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公主」一詞是怎麼來的嗎?

你知道“公主”一詞是怎麼來的嗎?

公主是個非常引人遐想的角色,特別是在影視作品中和文學作品中,公主都是一種讓人羨慕的存在。柏楊先生甚至在他的書裡開玩笑的說寧可做公主而決不要做皇后,因為公主更自由也更有機會享受。那麼公主到底是怎麼來的呢?

“公主”這個名詞是春秋戰國時代才開始有的。周朝的天子把女兒嫁給諸侯,自己是不主持婚禮的,而叫同姓的諸侯來主婚。當時各諸侯國的諸侯一般稱“公”,“主”就是“主婚”之意,所以因為是諸侯主婚,天子的女兒就被稱為“公主”了。當時諸侯的女兒也被稱為“公主”,也稱“君主”,《史記·吳起列傳》說:“公叔為相,尚魏公主。”古書上也常常將公主簡稱為“主”。

你知道“公主”一詞是怎麼來的嗎?

從漢朝開始,只有皇帝的女兒才能稱為“公主”,諸侯王的女兒則稱為“翁主”。顏師古在《漢書·高帝紀下》“女子公主”條下解釋說:“天子不親主婚,或謂公主;諸侯王即自主婚,故其主曰翁主,翁者,父也,言父自主其婚也。亦曰王主,言王為其主婚也。”這樣,翁主就比公主低了一個等級。也是從漢代開始,皇帝的姊姊稱為“長公主”,先皇帝的姊妹為大長公主,加上“大”“長”的字樣是表示尊崇。東漢時的公主一般是“縣公主”,如光武帝的女兒為舞陽公主、涅陽公主等等,舞陽和涅陽都是縣名;晉朝的公主則是“郡公主”,因為公主封號之前是郡名,如晉武帝的女兒為平陽公主。這樣的“縣公主”和“郡公主”也可以簡稱為“縣主”和“郡主”,所以兩漢到晉的縣主和郡主都是皇帝的女兒。漢代的王的女兒被稱為“任”(這是什麼怪名字啊),如《漢書·王莽傳》說:“其女皆為任。”古書的研究者認為“任”其實是當時女子爵位的稱呼。

你知道“公主”一詞是怎麼來的嗎?

到了隋唐時期,太子和諸王的女兒也封郡、縣,但不能稱為公主,太子的女兒為郡主,諸王之女為縣主;明清兩代親王的女兒為郡主,郡王的女兒為縣主。唐高宗時專門下詔書規定,皇帝的女兒出嫁叫“出降”或“下降”,而諸王之女出嫁只能叫“適”,娶公主稱“尚主”,娶諸王之女只能叫“娶”。

你知道“公主”一詞是怎麼來的嗎?

公主的丈夫叫“駙馬”,但還有個別稱“粉侯”,這個名稱起源於三國時候的名士何晏,何晏尚魏國的金鄉公主,賜爵為列侯,因為何晏面如傅粉,所以人們稱他為粉侯,後來成了駙馬的別稱,並由此引申出去稱駙馬的父親為“粉父”,駙馬兄弟為“粉昆”。

公主一般都有封邑,而且由皇帝賜給甲第(非常華麗的住宅)、山莊、園池,允許設自置官吏,這種官吏被稱為家令、私府丞、食官等等。

你知道“公主”一詞是怎麼來的嗎?

不過現在隨著時代的變遷,不但有才有貌的女孩子經常被稱為“公主”,而且普通老百姓的女兒也都可以被戲稱為公主或者“小公主”或“小公舉”了,讓“公主”這一高大上走入了“尋常百姓家”,也是社會進步的一大體現了。

你知道“公主”一詞是怎麼來的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