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收音機創業?真的!

在創業浪潮中,一位連續創業的老兵,堅持用一臺小小的收音機,和這個時代對話。2015年開始,他創辦的公司憑藉貓王收音機,不僅俘獲了許多年輕人的心,還獲得了一輪又一輪投資者的青睞。

緣起7歲

曾德鈞的手第一次觸碰收音機,是在7歲那年。

在一個老紅軍的家裡。桌上,一個棕色的木匣子裡傳出來一段清脆悅耳的普通話,“聲音像極了老紅軍的家裡人。”

曾德鈞清楚地記得,那是一臺熊貓牌601電子管收音機。在那個年代,能買得起電子管收音機的家庭並不多,這樣的一臺收音機在當時要人民幣100多元——是曾德鈞父母幾個月的工資。

靠收音機創業?真的!

第二次碰到收音機時,是在學校的教室裡。曾德鈞看見幾個高年級學生搗鼓電子元器件,一問才知,原來幾個元器件也能組成一個礦石收音機。後來,他拿著兩三元就能買到的原材料,動手造了第一臺屬於自己的收音機。

從7歲開始,接連幾年,他都要自己做一臺收音機。

1976年,19歲的他申請去當兵,原本“想著能和高科技有更多接觸的機會。”可進了部隊,才發現這是個負責打坑道的工程兵部隊。直到有一次,部隊的收音機壞了,這才重新連起他和聲波之間的緣分。

成功:

離不開年輕人的創意

幾十年來,曾德鈞一直專注聲音技術研究, 5次斬獲美國CES音響類設計大獎,被稱為“中國膽機之父”,同時也是一名“連續創業者”。

貓王收音機是他第六次創業的作品,“是互聯網時代的創業產物。”

2004年,曾德鈞開始把自己製作收音機的過程,以圖文的方式分享到收音機愛好者的論壇上。

“只是想自己做著玩的,沒想到變成了商品。”

曾德鈞:

那時,這款收音機還沒有一個正式的名字,但在整整十年內,賣出去3000多臺。直到2014年,在幾位年輕人的建議下,57歲的曾德鈞開始接觸“眾籌”。從那一刻開始,他的收音機有了一個正式的名字:“貓王”。

和許多年輕創業者一樣,他也走上了路演的舞臺,手裡捧著的只是一個和巴掌差不多大的收音機,“希望用收音機連接起更多的人和內容。”

靠收音機創業?真的!

能不能眾籌成功,曾德鈞自己也沒底。

但很快,貓王與眾不同的外觀和不錯的音質,讓許多年輕人為它投票,甚至成為投資者。四年多來,曾德鈞的雲動創想公司憑藉貓王收音機完成了兩輪融資。

貓王收音機進入市場後,從最初的一天能賣30臺,到後來一個月能賣10萬臺。不同系列的貓王收音機,還出現在許多影視劇、甚至綜藝節目上。

靠收音機創業?真的!

曾德鈞發現,和過去購買商品的實用性相比,現在的消費者開始追求商品的設計感。“而貓王的設計滿足了消費升級的需求。”

曾德鈞並非貓王的粉絲,以這位搖滾巨星的名字命名的創意,來自公司年輕人。貓王是音樂史上的一代傳奇。被冠上了貓王名字的收音機,也希望能譜出屬於自己的傳奇。

雖然創業數十載,但曾德鈞不喜歡以前輩自居,更多時候,他願意傾聽年輕人的意見,“擁抱年輕人”。

“我專注做產品研發,營銷、推廣都交給年輕。”

曾德鈞:

公司從2015年只有五六人,增加到現在的180多人,團隊平均年齡在30歲,管理層年齡最小的已接近90後。

“我喜歡和年輕人打交道、更喜歡觀察年輕人的喜好。”為了瞭解不同年齡段的用戶體驗,曾德鈞建了好多微信群,把用戶按照年齡劃分,“70後的用戶一個群,80後、90後、00後也都有自己的群,”在群裡,年輕人對收音機的一些看法、建議,他都會非常留意。

沉澱:做收音機界一股“清流”

7歲那年,第一次從自己做的收音機裡聽到的內容,曾德鈞早已不記得。他發現,在那個年代,人們對內容的追求遠比不上技術本身帶來的衝擊更令人印象深刻。

但半個世紀過去了,眼下,曾德鈞開始關注內容生產。

從旅行者2號開始,曾德鈞開始打造具備互聯網屬性的收音機。“做一個智能時代的收音機,做到千人千面。”

靠收音機創業?真的!

貓王打造了後端的內容平臺,開發了“Oh Play貓王妙播”App,對音樂和新聞做內容的二次編輯,剔除掉一些雜亂的廣告,按照用戶的喜好,推送不同的內容。

曾德鈞覺得,時代在進步,但人們對音頻信息的需求並沒有完全消失,互聯網時代的收音機,不僅要解決過去區域對電臺頻道的限制,還要解決內容問題。為此,公司設立了專門進行內容篩選的團隊、以及標籤、算法團隊,曾德鈞希望讓用戶聽到他們想聽的東西。

他更多的時間在思考如何把產品做到極致、做精做細。

在大多數場合上,曾德鈞都穿著一件漁夫馬甲出現,馬甲上面好幾個小口袋,塞著很多部手機、配件,方便他隨時測試收音機的功能。

他每天揹著的雙肩包,有30多斤重,裡面塞了不同款的貓王收音機,“我會反覆地體驗它們,想想哪裡還能改得更好。”

和聲音打了大半輩子交道,儘管很多人給他貼了很多標籤,但他認為最能代表自己的,還是“設計師”這個身份。

這個老設計師的腦子裡每天都冒出不同的新想法,但他知道,好的產品更多的是精益求精,“不做加法做減法”。

來源 | 中國青年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