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全城一起尋找近44個小時 他的「小耳朵」終於回來了

郑州全城一起寻找近44个小时 他的“小耳朵”终于回来了

河南商報記者王苗苗

李佳彎文奎

見習記者張成誠

首席記者宗雷

這兩天,鄭州人的朋友圈被一隻小小的人工耳蝸“霸佔”了。

“沒有這東西,他的世界就沒聲了。”自責和絕望的母親急瘋了。離開“小耳朵”的近44個小時,3歲男孩像換了一個人。

幸運的是,“小耳朵”回來了,他又可以聽到這個美好的世界。

幸運 “小耳朵”丟失近44小時,好心人送來了

“找到了,找到了!”10月23日下午2點39分,鄭州一小區門口,一年輕女子哭喊著,雙手在不停地作揖。她接到一個電話,是蹲守在另一個小區門口的弟弟打來的,“撿到耳蝸的人來了,耳蝸送來了。”

接著,一名穿棕色夾克的男子出現了,他手裡握著一枚帶著鱷魚圖案的東西,女子接過來,看了又看。“我媳婦撿的,她以為是個髮卡,後來看到朋友圈轉發的消息才知道是耳蝸,就趕緊聯繫失主了。”男子笑著說道。

髮卡、耳蝸、朋友圈……究竟是怎麼一回事?事情要追溯到10月21日晚上。

這名情緒激動的女子叫程方方,那天,她帶著3歲的兒子到居住地附近的超市買水果。“兒子是聽障兒童,得一點一點認知世界,就帶他到超市了。”

程方方說,在挑選水果時,兒子獨自跑到超市門口玩,當她再見到兒子時,耳蝸不見了,“安的時候比較貴,總共下來花了28.8萬元。”

“因為它太貴了,我下意識地每次都先看看它。”他們很少來鄭州,這次才來鄭州一週就丟了耳蝸,程方方心裡滿是自責,趕緊報了警。

溫暖 剛到鄭州一週的媽媽,沒想到得到那麼多人幫助

10月22日,在等警方消息的同時,程方方也印發了尋物啟事在超市附近張貼,還編髮了微信朋友圈。程方方說,她和孩子剛到東區學校,租的房子,連孩子老師、同學的家長都還不熟悉,只能見一個路人就加微信,請他幫忙轉發。“有商店老闆怕我手機沒電了,主動給我提供充電器,讓我續航。”

但直到22日晚上,一直沒有消息。

“孩子人工耳蝸丟失後,很多好心人都在幫著尋找,很多人還打電話表示要捐款,這讓我們很感動,但我們都拒絕了,從孩子的治療考慮,還是希望儘快找回原來的人工耳蝸。”

就在不斷尋找的過程中,有廠家電話聯繫了程方方,表示願意為孩子配一個新的人工耳蝸外機,但考慮到型號是否匹配、孩子是否適應等問題,家人還是希望儘快找回丟失的耳蝸。

但昨天,程方方的手機突然被打爆了。

後來她才知道,10月23日,兒子丟失耳蝸的消息在鄭州人的朋友圈裡刷屏了,鄭州的媒體也都在幫忙轉發。“我沒有想到那麼多人給我們轉發,謝謝,謝謝!”程方方帶著哭腔說。

故事 不能接受兒子有聽力障礙,她選擇獨自帶他接受康復治療

程方方來自商丘,30歲的她已是兩個孩子的媽媽,大兒子5歲,小兒子丁丁(化名)3歲多。

丁丁一歲多時,程方方不經意間發現,兒子跟同齡人相比似乎有些異樣,“小時候還會咿咿呀呀跟人說話,但那時他就不咋說話,也不跟小朋友交流。”

到醫院就診,醫生說,丁丁的聽力有些弱。程方方壓根兒就沒敢往聽力障礙上想,“我想著他絕對不會有這問題。”其實,程方方是不願意接受這一事實,更不願讓兒子戴上助聽類器械,“我害怕別人會覺得他不一樣。”於是,程方方帶著兒子走上了康復之路。

然而,這一年多的康復之路走得並不順當,丁丁的聽力不但沒有提高,反而下降得厲害,這完全超出了程方方的預料,“聽不見就不會說話,孩子3歲了,我們也急,醫生就建議去給孩子做人工耳蝸。”

對於一家四口都依靠丈夫徐先生每月4000元收入的家庭來說,高額的費用簡直遙不可及。“之前做康復花了些錢,我也沒工作,所以做耳蝸手術的錢基本上全是向親戚朋友借的。”

好在錢借到了,丁丁終於有了與有聲世界接觸的機會。

心酸 3歲多才第一次叫“媽媽”,離開“小耳朵”的孩子變了樣

今年4月份,程方方帶著丁丁在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進行了人工耳蝸手術。那一天,平時比較安靜的丁丁卻像發了狂一般,“一直哭鬧,一直揪體外機。”經過一個多月的安撫和適應,丁丁逐漸適應了這個“小耳朵”。

5月20日,這個耳蝸第一次開機了。“最開始他好像有點害怕,過了一段時間才好。”戴上耳蝸後,程方方又在鄭州給兒子找了一所康復機構,不久之後,丁丁才開口喊“媽媽”。

“三歲了,他三歲了才會叫媽媽,我……”話沒有說完,眼淚就止不住地從程方方的眼眶流出。

兒子會說簡單的詞語讓程方方十分激動,但康復機構昂貴的費用還是讓她發愁。多方打聽和諮詢後,有醫生建議她讓兒子到河南省康復教育研究中心做康復,“這裡費用低,還有一些救助。”

10月22日是康復中心定期的一對一教學日,可程方方卻在四處找丁丁丟失的耳蝸,沒有母親的陪伴,沒有了自己的“小耳朵”,教室裡的丁丁一反常態。“他平時有些小淘氣,但那一天,他基本上都沒怎麼動,也不跟小朋友玩兒。”康復中心的白老師有些心疼。

背後 拾到耳蝸者:以為是個髮卡,多虧看到朋友圈好友的刷屏

10月23日下午4點40分左右,河南商報記者通過多方尋找,聯繫到送回耳蝸的愛心市民李明(化名)。對於撿到耳蝸一事,他一直覺得就是個小事,也不願透露自己的真實姓名,他表示就當是愛心接力的最後一棒。

李明稱,耳蝸是其妻子撿到的,但當時並不知道是耳蝸,“大約晚上七點鐘,我妻子在家附近的丹尼斯買菜。因為天黑,出來也著急,在超市門口下樓的臺階上踢到了一個東西。她當時撿起來一看,以為是誰不小心遺失在地上的髮卡,就隨手撿起來放在裝大米的袋子中帶了回來。”

據李明介紹,之所以得知這件事,還要多虧朋友圈好友的刷屏。看到圖片顯示的位置剛好是自己家附近,他就給妻子發微信:“你看是咱們小區附近發生的事情嗎?”妻子看到朋友圈轉發的圖片,就說:“我最近也撿了個東西,就是個類似髮卡的鱷魚小卡子。”妻子趕緊讓他找出來確認,才發現綠色鱷魚卡子正是大家要找的人工耳蝸,就趕緊與失主聯繫。

通過朋友圈中的聯繫方式,李明撥打了失主家屬電話,但是對方一直沒接,因為放心不下,李明通過短信與失主聯繫上了,發送照片確認後,約定時間就趕過去交給了對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