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憶當年的露天電影,如今看過露天電影的都不低於30歲了吧!

追憶當年的露天電影,如今看過露天電影的都不低於30歲了吧!

我看的第一部電影,隱隱約約地記得,應是《紅燈記》,當時很小,約五歲,並不以為有多好看,由於是京劇,節奏感不強,情節也不曲折。只是覺得好玩,為什麼會從放映機裡跑出那麼多人來,始終疑心那掛在牆壁上的銀幕後面一定有人在演出。後來,又看到用兩根柱子,把銀幕拴在上面,也可以放映出一個個活生生的人物,才明白那是根本不需要有人在幕後演出的,也才覺得自己無知好笑。

那個年代,人們的精神聚餐,看電影是一種主要方式。每個月,縣電影隊的要到各公社,直至各大隊輪流放映電影。因此,一部電影要看好幾遍,有些電影的臺詞我至今還記得。我比較喜歡看戰爭題材片,看得較多的電影,除八個樣板戲外,就是《地雷戰》、《地道戰》、《偵察兵》、《渡江偵察記》、《小兵張嘎》、《南征北戰》、《車輪滾滾》、《打擊侵略者》、《騎襲白虎團》、《激戰無名川》、《英雄兒女》、《永不消逝的電波》等。反特片我也很喜歡,如《鐵道衛士》、《羊城暗哨》、《國慶十點鐘》、《古剎鐘聲》、《黑三角》等。國外的影片,看得並不多,主要是一些社會主義國家的影片,如阿爾巴尼亞的《第八個是銅像》、《海岸風雷》、《地下游擊隊》,朝鮮的《看不見的戰線》、《賣花姑娘》、《南江村的婦女》,蘇聯電影,則有《列寧在1918》、《列寧在十月》。

我所在的地方,原叫大坪大隊,有十六個生產隊,面積較大,大隊部距我家約二華里,縣裡來放電影常在那放。露天電影都是在晚上放的。小時候膽小,謝幕回家時,跟不上大隊伍,是很麻煩的。由於人多而擁擠,加之大人們也並不想帶上小孩(我的父親並不喜歡看電影,這也是令我痛苦的事),怕受拖累,散場時難免會走丟。我曾經歷過好幾次,是獨自一人回家的,中間必須經過一亂墳崗。這亂墳崗,我常聽大人們講過鬧鬼的故事,活靈活現,聽得我毛骨悚然。一想到那些鬧鬼的故事,心裡就發虛,越想就越害怕,就越覺得有鬼魂在跟著你。沒辦法,我只好學電影中的英雄,昂起頭,挺起胸,並唱著學會的電影插曲,快速地向家中走去。這樣做,終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我想擁有一個手電筒的願望就萌發了。

為了這個電筒,我開始種篦麻,其籽可賣給代銷店,工廠可煉成篦麻油(據說飛機用得著)。我把屋前屋後的空地都種上了,經常給它施肥、鬆土,精心呵護,其株杆粗壯高大,結的籽很飽滿。收穫時,把它從殼裡一顆一顆地剝出來,曬乾後就送到代銷店,用換得的錢,買了一新手電筒。有了這東西,我們村那些比我還小的孩子,以前是沒人願帶他們看電影的,他們也聚集至我的麾下,我帶著他們去看電影,一個個非常高興,我成了孩子王。我們不只是上大隊部看電影,隔壁大隊放電影,我們也敢去了。就是一些大人,也願意來找我一同前往看電影。有這麼多人,當然也就不怕鬼了。那自豪感,至今回味起來,甜甜的。

追憶當年的露天電影,如今看過露天電影的都不低於30歲了吧!

我是出了名的電影迷。農村放露天電影常常是二部,前頭還會加映新聞或科技短片。我後來看電影越走越遠,最遠的去過城西的山嵐鋪,還有與我們相鄰的城步村鎮。所以,有時回來得很晚,父親不讓開門,說讓我跟著電影隊,替他們當挑夫算了,不要再回家了。有一回,我帶弟弟至公社所在地鄧元泰看毛主席逝世的紀錄片,那晚人很多,為了找一最佳的觀看點,我帶著弟弟上了公社辦公樓的三樓的一個地方,散場時,為了與大隊人馬匯合,我拉著他迅速往樓下跑,他一腳踩空,摔倒在樓梯上,鼻血直流,我找了點紙給他把鼻孔堵上,總算止住了血。我叮囑弟弟,回家千萬別向父母告狀。結果還是被細心的父親發現了,父親以為是我打的,我只得說出實情。父親狠揍了我一頓。

有一段時間,我外出看電影,最為擔心的就是如何迴避我弟弟,怕他給我帶來麻煩。我珍視我種的篦麻,除了買電池外,我還用換來的錢買了一些電影連環畫及其他一些小人書。我弟弟知道我惜篦麻如命。有一次,他與我吵架,加上我外出看電影,常把他甩了,氣憤不過,就把我二株長勢很好的篦麻樹用竹刀給砍了,我與他拼命,暴打了他,當然父親也以暴打反擊了我。後來,我也就不再甩他,看電影仍會帶上他的,他有時也給我一些小恩小惠,父母給他好吃的東西也分點給我。

在農村,相鄰村莊的小孩常易發生磨擦。放牛、打豬草,常容易碰在一塊,少不了有口舌,甚至會動起武來。我們與天心橋、漁塘村的小孩結下過樑子。逞一時之快,但看電影時就容易遇到麻煩。對方會在人群中來找我們,碰上後,就會打架的。他們是本地人,人多,我們必定吃虧。為了迴避矛盾,我們不敢天未黑就到現場,天全黑後才敢去,常常沒有看到片頭,且找不到好的觀看點,會有不少遺憾。有一次,我與我弟弟等幾個更小的小孩去漁塘村看電影,天還沒全黑,一曾經被我們打過的當地人“蕌頭”認出了我們,很快,他就找來了一幫人前來報復,我沒有及時發覺,結果,被痛打。幸好,有一老婆婆出面干預,他們才沒有將事態擴大。這位婆婆告訴我,她是我奶奶當年寄居該村時的鄰居,以後看電影如有人找麻煩,就去村頭找她。從此,我上這村看電影,再也不用天全黑時敢進場了。至今,我都從內心感激他。

讀高中時,為了減輕家中負擔,我選擇了五七大學附屬中學,同村另四個成績與我差不多的上了縣城的中學。這中學一月可補助九斤米,還有豆腐票、肉票供應,按原五七大學學員標準配給,生活不錯。離縣城較遠,在龍田合心一個偏僻的地方。縣城放好電影、新影片,很快就能在我們學校放映。一般說來,二週可看上一次。有時,那些老師們想起來要看一部電影,立馬開著學校的汽車上縣城取拷貝,當晚就過足了癮。在那所學校,我們看了不少好看的電影,當然都是露天的。那是一段美好的時光。

再往後,露天電影,雖然也可以偶爾看上幾場,但主要是在影院看了。現在,電影院的票價也越來越高,加之我對那些大製作、高投入的影片,並無好感,幾乎就不進影院。即使想看,弄一張牒,也可以解決問題的。

追憶當年的露天電影,如今看過露天電影的都不低於30歲了吧!

應當說,那些露天電影對我們那一代人的成長產生過很大的影響,幼小的心靈裡,明白了愛與恨,也懂得了人要自強不息,還樹立了立志做英雄的理想。從這點上說,應當感謝這些老電影,直到今天,我仍然對看過無數遍的電影懷有敬意,我買了數十部老電影的牒片。電影頻道播放這類電影,不顧小一輩的抗議,我仍然會看。我也試圖引導他們也與我一樣,喜歡上這些電影,但我失敗了。時代不同了,不能強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