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小豆丁」國外入園耍些啥

8月,島城幼兒園提早迎來了開學季,不少家長為了8月送孩子入園還是9月入園而糾結。那麼,國外小朋友的幼兒園生活是怎麼樣的?日前,記者採訪了幾名在國外上幼兒園的青島“小豆丁”的家長,聽他們講述孩子不一樣的幼兒園生活。青島晚報/掌上青島/青網 記者 趙黎

澳大利亞幼兒園

孩子在木屑地裡玩

今年早些時候,5歲男孩天添跟隨爸媽移居澳大利亞墨爾本,選幼兒園成了天添爸媽首先考慮的事。讓他們吃驚的是,那裡的幼兒園不像在國內一送去就是一天,澳大利亞的幼兒園更像是早教班,每天兩個小時,每週上兩次課;等到孩子再大一點,幼兒園就開始加課,週一、週二、週三從早晨一直上到吃完午飯,週四、週五還是休息。孩子在幼兒園的加餐和午餐都要家長做好了帶過去。

“一開始參觀澳大利亞幼兒園的時候挺吃驚的,我們孩子在青島的幼兒園也是私立園,操場鋪著彩色塑膠跑道,有大型戶外滑梯。這裡的幼兒園收費不低卻只有泥地,有的甚至是木屑鋪在院子裡。小朋友在院子裡爬樹、爬梯子、抓蝸牛、挖沙,很原生態。 ”天添媽媽成為了幼兒園的志願者,她說孩子在幼兒園時間短,大量時間是戶外活動;室內的大部分活動也是自己做主,找一個區域,玩裡面的拼插玩具,或和小朋友合作做遊戲。老師不負責教授知識,他們做的是看護,另外講講故事,在孩子做手工的時候輔助一下。

日本幼兒園

5歲娃學殺魚燒烤

“我退休前就從事教育工作,我知道孩子應該鍛鍊動手能力,多讓他們參與家務勞動,沒想到日本幼兒園幹得更徹底。小班的孩子要學著打掃教室、擦地板、收拾櫥櫃,這些在國內一般是從小學才開始,幼兒園一般是保育員來做衛生。 ”市民趙誠在日本照顧孫子,他介紹,日本幼兒園中班開始學做麵包,“以前我在家做饅頭,也有意識地叫孩子來參與一下,主要讓他參與最後的步驟,比如捏個形狀、卡個花。但在日本,小孩從稱量麵粉開始,到和麵、發酵、烤,全過程都得幹,練久了,5歲孩子獨立做個麵包很正常。 ”最讓他吃驚的是大班課程的殺魚,“日本人餐桌上一般都有海鮮,殺魚也算基本家務活,到了大班,5、6歲的小孩就要殺魚、洗魚、烤魚,這些在國內很多大人都幹不好。”

青島智田幼兒園園長陳俊在日本留學5年,他的碩士階段研究方向是比較教育,課題就是學前教育。他在上學期間,多次探訪日本的幼兒園和小學。“在日本幼兒園有兩種,一是為解決雙職工就業問題的保育園,0到6歲的孩子都可以送去,一送就是一天。還有一種是幼稚園,就是咱們說的幼兒園,早晨9點到吃完午飯離園,如果需要延時保育要額外收費,這種幼稚園主要接收3到6歲的孩子。”陳俊說,日本幼兒園重視孩子在生活中的學習,比如打掃教室時會養成整理的意識。日本先進的幼兒園園舍大都貼近自然,戶外有很大的活動場地,有的擁有一片樹林。孩子們每天都在自然的環境裡探索動植物、學會生存技能,而成品的高結構化的玩具並沒有許多。

德國幼兒園

認識社會外出參觀

市民喬女士在德國留學期間,孩子也被她帶在身邊。她說,3年裡,德國幼兒園孩子的主要課程就是到處參觀。去警察局,學習怎麼報警,聽警察講遇見壞人應該怎麼辦,看警察的演習;參觀消防局,跟消防員學習滅火知識,知道怎麼撥打電話、怎麼敘述什麼東西著火、遇見火災怎麼躲避;參觀郵局,看看一封信是如何從家裡到達郵局,怎麼被投遞到別人家的;去菜市場,拿著錢去買菜;去超級市場,看看超市環境和自由市場有什麼不一樣,結賬方式哪裡不同;參觀車站,學著找公交車的線路,自己坐車回家。 “基本上幼兒園上完了,孩子對社會基礎設施都有了大概的瞭解,會自己出門,會處理簡單的急救狀況,有了一些獨立生活的能力。”喬女士表示。

美國幼兒園

關注中國學前教育

被公司派駐在美國密西西比州的市民陳先生帶著妻兒一起租房住。出國前,他聽說美國的幼兒園以玩為主,然而去了才發現,孩子所在幼兒園的美國老師還在學習中國的基礎知識教育方法。 “我們看好的一傢俬立小學有入學測試,能力不夠就不能入選,這個能力包括語言和計算等等。所以幼兒園階段,老師也在教算術,我去接孩子的時候,老師還很崇拜地問我中國孩子的數學為什麼能學得那麼好。而且孩子回家之後也有作業,要先完成作業再出去玩。 ”

陳先生說,孩子所在的美國幼兒園佈置和國內的一樣,在教室裡有活動區角,圖書、表演的衣服、玩具等放在區角里,孩子隨意玩,“據說這一點是咱們學西方的,但我聽老師說,他們也在考查中國的學前教育。 ”

新聞深看

教育理念中外對接家長也要捨得放手

作為學前教育專家,陳俊介紹,國外幼兒園和國內幼兒園之間存在不少差異,其中有兩個方面特別值得思考。

一是在教育實踐中,“國外發達國家的幼兒園更加尊重幼兒的興趣,課程內容也緊緊圍繞和追隨著幼兒的興趣。教師不會簡單地灌輸知識,而是時刻著眼於幼兒興趣,師生共同去探索和解決問題,教師是真正的幼兒活動和生活的參與者、支持者、引領者。 ”陳俊說,那裡大多數幼兒園沒有所謂的成文教材,教材來源於幼兒的生活和他們眼中不可思議的事情。

另一個不同是幼兒園和家庭教育都注重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和能力。“比方說在美國,加餐時間到了,教師會把食物放在桌上,無需提醒,孩子們感覺餓了就會去吃;而在國內,家長和老師會提醒孩子們該吃飯了、該喝水了、該穿衣服了……長此以往,孩子便會不知冷熱、不知飢渴,失去自我服務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皆是因為家長們替代太多。在日本,幼兒園的孩子們會帶上好幾個包去上學,有的包裡裝著到了幼兒園該換上的衣服和鞋子,有的包裡裝便當、文具等物品,都要自己整理和保存。而在國內,我們也給孩子們配備了書包,但卻常常看到爸爸媽媽或是爺爺奶奶代背書包的現象,從而失去了配備書包的原本用意。 ”

陳俊說,目前國內一些優質幼兒園已經在不斷地借鑑國外先進的教育理念,並將其有效地本土化,教育方式和理念也正在逐漸改變。當然,光是幼兒園改變還不夠,家長也需要放開手。 “在美國和日本,孩子在幼兒園裡磕磕碰碰,家長會坦然接受,因為孩子會在受傷和遭遇困難挫折中學會保護自己並獲得成長。但在國內,一部分家長可能還難以接受,動輒便會到幼兒園興師問罪了。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