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人情

中國式人情

西方重禮儀,中國尚人情。禮儀如白天,在陽光下直接明瞭,彼此愉快便達到目的;人情如月夜,影影綽綽,要費心捉摸。禮儀是可以訓練的表面功夫,人情卻是心和腦合作的全方位浸潤。

平心而論,這一盒廣式蛋黃白蓮蓉月餅質量上等,再不濟也屬中檔貨,儘管我沒嘗過。送它給我的朋友是“有頭有臉”的生意人,他暗示,這就是他拿來做公關的。光看超豪華的鐵盒子,就不能不產生信心。

我經過保安崗亭時,將這盒月餅送了出去。原先打算送給熟悉的保安小周,但這愛唱歌的小個子不在,想及明天就是中秋節,再耽擱就失去意義,便給了在崗亭值班的一位。去年年底的時候小周已在這裡,現在保安多數已換,臉熟的只有他。值班保安接地月餅,點點頭,算是道謝。我目擊這一幕,本想加幾句,諸如:這是給全體保安的,謝謝你們,辛苦了!但嫌做作。事情就這樣過去,月亮準時從小區的側面升起,叫人想起月餅裡玲瓏的蛋黃。

然而,我的疑心卻加重了。因為每次經過大門前,接過月餅的保安臉色總是緊繃的。按常理,他每天鎮守崗亭,閱盡小區居民的臉,不會不認得我,又除非記憶力特別糟糕,不會不記得我送了月餅,他並非拿月餅拿到手軟的有權力者,然而,那盒月餅並沒換來額外的微笑。一般而論,收禮之後,雙方的關係應更近一步,步入“熟人”的關係,他提供多一些熱情,是題中應有之義。他一視同仁如昔,如果排除以下可對:小區300戶居民都給保安送了月餅,害得他們連夜僱車往禮品回購店送。除此之外,可以說表現是反常的,屬於“不近人情”類。

中國式人情

於是,我不得不帶著怕恐,反思一番。畢竟,在我這一方,最受詬病之處,是沒送給“熟人”。或問,沒有熟人怎麼辦?答案是:先把對方惡補成準熟人,在送禮之前,須建立起碼的互信,讓他知道你住在第幾棟第幾號,哪裡來的,姓什麼。檢驗交往的火侯,簡略之法是,你進小區大門時,對方認得你,報以比生人稍多的微笑,並加上“吃過了”“散步去呀”一類親熱話。沒做好這一入門功課,你只好被貼上陌生的標籤。他身為保安,當然不會歧視你,刁難你,但你不可能受信任。

沒有信任,交往之初的自然反應,便是猜疑和提防。面對一盒陌生人送來的月餅,他怎麼想?很可能不是感激,而是從“憑什麼對我這麼好”引申出的推測,諸如:月餅是變質的,送者不過做順水人情;月餅是有害的,送者存心讓我在病房過節;月餅太低級,送方堅決不沾,便把崗亭當作垃圾筒。如果閣下認為這般推理近乎荒唐,那麼,倘若在大街上,有人攔住你,笑嘻嘻地遞上一盒包裝精美的月餅,你的第一反應是什麼?

往下,保安怎麼處理?可能吃掉,如果敢冒險,或者想到,送禮者還在小區,萬一出事可以找到人;可能轉送出去,為了保險;可能送到垃圾桶去,嘟囔一句:“媽的,蒙人!”

一路想下去,越想越不是滋味。碰巧在小區內遇到認識的小個子小周,我頭一次和他正式地對話:“前天我們想送一盒月餅,見不到你,只好給了值班的,不知道大家能不能吃到?”“我這幾天上夜班……沒關係啦,給誰都一樣。”他比我年輕,卻圓滑得多。

中國式人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