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真實的忽必烈滅宋之戰 元世祖滅南宋統一全中國

忽必烈滅宋之戰是元世祖滅南宋統一全中國的戰爭。1268年元世祖發起元滅宋之戰,首先派劉整與阿術率軍攻打襄陽,史稱襄樊之戰。忽必烈滅宋之戰是怎樣進行的?忽必烈滅宋之戰採取了哪些戰略?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忽必烈滅宋之戰吧。

歷史上真實的忽必烈滅宋之戰 元世祖滅南宋統一全中國

鐵馬冰河入夢來,面對蒙古帝國又一次的猛攻,宋,這個士大夫的樂園將會迎來怎樣的命運?

蒙哥汗攻宋命喪釣魚城(今四川合川東釣魚山上)後(參見釣魚城之戰),忽必烈於中統元年三月,在開平(今內蒙古正蘭旗東北閃電河北岸)繼汗位,是為元世祖。忽必烈重用漢人將帥、謀臣,依仿漢法,改革官制,確立中央集權,建立了蒙漢統治階級聯合的新王朝。四月,其弟阿里不哥於和林(今蒙古烏蘭巴托西南哈剌和林)稱帝。忽必烈為討阿里不哥,暫與南宋息兵修好。南宋因政治腐敗,致賈似道得以擅權。平章軍國重事賈似道為隱瞞開慶元年(蒙哥汗九年,1259年)乞和真相,網羅親信,極力打擊陷害有功將領。一批戰功卓著的將帥,或被罷官,或被治罪而死,致使民心相悖,將士離心,戰備鬆弛,坐失強兵固邊大好時機。忽必烈在平定阿里不哥之亂後(參見忽必烈與阿里不哥之戰),又迅速平定李璃之亂(參見蒙古平李璮之戰),政權得以鞏固,即著手整頓軍隊,督造戰船,組訓水軍,積極進行滅宋準備。在總結窩闊臺攻宋及蒙哥攻宋得失的基礎上(參見窩闊臺攻宋之戰、蒙哥攻宋之戰),制定了先取襄樊(今屬湖北)、實施中間突破、沿漢入江、直取臨安(今杭州)的滅宋方略,從而開始了攻滅南宋的戰爭。

歷史上真實的忽必烈滅宋之戰 元世祖滅南宋統一全中國

突破襄樊

襄陽、樊城地處南陽盆地南端,居漢水上流,三面環水,一面傍山,西臨關陝,東達江淮,跨連荊豫,是控扼南北之要衝。南宋視其為朝廷根本,關係國家存亡的重地,遂開府築城,儲糧屯軍,經多年經理,建成為城高池深、兵精糧足的軍事重鎮。忽必烈早在開慶元年攻宋時,就知襄樊地位重要,後經商挺、郝經、郭侃等謀臣建策,逐漸形成了先取襄樊的方略。忽必烈平定內亂後,經過五年的戰爭準備,具備了進行大規模戰爭的條件。當宋降將劉整進獻攻宋方略,宜先從事襄陽時,即下決心,實施中間突破。至元五年,忽必烈命都元帥阿術、劉整率師攻襄樊,旋遣樞密副使史天澤、駙馬忽剌出督師襄樊。史天澤、阿術、劉整針對襄陽、樊城城防堅固,宋軍長於守城隘和水戰的情況,採取築堡連城、長期圍困、水陸阻援、待機破城的戰法,集兵10萬圍城,同時在萬山(今襄樊西)西訓練水軍7萬人,造戰船5000艘,以增強蒙古水軍力量。在蒙古軍嚴密包圍下,宋軍七次援襄樊均被擊敗,守城軍多次出擊未勝。經五年圍困,襄陽、樊城外援已絕,僅靠水上浮橋互相聯繫。至元十年,河南行省史天澤、參政阿里海牙等採納萬戶張弘範、水軍總管張禧建策,水陸夾擊,先破樊城,置襄陽於內無力自守,外無援兵的境地,在誘降和軍事壓力下,呂文煥以城降。元軍突破襄樊,宋廷朝野大為震動,急忙調整部署,把戰略防禦重點退移至長江一線(參見襄樊之戰)。

歷史上真實的忽必烈滅宋之戰 元世祖滅南宋統一全中國

浮漢入江

忽必烈採納將、臣建策,增兵10萬,乘勝大舉攻宋。命駐蜀元軍進攻兩川要地,以阻宋軍東援;命合丹、劉整行淮西樞密院,博羅歡為淮東都元帥,分別進攻兩淮,牽制宋軍,配合主力攻宋(參見淮西之戰);命荊湖行省左丞相伯顏、平章政事阿術率軍20萬,自襄陽順漢水入長江,直取臨安。並告誡伯顏勿妄殺,以爭取人心。十一年九月,伯顏與阿術率軍進至郢州(今湖北鍾祥),遭宋黃州武定諸軍都統制張世傑頑強阻截,為減少損失,早日入江,伯顏令軍舍郢經黃家灣、藤湖(今湖北鍾祥東、東南)迂迴而進(參見郢州之戰)。十月,元軍集兵強攻破沙洋、新城(今湖北鍾祥南)(參見沙洋、新城之戰)。十一月,進至蔡店(今武漢漢陽西),欲渡江攻取鄂州(今武漢武昌)。鄂州地處漢水入江口,為長江咽喉,南北要衝,是南宋的江防重鎮。宋廷為阻止元軍浮漢入江,命淮西安撫制置使夏貴率戰船萬艘,控扼漢水入江口,權知漢陽軍王儀守漢陽,權知鄂州張晏然守鄂州,都統王達守陽邏堡,荊湖宣撫使朱祀孫以遊擊軍扼大江中流。十二月,伯顏以聲東擊西之策,使元軍進佔沙蕪口(今武漢漢陽東),屯駐江邊。繼而避實擊虛,強渡長江成功。遂分割包圍破陽邏堡、漢陽軍,攻佔鄂州,完成了滅宋戰爭的重大轉折。(參見鄂州之戰),

歷史上真實的忽必烈滅宋之戰 元世祖滅南宋統一全中國

進佔建康

十二年正月,伯顏鑑於四川、湖南、江陵(今屬湖北)等地未下,為保障後方安全,命右丞阿里海牙領兵4萬鎮守鄂州。自率10餘萬大軍,令降將呂文煥為先鋒,以戰撫兼施之策,沿江東進。因沿江諸郡多系呂氏舊部,元軍所至皆紛紛歸降。二月,宋賈似道奉命督師13萬,戰艦2500艘,於丁家洲(今安徽銅陵北)至魯港(今安徽蕪湖西南)進行阻擊。因將帥各懷異志,臨陣先遁,諸軍一觸即潰,致使宋軍精銳損失殆盡(參見丁家洲之戰)。元軍東進至太平州(今安徽當塗),江東運判孟之縉以城降。三月,元軍至建康(今南京),宋沿江制置使趙溍棄城遁,都統徐王榮等以城降。鎮江知府洪起畏遁,總管石祖忠以城降。偏師取饒州(今江西波陽)、寧國府(今安徽宣城)。廣德軍(今屬安徽)、溧陽、常州(均屬江蘇)等地相繼歸降。忽必烈命伯顏行省於建康,阿剌罕為參知政事;阿塔海、董文炳以行樞密院駐鎮江(今屬江蘇),令其各守營壘勿進。命阿術率軍攻揚州(今屬江蘇),阻其南援。

宋廷為挽救危局,相繼發兵戍銀樹、東壩(今江蘇高淳東)、四安鎮(今安徽廣德東)、獨松關(今浙江安吉南)、吳江(今屬江蘇)等要地。命保康軍承宣使、總都督府諸軍張世傑自臨安發兵三路北進抗元,先後收復廣德、溧陽、常州等地。

阿里海牙率軍於荊江口敗宋湖北安撫副使兼知嶽州高世傑,佔領嶽州(今屬湖南)(參見嶽州之戰)。旋破沙市鎮(今江陵東南),屠其城,徵降江陵(今屬湖北),招降澧州(今湖南澧縣)、常德(今屬湖南)、峽、復(今湖北宜昌、天門)、郢等州。阿里海牙用兵荊湖的勝利,為伯顏進軍臨安解除了後顧之憂。

七月,張世傑與平江都統劉師勇、知泰州孫虎臣率戰艦萬艘,以十舟為一舫,連以鐵索,碇於江中,橫列焦山江面,欲與元軍決戰,被阿術以水陸協同進擊,配以火攻擊敗,損失慘重(參見焦山之戰)。長江防線徹底崩潰,臨安危在旦夕。

歷史上真實的忽必烈滅宋之戰 元世祖滅南宋統一全中國

會攻臨安

忽必烈納建康行省右丞相伯顏建策,乘勝滅宋。命右丞阿里海牙攻湖南,都元帥宋都帶、左副都元帥李恆、漢軍萬戶武秀、張榮實取江西,以切斷南宋東西聯繫;命行省左丞相阿術率軍攻揚州,阻淮東宋軍南援;命伯顏率主力直取臨安。十月,伯顏於鎮江分兵三路南攻;參政阿剌罕、四萬戶總管奧魯赤等為右路軍,率步騎自建康經溧陽、廣德攻獨松關;同行中書省事董文炳、萬戶張弘範、兩浙大都督范文虎等為左路軍,率舟師經江陰軍(今江蘇江陰)、許浦(今江蘇常熟東北),由海路趨澉浦(今浙江海鹽南);伯顏與右丞阿塔海率中路軍向常州、平江(今江蘇蘇州)進發,並節制諸軍,會師臨安。

十三年正月,三路大軍會師皋亭山(今杭州北)。宋攝政太皇太后謝道清拒絕張世傑、文天祥背城一戰,以圖求存建策,一面送益王趙昰、廣王趙昺南逃,一面遣使赴元請降。丞相陳宜中遁溫州(今屬浙江),張世傑、蘇劉義等各率所部離去。二月初五,宋恭宗趙顯率百官於臨安降元。伯顏取謝道清手詔,招降未附州縣(參見臨安之戰)。淮西制置使夏貴以淮西降元。淮東制置使李庭芝堅持抗元至七月,應流亡政權之召,欲訊海南歸,副將朱煥以城降元,李庭芝、姜才等被俘殺,淮東盡為元軍佔領(參見揚州之戰)。江西戰場,宋都帶、李恆等破隆興府(今南昌)後,招降十一城。旋於團湖坪(今江西萬年西南團湖山下)、龍馬坪(今江西進賢北軍山湖畔)擊敗宋軍抵抗。十三年二月,破建昌軍(今江西南城)、臨江軍(今江西清江西南)。吉、袁(今江西吉安、宜春)、贛(今屬江西)等州相繼降,江西平。湖南戰場,阿里海牙於十三年正月攻破潭州(今長沙)(參見潭州之戰),旋招降湖南未附州縣及韶州(今廣東韶關)、南雄(今屬廣東)等州,湖南平。

即便有文天祥這樣的忠臣,依然不能挽救大宋滅亡的命運。在蒙古大軍的彎刀面前,這個王朝顯得太過脆弱了。

歷史上真實的忽必烈滅宋之戰 元世祖滅南宋統一全中國

追殲二王

十三年五月,陳宜中、張世傑、陸秀夫、文天祥等在福州擁立益王趙昰為帝,改元景炎。封廣王趙昺為衛王,陳宜中為左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張世傑為樞密副使,陸秀夫為籤書樞密院事,文天祥為樞密使、同都督。遣將向江西、兩浙南部進兵抗元。六月,元軍為追殲南宋殘部,於鄂州、臨安設尚書省,下設諸路宣慰司。命諸路將帥繼續南進。張世傑被迫擁趙昺、趙昺逃往海上。十一月,平章阿里海牙進軍廣西,於靜江(今廣西桂林)擊敗守將馬暨,遣將招降廣南西路大部州縣(參見靜江之戰)。

十四年五月,文天祥率軍進攻江西,各地義軍紛起響應,收復除贛州之外所轄九縣,吉州八縣復其半。後因勢孤力單敗退廣東,旋於五坡嶺(今廣東海豐北)被俘(參見文天祥反攻江西之戰)。

十五年二月,元西川行院使不花率重兵圍攻重慶,城破,守將張珏被俘(參見重慶之戰)。繼而徵降夔州,八個月後,合州(今四川合川東)守將王立以城降。四川平。四月,宋帝趙昰卒,張世傑、陸秀夫又擁立趙昺為帝,徙至厓山(今廣東新會南)。六月,忽必烈為徹底消滅南宋勢力,命張弘範為蒙古、漢軍都元帥,率水、步騎軍2萬由海道南下,都元帥李恆率步騎由陸路南下,會殲南宋殘部。十一月,張弘範由海道襲漳(今屬福建)、潮、惠(均屬廣東)三州。李恆率步騎越大庾嶺入廣東,取英德(今屬廣東),佔領廣州。

歷史上真實的忽必烈滅宋之戰 元世祖滅南宋統一全中國

十六年正月,張弘範、李恆率軍會至厓山,首先控扼海口,斷宋軍糧道。二月初,巧妙利用海潮,南北對進,並用遮障防矢石,瀕宋艦奮勇拼殺,全殲宋軍。宋帝國,這個士大夫的樂園,建立三百二十年,到此滅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