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陽的日子》我就這樣,告別了山下的家

每一顆在貧瘠中掙扎的靈魂,都能開成一朵向陽花。

《向陽的日子》我就這樣,告別了山下的家

物質太豐富,成長就會變得淺薄又庸俗,所以,很懷念自己的童年,在困頓與痛苦中,早熟,敏感,卻又波瀾不驚的,漸漸長大。一如《向陽的日子》中的少年張向陽。

《向陽的日子》我就這樣,告別了山下的家

電影《向陽的日子》是一部非常風格化的作品,片中的少年張向陽,在相依為命的奶奶過世之後,被接回了父親的家。這裡,有他的後媽,和兩個同父異母的弟弟妹妹。後媽並非我們想象中的不近人情,但這對沒有血緣關係的母子,總歸缺乏溝通與交流,母親的無奈,少年的叛逆,如水火般難容。於是,全片的情感線,都付諸於這對父子身上。

《向陽的日子》我就這樣,告別了山下的家

這是一部現實主義作品,卻又有著非常魔幻感的超現實風格,雖然故事足夠寫實,但在導演,也是著名的攝影師張羅平的執導下,天空、大地、河流、村落、集市、礦場……都如一幅幅圖畫般的精緻、唯美。而這些生長於圖畫中的人,特別是張向陽,卻又飽含粗糲的質感,更加烘托出那些生生不息的活力。

《向陽的日子》我就這樣,告別了山下的家

印象特別深刻的是,張向陽的父親張恆遠,是一個非常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的中年男子,雖然居於偏僻的農村,卻滿懷藝術理想。他的家,那座磚坯混合的小矮房的外牆,刷著鮮豔的黃色塗料,與田野的綠、天空的藍、雲朵的白一起,構築出宛若仙境般的撞色之美。而那間要安排張向陽住下的房屋內牆,被他畫上了滿滿一牆的向日葵花。如此,即便日子再艱苦,衣著再簡陋,也讓這生活,變得多彩起來。

《向陽的日子》我就這樣,告別了山下的家

《向陽的日子》中的父子情,是那種若即若離般的相處,畢竟身為一家之主的張恆遠,還要四處奔波討食養家,而張向陽,就這樣,在嘈雜與孤獨中,成長著。儘管導演張羅平不曾說這是他的影像傳記,但戰臺烽相信,影片中,一定有太多他關於歲月的感悟,關於年輪的記憶。藝術感很難後天造就,而是有著天賦加持的。張恆遠的熾熱,張向陽的沉靜,都緣於對審美世界的體察。特別是張向陽,那些比同齡孩子更加豐富的人生經歷,比同齡孩子更加敏感的視聽體驗,都讓他的靈魂,增添了許多表面波瀾不驚,內心卻波濤洶湧的痛苦掙扎。

《向陽的日子》我就這樣,告別了山下的家

有首民謠《流浪記》中歌詞這樣唱到:"我就這樣告別山下的家,我實在不想輕易讓眼淚留下,我以為我並不差、不會害怕,我就這樣自己照顧自己長大……",與《向陽的日子》所呈現的故事很貼,儘管在我們看來,張向陽有了新家,多了父親的關愛,但,大部分時間,他依然都在自己獨自長大,不輕易流下的淚水,代表了一種堅強,有時候近乎固執的倔強,也是一種本能的自我保護的力量。

《向陽的日子》我就這樣,告別了山下的家

影片雖然沒有告訴我們,張向陽與奶奶相依為命的生存,是怎樣的一種狀態,但在他告別了那個童年窩巢的一刻,就仿若在一夜間,進入了穿越時空的複雜世界,就彷彿一夜成人。儘管在新家,父親給他講故事,帶他們去炸魚,帶他們去鎮上吃冰棍吃到拉肚子……但在那個滂沱的大雨中,他竟然感覺到,魚兒和自己說話,也正是那種孤獨心境的獨白。

《向陽的日子》我就這樣,告別了山下的家

我們這一生,會遇到很多人,有的人能陪我們走很久很久,有的人,卻只能陪我們走一段路。《向陽的日子》中的張向陽也是如此,他會經歷與奶奶的告別,也會經歷與父親的告別,儘管,未來的日子還很長很長,但,每個給自己陪伴的人,都能在自己的歲月中,留下永遠也抹不去的印痕。看似不經意的點點滴滴,有時候卻是刀砍斧鑿一樣的深刻記憶。午夜夢迴中,你總能清晰的看點,那些似乎已經模糊了相貌的人們。他們在另一個世界,眺望著你的成長,盛放,你又有什麼理由,不讓自己展開成一朵燦爛的向陽花呢?

《向陽的日子》我就這樣,告別了山下的家

《向陽的日子》,帶來的,是一種酸楚的離愁,和成年後,會不時泛起的,淡淡的憂傷。

《向陽的日子》我就這樣,告別了山下的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