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初三傑爲何要跟著劉邦?

lin曼蕾


一提到劉邦,大家總會想到兩個詞:市井無賴、濫殺功臣。可是為何沒人想想,劉邦為何能成事?漢初三傑在個人能力方面或許都比劉邦要強,卻都死心塌地的為其效命,這又是為何?正所謂“時勢造英雄,英雄造時勢”,都說漢初三傑成就了劉邦,又何嘗不是劉邦成就了漢初三傑?

△漢初三傑:張良、蕭何、韓信

蕭何:因不願承擔風險而投劉邦

蕭何可以說是劉邦的後勤大總管了,劉邦起事之前不過是沛縣一亭長,而蕭何就已經是沛縣主管群吏進退的主吏掾,地位無疑是要比劉邦高的,那麼為何後來他跟隨了劉邦呢?

△韓信和劉邦

《史記》原文是這麼說的“蕭、曹等皆文吏,自愛,恐事不就,後秦種族其家,儘讓劉季。”在起事之時,因為蕭何和曹參都曾在縣衙任官,因此大家共同推舉他們為領頭人,但蕭何和曹參害怕起義失敗被株連家族,因而不肯擔任。而蕭何和曹參之前便和劉邦熟識,也知道劉邦機敏過人,於是轉而推舉劉邦。而劉邦又搞了一些迷信糊弄人,比如“七十二黑子”“斬白帝之子”“出生時有異象”之類的,於是父老也認為劉邦不是常人,因此推舉其為頭領。

之後的事情就比較好解釋了,蕭何畢竟是豐沛嫡系,在劉邦手下效力,劉邦對其也算不錯,自然不會再輕易轉投他人。

張良:劉邦為其提供了施展平臺

張良原本是韓國貴族,其祖上曾五代擔任韓國之相,韓國被滅後,張良身負國仇家恨,曾在博浪沙謀劃刺殺秦始皇,失敗之後逃往。之後秦末天下大亂,張良又憑藉項梁的關係,在其支持下立韓王成為王,之後便盡心輔佐韓王成,想要徹底復國,但成效甚微。而在公元前207年七月時,劉邦在西入關中途中率兵攻佔潁川,這是張良第一次見到劉邦,之後韓王留守陽翟,張良則隨軍南下。

△劉邦和張良

之後張良之所以會死心塌地的跟隨劉邦,《史記》中是這樣記載的“良數以《太公兵法》說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為他人言,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從之,不去見景駒。”也就是說,張良經常為劉邦出謀劃策,而劉邦均能採納,而張良為其他人進言,他人卻都不能理解,於是張良便認為劉邦是“天授”之人。再加上此時張良已經基本完成復國之志,也算對韓國盡心了,便轉而專心輔佐起了劉邦。


由此可見,張良之所以最終選擇劉邦,就是因為劉邦善於採納諫言。像這樣這樣的謀士,所缺的就是一個施展平臺,而劉邦恰恰就為其提供了這麼一個平臺,他豈能不盡心輔佐?

韓信:劉邦對其有知遇之恩

韓信早年家貧,秦末天下大亂後,韓信先是投奔了項梁,雖然得以留在項梁軍中,但卻默默無聞。項梁死後,又歸屬項羽,項羽任命其為郎中,但韓信多次為其獻計,項羽卻軍部採納。韓信心灰意冷之下離楚歸漢,但也僅僅做著管理倉庫的小吏,仍然默默無聞。

△劉邦和韓信

後來,夏侯嬰與韓信交談,對其很是欣賞,於是向劉邦進言,但劉邦也僅是封了他一個管理糧餉的官職。之後又認識了負責後勤的蕭何,蕭何同樣對其極為欣賞,再次推薦給劉邦,卻石沉大海。之後劉邦入蜀,韓信又想逃走,於是便有了蕭何月下追韓信,韓信這才開始得以重用。

韓信之所以會死心塌地的追隨劉邦,《史記》中同樣有記載,“漢王遇我甚厚,載我以其車,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聞之,乘人之車者載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豈可以鄉利倍義乎!”韓信是個重情義之人,幼時因漂母一飯之恩,尚能記下數十年,功成名就之後前去報答,更何況是劉邦的知遇之恩。

正所謂“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劉邦重用韓信,韓信自然報之以忠誠,或許以我們後世來看,在得知韓信的最終下場後為其所不值,但站在韓信的立場上,他的選擇又何錯之有?


綜上所述,能力固然重要,難道平臺就不重要了嗎?都說漢初三傑成就了劉邦,可有沒有人想過:蕭何從劉邦之前,不過一縣吏。張良從劉邦之前,不過一行刺謀劃家。韓信從劉邦之前,不過一執戟衛士。而正是投奔了劉邦之後,他們才開始頭角崢嶸了,最終名揚千古。

正如韓信最終所言,“自己善於將兵,而劉邦善於將將”,善於籠絡人才,發揮各人所長,使人才為己所用,便是劉邦的優勢。


香茗史館


劉邦在建立大漢的過程中,蕭何、張良和韓信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劉邦登基後,韓信因功被封楚王,蕭何位居功臣之首,官拜丞相,是大漢第一位丞相,也是開國第一候,張良在輔助劉邦成功後則歸隱而去。

劉邦雖然綜合能力過人,但劉邦帶兵打仗攻城拔寨不如攻無不勝、戰無不可的韓信。治國地方、安撫百、統籌大局不如蕭何。計謀不如決運籌帷幄之中、決戰千里之外的張良。因此蕭何、韓信、張良也被稱為漢初三傑。

那為什麼漢初三傑要跟隨劉邦呢?

首先,蕭何和劉邦在秦朝末年,離的很近,而蕭何又是秦朝的一個官吏,劉邦則是整日遊手好閒的一個人。那時劉邦的人際關係還是不錯的。

當時蕭何對劉邦是有敬佩的同時,也有不認同的想法。

後來劉邦和蕭何因為帶人去做工誤時,秦法苛刻,按照秦法他們都是要判死罪的。劉邦決定讓跟著他的人逃走,自己一個人領罪,但別人最後都沒有走,最後劉邦一夥人就揭竿而起,起義反秦。


這時的蕭何也在其中,也跟著劉邦反秦,當時蕭何雖然曾做過官,但劉邦不僅人緣好,也有魄力,蕭何知道自己不是做頭領的材料,同時他自己也不想做頭領,所以最終推劉邦為主。

蕭何也開始了追隨劉邦打天下的路程,蕭何治理的能力還是很厲害的,深受劉邦的器重,是劉邦集團的重要人物。

同時不管在劉邦起義之初、還是起義之後,蕭何和劉邦是拴在一條繩上,劉邦成功就是蕭何的成功,同樣劉邦失敗了,蕭何的下場也不會好的。

所以蕭何會跟著劉邦,之後蕭何為劉邦鎮守關中,蕭何為了表示對劉邦的忠心,就讓全家子侄到劉邦陣營做事。因為蕭何給劉邦治理的大後方非常穩固,所以劉邦在楚漢相爭時,雖然屢戰屢敗,但卻能很快東山再起,每當劉邦失敗時,蕭何都會組織兵士和糧草給劉邦送去,讓劉邦渡過難關。

如果當時蕭何稍微有一點二心,劉邦是很難最終成功的,但蕭何知道自己和劉邦的關係,如果劉邦失敗了,自己也會失敗,所以蕭何才堅定不移的追隨劉邦。



其次,張良雖然計謀過人,運籌帷幄、決戰千里,但他卻不適合做統帥,也不適合做統領全局的主公。

張良需要的是一個有雄才大略、心胸寬廣、知人善用的主公,而劉邦是張良心裡最合適的人選。

張良覺得劉邦雖然行事浮誇,但劉邦在大事上絕不含糊,常常出人意表,劉邦不僅心胸寬廣,而且知人善用,聽人建議。

劉邦需要的是一個計謀過人的謀士,張良需要一個重用自己、能一統天下的主公,因此他們都是對方所需要的人選。

所以張良會跟隨劉邦。

最後,韓信雖然用兵如神,攻無不克、戰無不勝,但是他在項羽營中時不被重用,很難發揮他的才能。

後來韓信才去了漢營,如果不是劉邦對他重用,劉邦不對他登壇拜將,不讓他統帥漢軍,他就算有再大的本事,也是不能發揮的。

如果沒有劉邦的知遇之恩,對韓信加以重任,韓信也很難有那麼高的軍事成就。

後來韓信雖然地位高了起來,打了很多的勝仗,攻下很多的城池,也有勢力和劉邦分庭抗力,當時韓信是楚漢相爭時的一個關鍵人物。

然而韓信勢力那時雖然大,但韓信知道自己的這一切都是劉邦給的,他那時名義上還是屬於漢軍,還是受劉邦的節制。

所以韓信會跟隨劉邦。

漢初三傑,蕭何、韓信、張良都在劉邦建立大漢的過程中,功勞很大,但因為性格、因素的不同,他們的結果也不同,張良之後功成身退,歸隱而去。蕭何後來自汙聲名、以釋君疑,後來也得了善終。而韓信也因為功勞大、地位高,權利重,手握重兵,所以結果也相對於蕭何、張良要悲慘。


中孚鑑


個人感覺最大的因素還是知遇之恩。首先是謀聖張良,張良是韓國貴族,才華橫溢,但畢竟是參謀型人才,當不了領袖,那就要找個對的人跟著,這個人就是劉邦。秦末大起義中,先是陳勝吳廣首舉義旗,但是存在時間太短,幾個月就失敗了。之後各國後人紛紛反秦,裡面最重要的一支是楚國的項梁項羽叔侄二人。本來張良是要去投奔別人的,半路偶遇劉邦,二人相談甚歡,劉邦懂張良、重視張良,就一起走了。相遇偶然,相知必然。其次是兵仙韓信。韓信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在項羽陣營位不過執戟,言不聽計不用,懷才不遇莫過如此。之後到劉邦陣營,一仗未打而官拜大將軍,跟在項羽的陣營待遇相比簡直不要太大。而韓信也是投桃報李,戰必勝攻必克,開闢北方戰場,垓下合圍項羽,成就一世英名。韓信有機會也有實力自立,但是沒有,感覺應該還是念著劉邦的好,而且確實沒有爭奪天下的野心。最後是蕭何,既是同事又是老鄉,跟劉邦的時間也最早。蕭何的情況就比較簡單了,當初劉邦逃亡芒碭山的時候都是他要把劉邦迎回來輔佐的,早就是鐵了心的。


註冊會計師擔雞救豬


要創建四百五十年的漢帝國,呵呵呵,址遠了。

大概有三點

一,實現自己的抱負

二,展現自己的才華

三,只有劉邦能幫他們。

你可以想很多,

其實就這麼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