蜿蜒穿梭在雲貴高原 這輛慢火車搖出回家好日子


蜿蜒穿梭在雲貴高原 這輛慢火車搖出回家好日子


▲昭通南站是五等小站,更多的時候只有沉寂和孤獨

穿梭在雲貴高原的 5645/8、5647/6 次列車是沒有餐車、沒有臥鋪、見站就停的 " 慢火車 ",全車只有 11 節車廂,比一般的普速列車短了三分之一。這趟列車正午時分從貴州貴陽站出發,深夜到達雲南昭通站。

407 千米的里程,需要運行 10 小時 26 分。沿途停靠的 26 個站點,鄉鎮級車站 15 個,村級站 2 個,平均時速只有 40 千米每小時。


蜿蜒穿梭在雲貴高原 這輛慢火車搖出回家好日子


▲果農清晨早起到果園採摘蘋果

承載致富希望的慢火車

10 月 20 日一早,45 歲的馬傑扒拉完碗底的蕎麵條,套上雨靴,掏出十幾只籮筐,驅著兩年前買的微型麵包車,朝著自家蘋果園駛去。

門前、屋後、路旁,到處都是蘋果樹,一株挨著一株,一片連著一片,此起彼伏望不到盡頭。正值蘋果成熟時節,紅彤彤的果實將樹枝綴彎了腰,果香四溢,沁人心脾。

沿著逼仄的土路行駛幾分鐘後,馬傑到了自家的園子。10 畝土地上全部栽種著蘋果樹,這在小龍洞村來說算得上數一數二的蘋果大戶。小龍洞村毗鄰內六鐵路的昭通南站,是雲南昭通小龍洞鄉所轄的一個回民村寨,全村 2800 多戶村民家家種植蘋果,依靠 1 萬 4 千畝土地上結出的果實為生。


蜿蜒穿梭在雲貴高原 這輛慢火車搖出回家好日子


蜿蜒穿梭在雲貴高原 這輛慢火車搖出回家好日子


▲果農在果園裡分揀蘋果

小龍洞種植蘋果的歷史可以追溯到 30 多年前。高寒山區特殊的地理位置,晝夜溫差明顯、紫外線光照強等特點,造就了蘋果脆甜多汁的口感。多年來由於交通閉塞,限制了蘋果的產量和銷量,僅靠果販上門收購,至多也只能賣 2 毛錢 1 斤,果農的積極性不高,大多前往外地務工。

每年的 9 至 12 月,是昭通蘋果收穫的季節,也是果農將一年辛苦勞作產物 " 變現 " 的黃金季節。他們鉚足了勁,每天清晨嫻熟地採摘、分棟、裝箱,用微型麵包車或拖拉機拖到昭通南站,搬上 10 時 43 分準時到達的 5647 次慢火車上,跟車到貴州草海或六盤水等地販賣,當晚又乘坐 5648 次列車回家。

2002 年,內六鐵路通車,一列列火車呼嘯著駛過昭通南站卻不停車,果農只能望車興嘆。


蜿蜒穿梭在雲貴高原 這輛慢火車搖出回家好日子


▲每天上午 10 時起,陸續有果農來到照通南站等候 5647 次慢火車

直至 2011 年,成都局集團公司貴陽客運段擔當的 5645/8、5647/6 次慢火車開進了昭通站,昭通南站才有了唯一停靠的旅客列車。

列車長李忠在慢火車上工作已有 20 個年頭。他經歷過這趟慢火車改線、延伸,行程由近至遠等過程,看到了慢火車為沿途村寨帶來的欣喜變化。

" 這趟車經過的站點多為彝族回族老百姓聚居地,很多人從聽不懂漢語到會說一口流利的漢語。" 李忠覺得這得益於慢火車這一外因影響內因的主要緣故。

承載精神脫貧夢想的慢火車

戴著粉色頭蓋的回族婦女董麗萍,挑著 150 斤蘋果剛上車不久,就有旅客稱走了幾斤。在聽到列車廣播為昭通果農推介蘋果的宣傳後,來自浙江的李先生一口氣買走了董麗萍 30 斤蘋果。


蜿蜒穿梭在雲貴高原 這輛慢火車搖出回家好日子


▲一擔蘋果大約有 150 斤


蜿蜒穿梭在雲貴高原 這輛慢火車搖出回家好日子


▲果農將紙箱封裝的蘋果拉到六盤水銷售

" 多年沒坐過見站就停的慢車了,車上竟然有這麼多時鮮的蘋果。嚐了一口,味道不錯,多買了些,多少能減輕些果農勞力的負擔。" 董麗萍一家四口依靠慢火車的蘋果生意,先後置辦起一輛微型麵包車和一輛小轎車,還在昭通市區買了房子,孩子就在市裡上小學。

馬傑的大兒子今年剛考上大學,是全村第 27 名大學生,就讀的農業種植專業令馬傑很驕傲,他希望 " 農活第一好把式 " 的美譽一直在自家沿續下去。小女兒在草海讀職校,每個週末乘慢火車回家,週日上午再返校上自習。

草海有四所職校由國家扶持,減免學費和生活費,吸引了很多相鄰村寨的學生就讀。每逢週末,乘慢火車回家的學生就有 2000 多名。

馬傑感到日子過得越來越有盼頭。小院裡的三座房子,是這個回族家族不同年代的產物。


蜿蜒穿梭在雲貴高原 這輛慢火車搖出回家好日子


▲每年的 9 至 12 月,成都局集團公司都要為 5645/6 次慢火車加掛 1 節行李車

左邊一座土坯牆平房是上世紀 70 年代的老屋;中間的小二層外牆有些斑駁,是本世紀初建的。右側那棟高門臉、大窗戶,外牆貼著磁磚

的三層樓是上前年才建的。

房子建成那天,馬傑買回 3 只肥羊,在院裡烤上,請來百十來號親友分享慶祝。

承載鐵路人艱辛堅守的慢火車

為確保蘋果順利運輸,成都局集團公司在每年的蘋果季都要專門加掛一輛行李車。" 紙箱裝的蘋果是運到較遠的六盤水站售賣的,全部上行李車。籮筐挑著的體量較小,大多到草海站,可以從各個車廂門上車。" 李忠跟車站工作人員早就做好了預案。

馬傑搬上行李車的紙箱有 25 件,每件的重量在 40 斤左右,除去 20.5 元的車票錢和 50 元的運費,以及在六盤水租賃庫房的費用,他這一趟的收入有 3000 餘元,今年的蘋果總收入估摸在 10 萬元左右。


蜿蜒穿梭在雲貴高原 這輛慢火車搖出回家好日子


▲昭通慢火車的乘務員與村民早已成為了老相識


蜿蜒穿梭在雲貴高原 這輛慢火車搖出回家好日子


▲老百姓在列車上補辦車票

虎恩在是村裡的小戶果農,三個女兒均已成家在外工作。他與老伴伺弄著 2 畝地,算是掙點零花錢。與其他果農不同,他總是隔三差五才會去草海賣一趟蘋果。上了車,總是很大方地招呼認識或不認識的人吃果子,聽聽近期發生的新鮮事。

列車長向小波才調入慢火車工作不久,第一次經歷運蘋果的盛況。每一次,虎恩在都會笑吟吟地跟向小波拉拉家常,聊聊蘋果品種 " 片紅 " 與 " 條紅 " 的區別,霜降後蘋果呈現 " 菠蘿心 " 的識別技巧。


蜿蜒穿梭在雲貴高原 這輛慢火車搖出回家好日子


剛開車不久,就有旅客購買董麗萍的蘋果

在虎恩在的指點下,向小波常幫助旅客在火車上挑選到味道更好的蘋果。他還把大戶果農的信息一一登記,提供給沿途有收購需求的收購商。1 個多月來,通過他牽線搭橋的蘋果收購商就有 3 家,他們把車直接開進小龍洞的果園,以每斤 1.8 元的價格收購蘋果,幫著大戶果農分銷了不少。

列車乘務員用餐,只能提前向有供餐條件的定點車站預訂,飯點並不準時。等作業完畢剛端上飯碗吃不上幾口,列車又到站了,吃下的飯菜往往都是涼的。再經過海拔不斷升高、氣溫懸殊的洗禮,慢火車上的職工大多都患有胃病和老寒腿的毛病。


蜿蜒穿梭在雲貴高原 這輛慢火車搖出回家好日子


▲虎恩向列車長向小波傳授 " 菠蘿心 " 蘋果的識別技巧

昭通南站這個五等小站上,每天只有 2 名職工值守,除了接發慢火車作業時短暫的喧囂外,這個車站更多的時候只有沉寂和孤獨。吃的水是山上引的,大米、肉類、蔬菜及副食品全靠隔天掛運的生活物資車配送。上四天班,乘坐慢火車往返六盤水的家,需要 11 個小時,休息時間幾乎所剩無幾。

鐵路客運職工的奉獻令他們在面對家庭生活時力不從心。父母年紀大了,需要照顧時缺位,孩子開家長會,缺席最多的是他們,對家人充滿愧疚是鐵路人共同的特點。對常期坐車的村民,站車工作人員對他們的情況基本都能如數家珍。村民喜歡用 " 漁水情深 " 這樣的話形容他們跟鐵路客運職工的關係。

列車晃晃悠悠地在雲霧繚繞的山腰向前行駛,一抹陽光灑進車廂," 希望村民越來越富有,需要乘坐我們這趟車的人越來越少,我會為了有需要的旅客一直堅守下去!" 李忠的話擲地有聲。

許毅 陸瑩 文 / 胡威 夏遠利 陳方燕 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