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閬苑第一樓」爲何取名華光樓,當初修建它究竟有何用處呢?


“閬苑第一樓”為何取名華光樓,當初修建它究竟有何用處呢?


古城閬中城南嘉陵江畔,巍然矗立著一座標誌性建築,底層為過街石拱,上重三層木樓。通高25.5米(2005年市古保辦請專家實測),在大片古城民居中拔地而起,氣勢恢宏,且碧瓦赭簷,典雅壯麗,極富閬中古典建築特色,素有“閬苑第一樓”之稱。

“閬苑第一樓”為何取名華光樓,當初修建它究竟有何用處呢?

華光樓


閬中民間相傳,華光樓就是唐滕王李元嬰任閬州刺史時(唐高宗調露元年至弘道元年,即公元679-683年)所建的南樓。

明嘉靖《保寧府志》的《宮室·南樓》條記載:“在城南,據江山之會,唐滕王元嬰建”。清道光《保寧府志》亦載此說,並轉引《方輿勝覽》文字:“閬州江山奇秀聞天下,直前據其會,曰南樓”;同時另有一條記載“鎮江樓”。民國十五年(1926)《閬中縣誌》除同於府志記載“南樓”外,亦另有一條說“華光樓:古鎮江樓,在縣城東南江岸,其建築之壯麗,為閬苑諸樓冠”。華光樓門洞南面有“古鎮江樓”石額,為清同治六年(1867)閬中縣知事彭鳳藻主持重建後所題,這是樓名曾為“鎮江”的實證。

華光樓是否就是歷代所稱的南樓呢?方誌中未發現直接的記載。然而,據南樓的記載分析,它地處“據江山之會”的地方,這正好是華光樓所處的位置。在它的南面,是劍門山脈之仙桂山系最末的山頭錦屏山;北面,是大巴山餘脈之尾的盤龍山;嘉陵江從北而來,又在其足下流向東南,的確是錦繡江山最佳的交會之處。所以,人們都相信是古南樓損毀後重建了今天的華光樓。著名文史專家楊林由先生在樓匾的跋文中,集中反映了這個觀點:“華光樓建於唐滕王元嬰南樓舊址”。

“閬苑第一樓”為何取名華光樓,當初修建它究竟有何用處呢?

手繪華光樓

“古鎮江樓”石額似乎說明了華光樓的功能。古人認為是水怪造成江河氾濫。於是,或以“寶塔鎮河妖”,許多傍水的城鎮都建有高塔,閬中東山更有典型的風水塔鎮水;或以鎮水獸鎮水怪,河北通州有鎮水石獅,南方如湖北荊州、福建潮州等地都有清乾隆、咸豐詔命所鑄的鎮水鐵牛,閬中西門也有清嘉慶間川北道黎學錦所造的鎮水石犀牛。以牛鎮水,合乎五行之說,牛屬土,土能制水。此外,內地還有龍王廟、禹王宮,沿海還有媽祖廟、龍母宮等等,祀奉神靈以鎮孽龍水怪。築樓鎮水,似不多見。

《閬中華光樓考》(城南翁著)一文,認為此樓的成因主要是為了防火,抵禦毒火、邪火。筆者以為:既為鎮江,更為御火;而 “華光”之名,是由民俗崇拜祀奉火神“華光大帝”而來。查《漢語大詞典》,“華光:光華,美麗的光彩”,這是字面之義。在中國宗教和民俗神話中,“華光”是一位人們頂禮膜拜的神靈。

佛教經典中有華光佛。相傳如來法堂前一盞油燈,長年伴隨佛祖,晝夜煌煌,燈花堆積,聽經問法,耳濡目染,終於得道成佛。如來唸咒語:“爾自花中生,又向光中來,心中有不釋,自有佛性在”。遂成人身,賜名為“華光”。

“閬苑第一樓”為何取名華光樓,當初修建它究竟有何用處呢?

清·華光大帝(木雕

唐以後,渲染儒、釋、道三教同源,以道為尊;到明清時更成了朝野人士甚至平民百姓普遍認同的觀念。於是佛祖身旁的華光演化成了道教尊奉的火神華光大帝。道教常稱的華光大帝,又稱靈官馬元帥、三眼靈光、華光天王等,為道教護法四帥之一。相傳他姓馬名靈耀,三眼赤目,百姓稱他“馬王爺三隻眼”。《三教搜神大全》介紹說,他曾經三次“顯聖”,先投胎於馬耳山馬家,生下來就三隻眼睛,三天就能打架,為除水孽殺死東海龍王(很象哪吒鬧海),還放江南八十一州火珠精,盜紫徽大帝鎮妖槍,被困九曲珠內;第二次由鬥牛宮天王夫人(火魔王公主)生下為兒,拜妙樂天尊為師,學得“風雷龍蛇馘鬼安民之術”, 神通廣大。曾斬揚子江龍,火燒南天門,又下海大鬧龍宮;第三次降生於婺源縣蕭家莊蕭太婆腹中,曾降五百火鴉,為救母親大鬧地獄。後來玉皇大帝看他是位將才,封他為真武大帝部將,護法天界。

“閬苑第一樓”為何取名華光樓,當初修建它究竟有何用處呢?


明朝晚期餘象鬥所著《南遊記》(又名《五顯靈官大帝華光天王傳》),把華光的這些故事敷衍成一部四卷十八回的小說,後半部主要演繹華光救母親的神奇經歷,他上天入地,歷盡艱辛,不屈不饒,疾惡如仇,表現了頑強的氣概和火一樣的烈性,顯揚了儒家孝道,很象“沉香太子劈山救母”的故事。實際上兩個故事相互影響,明清時在民間廣為流傳。書中描述華光身上藏有金磚火丹,隨時用火降妖伏魔,所以後來民間尊他為“火神”,南方各地或建華光廟、或在城隍廟塑像,奉祀華光大帝。因玉皇大帝曾封華光的化身王靈官為“先天主將”,司天上、人間糾察之職,他更成為扶正驅邪、懲惡揚善的神靈,明永樂(1403-1424年)間皇帝封他為“隆恩真君”,並敕建“天將廟”。宣德(1426-1435年)間改為“火德觀”。因朝廷倡導,州縣便紛紛建起火神廟、火神祠,火神樓。道教把農曆九月廿八定為華光大帝的神誕日,可他八月初一就由天上下凡,要是八月初一下雨,全年火災就會少。因此,各地常在八、九月間舉行為期三至四天的“華光醮”,“打醮”時各家預備冥錢香燭,火炭雞毛,柴米油鹽等,捆成一堆,放在家門。到最後一天五更時分,有一班人打鑼抬筐,將門口的東西收集起來,送到一隻紙糊的大船裡燒掉,叫做“送火災”。打醮的時日,街巷張燈結綵,迎神賽會,娛神的氣氛中也洋溢著娛人的歡樂,人們虔誠跪拜,祈求華光大帝免除火災,保佑長年康順。《三教搜神大全》和《南遊記》結尾都說,華光鬧天宮、鬧人間、鬧地獄,救出母親之後,終於皈依佛教。他不僅僅是火神,玉帝封他“永鎮中界,萬民求男生男,求女生女,買賣一本萬利,讀書人金榜題名,感應靈驗,永受祭享”。這反映出善良的百姓把一切美好的願望,都寄託在理想中的這位敢作敢為、正氣凜然的神靈身上了。

閬中的華光樓,地處閬中古代商貿街區的中心地帶,這裡商店林立,閣簷櫛比,都是木質結構,最大的隱患是火災。古南樓歷代多次遭火焚,屢毀屢建,可謂教訓累累。據楊林由先生《閬中名勝古蹟考釋》載,最後一次遭火災是清道光十九年(1839),到二十八年後的同治六年(1867)才復建竣工。南樓歷代失火的教訓和古城防火的需要,在宗教和民俗崇拜華光大帝、奉祀火神菩薩的濃厚氛圍之中,在朝廷尊崇提倡的背景之下,使人們對防火重要性的認識和迫切感遠甚於過去的年代。因此,此樓雖有“鎮江”的古名,還需要在樓上供奉一位神靈,靠神的威力既鎮水、同時又御火。人們自然選擇華光大帝為名樓主神。這既是宗教和民俗形成的世風使然;還因為華光不僅是降妖伏魔的火神,而且鎮服水中妖孽本領也最大——他殺死過最兇狠的水孽東海龍王和揚子江龍,大鬧龍宮降服了大大小小的水中魔怪;更因為華光是三教尊崇、鎮邪除惡、無所不能、感應又十分靈驗的理想之神。於是,順理成章、官民同舉,“古鎮江樓”成了華光大帝的聖殿。雖然古城中還有規模較小的火神廟、火神樓;還有拜祈 “三隻眼馬王爺”鎮服水怪保江航平安的馬王廟,這座名樓卻總是閬中人崇奉祭祀華光大帝最堂皇、最神聖的地方。這便是樓名“華光”的淵源所在。

“閬苑第一樓”為何取名華光樓,當初修建它究竟有何用處呢?

民國時期,豐子愷所做閬中華光樓

史志中尚未發現樓名由“南樓”演變為“鎮江樓”、再改為“華光樓”的準確時間和具體情況。明嘉靖府志只記有“南樓”。成書於道光元年(1821)的《保寧府志》的《輿地志·古蹟》中,除載有“南樓”外,還有專條記載“鎮江樓,在縣東南,一名華光樓”。由此可知,“鎮江樓”之名應是產生於明朝中期至清道光之前。也可知至少清朝嘉慶年間(主修道光《保寧府志》的黎學錦於嘉慶十一年、即1806年赴閬中任川北道)已有“華光樓”之名,是“鎮江樓”的別稱。這條記載與民國十五年《閬中縣誌》的記載“華光樓,古鎮江樓,在縣東南江岸……”有微妙的變化,前者是以“鎮江樓”為主名,後者則是以“華光樓”為主名了。這個變化從道光十八年(1838)中進士的閬中人金玉麟寫的《夜登華光樓》詩(樓勢凌霄漢,登臨望眼遙。春城天不夜,人語市如潮。火樹千家散,梅花一笛飄。玉京真咫尺,鸞鶴可容招)中已可見端倪,詩題就直稱“華光樓”而不稱“鎮江樓”。金玉麟三十歲(1838年)中進士便離別閬中,樓於次年(1839)被火焚,那首詩應是在中試離鄉之前寫的。由此可推知“華光樓”由“鎮江樓”的別名到主名的變化,應是發生在府志編成的道光元年(1821)至金玉麟寫《夜登華光樓》的十多年間。也許並不是由官方正式將“鎮江樓”改名,自供奉“華光大帝”以後,人們習慣以神靈之名“華光”來稱樓,久而久之,古名漸漸淡化了;到道光年間,“華光”已成了樓的主要名稱,金詩的標題便是證明。到同治六年重建時,縣知事彭鳳藻題額在“鎮江樓”三字前加一“古”字,其意是說明古名而已,當時“華光樓”已是正式名稱了。於是才有民國十五年縣誌“華光樓,古鎮江樓……”的記載。這恰如閬中滕王閣,唐以來都叫“滕王亭子”,百姓卻習慣跟南昌人一樣叫它“閣”,以至於咸豐《閬中縣誌》繪圖時尊從民意標名為“滕王閣”,如今便是正式名稱了。

有老人說,年青時曾見過華光樓上供奉著一位相貌怪異,三隻紅眼,手握似鐧又似三角叉的武器,威風凜凜,凝視遠方。老人說那是鎮孽龍的楊戩(《封神演義》中的神,劈山救母的沉香的舅舅)。其實非也,那正是華光大帝的神像。老人的回憶,亦是華光樓因供奉“華光”而得名的一個有力的證明。其實,“華光”的字面意義,對這座聳立於千古名城,雄偉瑰麗而又永遠閃耀著文化光華的名樓,何嘗不是準確的寫照!(劉先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