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批便利店倒閉,爲何只有羅森不受影響?

秦絲導讀:火極一時的便利店,近期不斷的傳出關店、倒閉的消息。京東便利店出現閉店潮;鄰家便利店168家門店關門;131便利店資金斷裂,不能正常運營……

近期便利店不斷的傳出關店、倒閉的消息,這也讓便利店再一次站在輿論的風口浪尖上。資本進駐的便利店在短時間內門店數量暴增,門店開得越多,虧損得越多。同時已開的門店並未開­­­­­始盈利,這導致了當資金一旦沒有到位,所有門店的運營將出現問題。對此,羅森中國董事副總裁張晟表示,便利店的風口就這一兩年,是一個慢工出細活的行業,不能一蹴而就搞大躍進。隨著這些便利店的倒閉,大家會慢慢地進入冷靜期,停下來重新思考。

大批便利店倒閉,為何只有羅森不受影響?

1、在中國的學費沒白交

羅森進入中國已經有22年的時間了,但也就這兩三年開始才發展起來。羅森在武漢和合肥,採用區域授權模式;而在江浙地區,則是以部分直營+加盟為主;在上海市內,更多的是以委託加盟的形式,這種形式佔比67%。每個門店SKU在2500-3000個之間,其中 35~40%產品是自有品牌,每年產品更替率在25%以上。


對於羅森的多種經營模式,張晟表示,便利店有很強的本土性,以完全直營的模式去做便利店會有同質化的結果出現。在遵守“負面清單”的基礎上,出現一個符合不同城市、地區的便利店,滿足該區域消費者的需求,簡單來說就是在一定的標準上發生不一樣的變化,形成百變的模式。

大批便利店倒閉,為何只有羅森不受影響?

2、不為開店而開店

便利店的生產成本是零售業中最高的。通常來說店鋪面積越大,租金,電費,裝璜等經費就越高,開店越多所需要資金就越多。在日本,便利店的單店面積在110平米左右,SKU數在2500個左右,平均客單價能達到46元。羅森在中國的便利店,門店面積並沒有統一的標準,最小的門店只有20幾平方米,最大有兩百多平方米。


羅森根據每一塊錢的租金可能產生的銷售額、每平方米產生的坪效,來決定是否開店。便利店的面積還是應該取決於門店的租金,身段更柔軟,更合適。以往便利店更多的是辦公樓的剛需,而現在已經是社區生活的一部分。在開店的邏輯上,羅森每個省以省會城市為主,由點到線、由線到面地發展,在現有的區域精耕細作。據瞭解,今年年底羅森全國門店會突破2000家,以穩紮穩打節奏來擴張。

大批便利店倒閉,為何只有羅森不受影響?

3、便利店VS超市

便利店與傳統超市最主要的差別在於鮮食。在供應鏈上,羅森每個供應倉覆蓋半徑200公里內的門店,大約是500家。但也有例外,比如目前羅森在南京的便利店所有的商品是從上海的供應倉提供,距離在300公里。相較於超市,相同的產品在便利店上所售的價格比超市貴10%。這其中的差價也不難理解,比如同樣是可樂, 在便利店中是單瓶購買,而在超市中多數是整排的出售,超市以量取勝。


對於兩者價格的差異,張晟表示,便利店和超市最大的區別是“怎麼做好自己的溫度”,便利店從消費者需求的角度,滿足消費者“即食”的需求。以飲料為例,羅森的飲品大多是在低溫貨架(0度-10度)上出售,而超市更多的出現在常溫貨架上,消費者在超市購買飲料大多數是放到家裡冰箱儲備。消費者來便利店購買飲料更想要當下飲用,所以便利店的低溫貨架就給消費者帶來了“附加值”。

大批便利店倒閉,為何只有羅森不受影響?

4、羅森與新零售

便利店沒有新舊之說,新舊之分只不過是馬雲提出‘新零售’這個概念。零售本質一直沒有發生變化,新零售只是與新科技的融合更加緊密。未來更多的是融合,不存在新和舊的區別。羅森的用戶在使用了自助收銀系統之後回頭率達到40%,但並不是所有場景都使用,而是在排隊高峰時或店員人數極度缺少時使用。


與京東到家的合作,業績雖然還可以,但是在鮮食配送保存這塊需要進一步的摸索。同時兩者的系統還未打通,產生了額外的人工成本。對此羅森表示,訂貨方面將運用物聯網理念,不依靠人力去解決訂貨環節。無人便利店是早產兒,但還是有未來的,新技術的出現是為了滿足消費的需求,目前的技術明顯還沒成熟。

大批便利店倒閉,為何只有羅森不受影響?

傳統零售是有模,沒樣;新零售有樣,沒有模。在這個變化的過程中,到底未來走什麼路,大家都不確定。誰變得最快,誰變得最貼合消費者,誰才能活下來。而不是一個模式瘋狂複製,喊著口號說一年要開幾千家店,這樣的開店和經營方式必定走不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