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鹤城英雄——留在鹤城人记忆中的人民艺术家王大化

寻找鹤城英雄——留在鹤城人记忆中的人民艺术家王大化

关注一下,更多精彩等着你!

寻找鹤城英雄——留在鹤城人记忆中的人民艺术家王大化

寻找鹤城英雄

留在鹤城人记忆中的人民艺术家王大化

寻找鹤城英雄——留在鹤城人记忆中的人民艺术家王大化寻找鹤城英雄——留在鹤城人记忆中的人民艺术家王大化

70多年前在延安,王大化这个名字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能歌善舞,多才多艺,是抗日军民心目中的明星。他认真实践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提出的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为工农兵服务思想,率先擂响延安文艺运动的锣鼓,为新歌剧创作开拓了道路。

寻找鹤城英雄——留在鹤城人记忆中的人民艺术家王大化寻找鹤城英雄——留在鹤城人记忆中的人民艺术家王大化
寻找鹤城英雄——留在鹤城人记忆中的人民艺术家王大化

在齐齐哈尔市的龙沙公园内,一片松柏之间,矗立着一座高大的花岗岩墓碑,碑的正面镌刻着“人民艺术家王大化同志之墓”。著名作家柳青在《冰雪中悼大化》中写到:“北满冻结如铁的土地里长眠了一个优秀的革命家,一个充满创造力的艺术家。他的必要可期的未来成就虽然随着他的躯体入土了,但他的精神永垂不朽!”

寻找鹤城英雄——留在鹤城人记忆中的人民艺术家王大化
寻找鹤城英雄——留在鹤城人记忆中的人民艺术家王大化

70多年过去了,歌剧《白毛女》已经家喻户晓,《白毛女》的创作者王大化的名字也留在鹤城人的记忆中。每当清明时节,人们总要在纪念碑前献上鲜花,纪念牺牲在这片沃土上的年轻艺术家。

寻找鹤城英雄——留在鹤城人记忆中的人民艺术家王大化

王大化(1919.5.16-1946.12.21),又名端木炎,青年人民艺术家,中国话剧演员、木刻家,山东潍坊市人。

寻找鹤城英雄——留在鹤城人记忆中的人民艺术家王大化寻找鹤城英雄——留在鹤城人记忆中的人民艺术家王大化

王大化自幼聪慧,爱绘画、爱唱歌、更爱木刻,酷嗜艺术。“九·一八”后,年轻的心灵,增添上无限的忧愁,多难的祖国,受屈辱的民族,何时能够崛起自强呢?他把悲愤化为力量,拿起刻刀,将愤怒凝聚在刻刀上,刻出了他的第一套木刻作品:《呐喊》。

王大化参加了1942年延安的整风运动,对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所提出的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理解深刻,行动积极。他首先深入到群众中去,努力向群众学习,和鲁艺戏剧系的同学们一起,参加了对秧歌剧的改造。他勇敢地放下了名演员的架子,走上街头、广场,演出《拥军花鼓》、《兄妹开荒》等秧歌剧。

寻找鹤城英雄——留在鹤城人记忆中的人民艺术家王大化
寻找鹤城英雄——留在鹤城人记忆中的人民艺术家王大化

1945年上半年,他又和贺敬之、舒强、丁毅等一道将河北“白毛仙姑”的故事编成歌剧《白毛女》,并担任导演。《白毛女》在中央党校会堂为全体“七大”代表演出时,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都去观看。戏演完后,周恩来握着王大化的手说:“这个戏表现了广大劳苦农民的命运和反抗,很感人,你们走在时间的前面了。”

王大化在东北还参加创作和导演了话剧《祖国的土地》、《我们的乡村》、秧歌剧《大特务》;改编了秧歌剧《血泪仇》;导演了活报剧《东北人民大翻身》,话剧《合流》、《把眼光放远点》,并在这些剧目中扮演、塑造了一系列人物形象。他还担任过《黄河大合唱》以及其他歌曲的独唱和领唱;辅导各地的文艺活动,还组织了戏剧,音乐讲座,亲自讲课,亲自编书;写宣传文章等……

寻找鹤城英雄——留在鹤城人记忆中的人民艺术家王大化寻找鹤城英雄——留在鹤城人记忆中的人民艺术家王大化
寻找鹤城英雄——留在鹤城人记忆中的人民艺术家王大化

1946年12月18日,王大化在齐齐哈尔市演完最后一场《兄妹开荒》。第二天一早,冒着零下40度的严寒,王大化率领创作小组赴讷河农村搜集素材。他们先乘火车到宁年县,后改坐商业部门运棉布的大卡车赶往农村。路上车子突然震动,王大化从车上甩了出去,跌在冻得像钢板一样硬的土地上,当场昏迷不醒。12月21日下午7时50分,颜一烟和同事陪王大化度过了他27岁人生的最后一刻。

寻找鹤城英雄——留在鹤城人记忆中的人民艺术家王大化

王大化牺牲后,新华社发了电讯讣告,各解放区文艺界都召开了追悼大会;各报刊杂志都出版了专刊和专题悼念文章;经毛主席批示授以最高的荣誉称号——“人民艺术家”。安葬在齐齐哈尔龙沙公园,由东北局宣传部长凯丰亲笔书写“人民的艺术家王大化同志之墓”,建基立碑,碑高二米有余,由时任黑龙江省主席阎宝航代东北文工团全体同志亲撰碑文,长春市委书记朱光书写,镌刻于碑阴。

点击阅读原文欣赏H5作品留在鹤城人记忆中的人民艺术家王大化

审核:高山

合作微信:gaoshan03040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