充滿安全感。

在矛盾衝突來臨的時候,媽媽和孩子只是簡單的按照這個方式,就可以很好的解決。

最後,小編想對家長朋友們說,矛盾來的時候,不是不可以“發脾氣”,只是看你會不會“發脾氣”。希望大家都可以學會正確又合理的“發脾氣”,教出自信又聰明的好娃~

PS:最後溫馨提醒我們家長朋友們,“發脾氣”的時候切記要保持分寸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