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爲什麼這麼喜歡「搶」

我們為什麼這麼喜歡“搶”

獨家:老城小吃街吃貨聚集 吃臭豆腐排隊半小時

這幾天感冒,去醫院看病。掛號後坐著等護士叫號,可環境讓你沒法淡定地坐著等,因為前面有一堆人站著。一堆還沒有被叫到號的人圍著醫生,也不知道有什麼好看的,反而讓醫生根本無法安心看病。更重要的是,這種圍觀打亂了醫院裡的正常秩序,後面按規則坐著等號的人,會非常焦慮,擔心圍著醫生的那些人會插隊,於是只好也都起身圍過去,現場就更亂了,從醫生到病人都很暴躁焦慮。

正在看病的人很焦慮,覺得自己的隱私被圍觀者侵犯了;醫生很焦慮,因為旁邊不斷有人打擾;後面排除的人更焦慮,總擔心前面圍著醫生的人會插隊。其實根本沒必要圍著醫生,因為電腦會排序叫號,不可能圍著醫生旁邊就可以插隊。

當我把這種抱怨發到朋友圈後,沒想到引發了一場熱烈的討論,很多人對此都深有體會並深惡痛絕。其實不僅醫院如此,很多公共場所秩序的混亂,都源於這種“搶”。

我們為什麼這麼喜歡“搶”

南京:黃金白菜價 消費者瘋狂 金店變菜場

很多人會習慣性的去“搶”,雖然這種“搶”實際上根本沒有必要。比如,乘飛機登機有什麼好搶的呢?乘客上完了飛機才會關艙門起飛,又不會誰先上就讓誰先走,可大家都在搶著登機,完全置工作人員“後排乘客先登機”的提醒於不顧。還有,下飛機有什麼好搶的?過道那麼窄,飛機一降落,總有會立刻起身拿行李搶著下飛機,機艙內立刻亂成一鍋粥。上火車也是如此,其實,提前半小時左右檢票,時間充裕得很,有什麼好搶的?可很少有車站的檢票口不混亂的,人人如逃荒一般搶著擠著進,彷彿遲一點就趕不上火車了。

甚至很多人到幼兒園接孩子,也要搶,搶著站在第一排,其實沒什麼好搶的,就是習慣使然。大家都在搶,彷彿自己不搶就會失去什麼一樣。“搶”成了一種文化,成了一種融入血液和身體的根深蒂固的生活方式。

這種條件反射般的“搶”,首先是歷史上的資源和物質匱乏所形成的國民性,窮怕了、缺怕了,這種慣性已經融入了文化基因。人都有老的那一天,我並沒有年齡歧視,但可以看到的是,公共場所中愛搶的,往往都是上了年紀的人,超市搶購、放學接孩子、醫院圍在醫生旁邊的,很多都是老人。這可能是他們經歷過那個物質匱乏年代的後遺症,源自饑荒年代的回憶,讓他們總擔心晚到就會吃虧。我爺爺奶奶那一輩年輕時,物質極度匱乏,吃大鍋飯,排在前面的可以吃到稍稠點兒的稀飯,排到後面就沒東西了,清可照人的稀飯裡只剩幾顆米粒兒。他們習慣了搶,雖然如今物質豐裕,但還是條件反射般地去搶,不為什麼,只為心安。

再者就是對規則缺乏尊重,人們對規則被破壞有一種刻骨銘心的恐懼。因為規則一直沒有在社會生活中主導過人們的行為,相反,潛規則、隱規則主導著社會,比的是拳頭、關係、機巧和鑽漏洞。現在突然要按規則辦事了,人們總擔心有人不守規則,有人會插隊,有人會走後門,缺乏遵守規則的自信。無論如何都往前擠,這就導致後面的人更焦慮,於是就沒規則了。發現規則被打亂,不是去完善規則、堅守規則,或懲罰破壞規則的人,而是自己也去鑽規則的漏洞。

還有就是缺乏公共意識的自私。其實,每個習慣“搶”的人,總能為自己找到一點理由,比如坐飛機時搶著登機的人,是擔心行李架太小,登機晚了就沒地兒放行李了,或者是為會早登機早坐下。接孩子搶著站在前面的人,是因為等得太久了,想早點接到孩子……我們為了自己的這一點便利,可以完全不顧規則,不顧破壞秩序可能給別人帶來的不利。為了自身那點小利,而不顧別人之利,不顧社會秩序和公共利益之大利。

中國人多,人與人之間對資源有著很強的競爭心態,這種“基本面”也加劇了見什麼都“搶”的習慣。

前段時間在北戴河火車站,退票窗口前排了長長的隊伍,業務辦得非常慢,一群人紮在窗口插隊,都說“我的車快開了,麻煩讓我先辦一下。”都想插隊,導致後面排隊的人很焦慮。後面一位排了半小時的大爺實在火了,到前面擋住插隊者,誰插也不行。一位大姐快跪下了:“車真快開了,孩子在外等著我。”可後面的人齊聲說:“絕不讓插隊!”我問火車站管理者,為什麼不專門開一個應急窗口,他為難地說:“如果開了這個專門針對急客的窗口,必然有很多人都圍過來假裝急客要求優先退票,真正著急的人還是享受不到優先服務。”

無解?

我們為什麼這麼喜歡“搶”

在排隊等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