稱帝最晚的孫權被嚴重低估了,其實他才是三國歷史上最大的贏家!

孫權一直在史家和民間收受到不公正評價,事實上他也是最被嚴重低估的實力派,在與曹操、曹丕父子和劉備、劉禪父子的數次大規模軍事硬槓中,不但從來沒有落過下風,甚至都是獲勝的一方。孫權獲得的偏低個人評價,與他的相對不太顯赫的非士族出身和缺乏紮實的政治認同根基有關,而他終生也在努力掙脫政治暴發戶的枷鎖,為自己的登基稱帝尋找到合法的外衣。事實上,在這點上他幾乎成功了。


稱帝最晚的孫權被嚴重低估了,其實他才是三國曆史上最大的贏家!

孫權畫像

孫權稱帝最晚是受客觀現實限制,其一是他稱王最晚,稱帝前通常都會稱王作為跳板;其二是他們孫家作為名義上的漢臣,直到曹丕代漢才徹底抽身。但他作為名義上的魏臣,一直無法掙脫名分限制,等到曹丕死後才強行稱帝。從第一代創業者孫堅的烏程侯、長沙太守、破虜將軍,到第二代孫策的吳侯、會稽太守、討逆將軍,到孫權的南昌侯、討虜將軍、驃騎將軍、荊州牧都是漢室名義冊封的,且大多系曹操經手辦理,因此孫家尤其是孫權的漢臣名分是妥妥的。曹操於216年稱魏王,嚴重違背了劉邦以來“非劉姓不得封王”的政治遺囑,於是以大漢皇族自居的劉備也於219年自稱漢中王,畢竟他姓劉嘛。接替曹操的曹丕220年完成了稱王、稱帝的進程,至少帝位從形式上是從漢室朝廷合法禪位而來。劉備揣著明白裝糊塗,宣佈曹丕害死了漢獻帝,挪開了稱帝的最後一道障礙,也隨即稱帝。孫權這時候連王位也沒撈著呢,眼紅的要命,同時迫於劉備大軍討吳壓力,再次向曹魏俯首稱臣,在222年被曹丕冊封為大將軍吳王、加九錫,終於完成了稱帝前稱王的硬件和軟件更新。

稱帝最晚的孫權被嚴重低估了,其實他才是三國曆史上最大的贏家!

吳蜀之戰

孫權當然不甘久居人下,稱王之後又與蜀國重新修好,以尋時機與魏國翻臉。包括曹丕、曹睿兩代皇帝都曾親征東吳,一直無法取得重大突破。直到曹丕去世後的第二年(228年),陸遜在石亭之戰中重創魏國大司馬曹休,孫權終於感覺有底氣與曹魏攤牌了。於是,229年,孫權在武昌厚著臉皮自行稱帝登基,徹底放飛了自我。

稱帝最晚的孫權被嚴重低估了,其實他才是三國曆史上最大的贏家!

東吳皇宮

雖然稱王、稱帝在三國三個大佬中都屬最晚,但孫權在位時間最長,實際統治江東五十三年;活的年紀最大,足足待機七十一年;建立的吳國也存世最久,熬過將近半個世紀,也算一個超級大贏家。雖然孫權晚年在接班人問題上比較昏聵自毀長城,但也許是時候再重新評價一下這個歷史上唯一一個以“大帝”為諡號的開國皇帝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