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遞公司與零售實體合作建立自提點,優化末端配送體系 「快遞+便利店」打通服務最後一公里

2018-08-03 17:07 | 浙江新聞客戶端記者 應柳依

蓬勃興起的電子商務為快遞業發展帶來了無限紅利,如何給百姓提供更好的服務,顯然成為了各個快遞公司發展的重中之重。當下,受地區偏遠、業務量龐大等因素制約,不少快遞公司為解決“最後一公里”,設立驛站改善快遞業務末端的配送方式。同時,基於行業輻射人群範圍廣,一些快遞公司尋求跨界合作,試圖挖掘新機遇,快遞超市、快遞便利店等形式悄然出現。

快递公司与零售实体合作建立自提点,优化末端配送体系 “快递+便利店”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
快递公司与零售实体合作建立自提点,优化末端配送体系 “快递+便利店”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

驛站助力打通“最後一公里”

針對“最後一公里”,我市圓通快遞引入“媽媽驛站”,設立相關店面並配備專門工作人員。“平常在市區上班沒法收快遞,寄到公司又覺得影響不好,每次快遞員打我電話時都很犯難。現在有了‘媽媽驛站’收發點,我可以下班再去拿,而且還能寄快遞。”家住唐先鎮的胡亞紋說,驛站關門時間是18點,她下班到家前剛好可以順路取回。

“今年5月開始,我們一口氣推出了4個網點,唐先鎮是唯一一家鄉鎮網點。為了方便客戶,我們計劃跟移動公司合作,結合他們在鄉鎮的網點設立‘媽媽驛站’,爭取到明年年底建成30個網點。”圓通快遞永康分公司總經理陳虹說,每個網點輻射半徑最大為2公里,寄快遞費用與市區相同。

同樣針對“最後一公里”,申通快遞永康分公司引入“逗妮開心”驛站。“7月底,公司在長城工業區試運行了4家‘逗妮開心’驛站網點。未來,我們計劃在整個永康全面鋪開,主要針對的是鄉鎮區域。”中申達快遞公司總監張洪栩說。

其實,“最後一公里”的諸多難題不僅出現在鄉鎮區域,不少城區居民亦有私密性、安全性難保障等苦惱。眼下,越來越多快遞公司開始探索與零售實體進行合作,讓便利店成為自提點,提高快遞的網絡覆蓋率,緩解因業務量巨大而持續上升的人力成本。對於快遞小哥而言,便利店的中轉作用節省了配送時間,避免了無人簽收和多次配送的情況。同時,便利店代收包裹後,消費者無需寫明自家地址,提高其安全保障。

整合資源延伸“快遞+”服務

在服務百姓解決“最後一公里”問題的同時,有些快遞公司尋找新機遇,立足於快遞業可觀的客流量,創建“快遞+”經濟。

“‘逗妮開心’不僅是驛站網點,更是一家快遞超市。除了提供快遞代放、代收的服務,同時售賣日用品。合理利用快遞的人流量,進行資源整合,為未來快遞業的轉型做鋪墊。”張洪栩說。無論是村鎮或是社區,便利店都是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供應點。通過便利店的剛需優勢,“逗妮開心”不僅能夠優化末端配送體系,還能享受其帶來的可觀的利潤。

不過,“快遞+便利店”模式是機遇,也是挑戰。“逗妮開心”作為快遞收發點,相較於電子快遞櫃,用人工代替機器,對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該驛站可接收中通、申通、圓通、韻達四家快遞,快遞件數多,服務量大。如何平衡便利店銷售與快遞收發服務,是“快遞+便利店”發展的難點。

對此,張洪栩說:“目前,驛站的管理人員主要由便利店提供,接下來,我們將安排公司專員,甚至對原有的便利店人員還將進行培訓,形成標準化的管理模式,讓‘快遞+’服務做得更加完善。”

程序智能化服務專業化

無論是攻克“最後一公里”難題,還是資源整合提升快遞業盈利,只有做好服務才是關鍵,這些項目才能順利推行。針對快遞服務的升級,隨著技術不斷髮展與革新,快遞公司運用科技來提升效率的趨勢越來越明顯。

位於東城街道的一小區內,物業人員正在翻動快遞記錄本,找尋業主的快遞物件信息。快遞本上,密密麻麻記錄了各個快遞信息。

“每天都要抄寫好多快遞信息,像中通、圓通這種快遞量多的還得單獨成本,這樣的本子有六七本。每次業主來拿快遞,得先找到相關快遞公司的本子,然後一頁一頁找他們的名字,再找到他們快遞單號末尾數字,最後在對應的快遞架子上翻找。”該小區物業工作人員陳潔潔說,這對他們來說工作量大,對業主而言也不方便,拿個快遞需三分鐘以上的等待時間。

在“逗妮開心”驛站中,每件快遞會在系統操作下生成特有提貨碼,通過精準對接提貨信息,工作人員能夠最大程度地保障快遞被正確接收。利用網絡科技派發快遞信息,並信息化管理快遞物件,科技化管理快遞服務程序,改善快遞發件服務。

“為了提升快遞人員的專業性,我們會按照快遞規則對他們進行收寄培訓,幫助他們熟悉快遞法、郵政法等法律,熟悉工作流程,一般培訓時長為3天至5天。”張洪栩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