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博物馆有个木转射,很多人不知它是干啥的,其实它用处很独特


敦煌市有一座造型别致的博物馆,在这座博物馆中,有一件藏品估计谁看谁发蒙,它是一个长方形,高有30厘米,宽20厘米的木头框,框中有一根可以转动,中间带有方形孔洞的圆木。这个东西是干啥的?如果不问讲解员,即使看这件怪物下面的说明,也会被搞得满头的雾水。

敦煌博物馆有个木转射,很多人不知它是干啥的,其实它用处很独特

敦煌博物馆有个木转射,很多人不知它是干啥的,其实它用处很独特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您想要知道这件“怪物”是干啥的,那就让万能的小编给您一一揭秘吧。

按照老规矩,咱们揭露木转射的功能之前,首先讲一下敦煌的历史。

敦煌的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末期,当时,在中原参与逐鹿的河西三苗人,因为兵败,最后退到这里,并在这里开始了繁衍和生息。

西汉的时候,随着丝绸之路的兴起,敦煌就成了丝路上商贾云集,车流涌动,驼马充塞于路的“宝地”。

汉武帝通西域后,在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设立了敦煌郡,随之而来,在党河的西岸,就筑起了高耸的敦煌古城。这座古城,全为夯土城墙。从残存的城墙看来,这座古城在当年可称雄伟壮观,可以想见,在没有重型攻城设备的汉朝,想攻不这座夯土城真的是很难。

敦煌博物馆有个木转射,很多人不知它是干啥的,其实它用处很独特

敦煌博物馆有个木转射,很多人不知它是干啥的,其实它用处很独特

敦煌古城地处边陲,富庶一方,地理位置又非常重要,故此,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在历史记载中,这里发生过很多的战争,小编随手举一个战争的实例,您就知道当时的兵燹四起的危急情况了。

北凉玄始十年(公元421年),当时的北凉沮渠蒙逊率兵进攻敦煌,凉州刺史李恂闭门不战,沮梁蒙逊筑起堤坝,以汹涌的党河河水倒灌土城,当时,城中的守将宋承、张弘等开门投降,而李恂自杀身亡,敦煌城就成了北凉国的势力范围。

有读者看到这里,早已经猜出,这件木转射与古代的战争有关,您真的答对了,这件木转射,真的是当年敦煌守城士兵不可缺少的防护性“神器”。

敦煌博物馆有个木转射,很多人不知它是干啥的,其实它用处很独特

敦煌博物馆有个木转射,很多人不知它是干啥的,其实它用处很独特

我们都知道,在防御性城池的城墙上,都有密集的垛口,垛口是干啥的?是供士兵藏身、瞭望和反击攻城之敌的必备掩体。

可是不要忘记,垛口也不是安全岛,它也有其弱点,这个弱点那就是开在垛口下方的射孔,这个射孔虽然不大,守城的士兵可以躲在垛口后面,从射口往外射箭,射杀敌兵,阻止敌兵攻城,可是不要忘记,当时攻打敦煌古城的皆是游牧民族,箭术之精,可以说三十步之内(城高不过一二十米),想射你眼睛,不射你眼毛。

敦煌博物馆有个木转射,很多人不知它是干啥的,其实它用处很独特

敦煌博物馆有个木转射,很多人不知它是干啥的,其实它用处很独特

说句更通俗的话,守城的士兵,可以通过射孔射杀敌兵,敌兵的神箭手,也可以通过箭穿射孔,射杀隐身在垛口下面的守城士兵。

为了防止这种危险的情况出现,木转射就应运而生,这种木转射可以镶嵌在射孔之上,平时将木转射转到一边,封闭射孔。一旦发生战争,守城的士兵,可以将射孔转出来,然后通过射孔,开弓对城外的敌人射箭,一旦停止射箭,便可以将射孔转至正对木框,防止城外的敌方弓箭手,通过射孔,射进箭来,杀伤或者杀死守城的士兵……

古人的智慧,真的不可低估,通过一个木转射,不仅让我们知道了古人的聪明,更知道了战争的凶残,我们现在身处和平的环境,没有了随处不在的死亡威胁,可以说,真的是非常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