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挖角特拉斯員工後,蘋果的造車夢短期內仍難圓

一直以來,蘋果都有一個造車夢。

特斯拉原高級副總裁道格·菲爾德近日更新了其在LinkedIn上的上身份信息,職位名稱是蘋果Special Projects Group (SPG)副總裁。早在今年7月份,就有消息傳出道格·菲爾德將會重回蘋果,幫助蘋果打造實體車。

不僅僅是道格·菲爾德,來到蘋果工作的前特斯拉員工不在少數。據CNBC報道,到2018年為止,LinkedIn的數據顯示,蘋果已經僱傭了至少46名在特斯拉工作的員工。今年,蘋果還聘請了前特斯拉自動駕駛、動力總成、機械設計和固件工程師,以及幾名全球供應鏈經理。這些員工中一部分是從特斯拉直接跳槽,一部分是在加入蘋果之前就已經被解僱。

關於蘋果挖角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兒了。蘋果SPG中,有半數員工都曾在特斯拉或者是福特等汽車廠商工作。馬斯克也曾公開稱蘋果為“特斯拉墓地”。來自特斯拉的技術人員和軟件工程師,蘋果開出的薪酬往往是之前所在單位薪水的1.5倍。除了高額工資之外,蘋果還會給些期權。從人才儲備來看,蘋果可以說是下足了功夫。

從公司發展來看,近日有外媒報道,蘋果在硅谷米爾皮塔斯市租下了一個面積約2.9萬平方米的倉庫,旨在用於“工業研發和製造”。不過,從後勤和地理條件等方面來看,此次租賃可能不是為生產iPhone,iPad或Apple Watch等產品。但是,考慮到該倉庫的規模和單層佈局,蘋果公司很可能租用這個空間作為“泰坦計劃”下一站的基地。

國外分析師郭明錤最近在一份研究報告中猜測,蘋果在2023 - 2025年會開發一款自主品牌汽車。

大量挖角特拉斯员工后,苹果的造车梦短期内仍难圆

關於蘋果造車早就不是什麼新聞了。早在2014年就有媒體報道稱,蘋果正在打造自己的汽車產品。此後一年多的時間裡關於蘋果造車的消息更是頻繁傳出,稱蘋果正在研發無人駕駛汽車項目,內部稱為“泰坦計劃”。然而,蘋果造車之路並不順利。

蘋果為了造車一直在不斷尋求盟友,試圖與寶馬、奔馳、福特、比亞迪等廠商建立聯繫。可惜均不成功。蘋果曾計劃與寶馬和奔馳展開合作,但由於兩家車企拒絕將數據和設計的控制權交給蘋果,這個合作計劃無疾而終。另外,不斷上漲的成本和日益激烈的競爭,最終促使蘋果重新集中精力優先發展底層技術,而不是實體車。

在2017年第三財季電話會議上,蘋果CEO庫克曾表示,自動駕駛是“所有AI項目之母”,蘋果從核心技術的角度正在聚焦自動駕駛系統。此前在接受彭博社採訪時,庫克也承認了“泰坦計劃”的存在,並表示公司實際上已經轉移了集中精力開發基於AI的軟件和技術,為自動駕駛汽車提供動力。

雖然轉向底層技術,但蘋果並沒有放棄建造實體車的野心。蘋果公司在去年4月份獲得加利福尼亞州DMV批准的許可證,允許其在開闊的道路上測試自動駕駛汽車。2016年12月,蘋果公司產品總監史蒂夫·肯納致信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要求該機構放寬其規定,以更好地適應自動駕駛汽車領域的新人(如蘋果公司)。這些行為都充分說明了蘋果想要打造實體車。

此前庫克在接受採訪時曾表示,汽車行業將會有巨大轉折,理由是頭部車企和自動駕駛技術的更廣泛發展,以及Lyft和Uber等共享汽車的日益普及將會推動汽車行業進一步發展。

然而,想要造車卻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蘋果之所以能維持較高的利潤率,是因為手機、電腦等都是低成本產品,其價格漲幅在可容忍的範圍之內。即使一部iPhone X要比OPPO、vivo等手機貴100%,但也只不過幾百美元而已。Macbook也是如此,它的價格是低端Windows筆記本電腦的兩倍,但消費者仍能承受1000美元的價格。對於消費者來說,稍微節省些就可以購得這些產品,價格是可承受的。

汽車卻是低利潤行業,蘋果想要維持高利潤就要提高售價。蘋果將面臨的問題是,在低成本的行業中,提高利潤率要比在高成本行業中容易得多。要想在汽車市場獲得較高的利潤,就要提價數千美元。豐田凱美瑞售價22970美元,比它高出一倍,或者甚至比它高出50%,選擇範圍就進入了寶馬的領域。如此懸殊的漲幅,消費者接受能力成疑。

此外,根據定位理論,在消費者的觀念裡,已經認為蘋果是一家售賣手機、電腦以及提供互聯網服務的公司,此番蘋果想要造車,並想要取得市場份額,還需重新贏得消費者認知,這可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市場供消費者選擇的汽車種類已經夠多了。

多少公司都有造車夢,但是美夢成真的卻寥寥無幾,即使是蘋果,這也不例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