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浮世繪作品的「侘寂」美學微探

日本浮世繪作品的“侘寂”美學微探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

時見幽人獨往來 ,縹緲孤鴻影

——蘇軾《卜算子》

日本浮世繪作品的“侘寂”美學微探

日本浮世繪作品的“侘寂”美學微探

侘寂美學意識蹤源於佛教,始於日本的茶道文化。溯及日本佛教,根植於中國禪宗的土壤。這種侘寂美學與我們中式美學有一定的共通性。但日本這一美學有了更為深奧的探索,尋求一種極致的精神至境。

這種至境是富有禪意的:

離群索居的孤獨,遺世獨立的風骨,有著陶淵明隱士般的清貧儒雅。不執求於絢麗,追求事物最自然本真的狀態。這種枯寂並不代表頹靡消極,恰恰是和繁華盛景的同一層面的對比,就像繁盛代表勝利、積極是人本身賦予的,而事物本身的生命歷程,繁華和衰頹必然包含其中,衰頹也是美。

一言以蔽之,絢爛至極,歸於簡樸

侘寂的美在浮世繪的許多作品中常見。藝術家描繪著記錄著自然萬物、光影消逝的氣息。

日本浮世繪作品的“侘寂”美學微探

日本浮世繪作品的“侘寂”美學微探

日本浮世繪作品的“侘寂”美學微探

日本文學家谷崎潤一郎在《陰翳禮讚》中反覆提及黯淡、粗糙滲透著一絲時間消逝的哀傷之美。也體現出侘寂美學。

枯寂與繁華對應,繁華雖美,令人盛讚,但枯寂滲透著更為深刻的文化內涵,更加富有詩性的氣韻,沉澱、浸潤著光陰的氣質,反映了美學的素樸風格。

日本浮世繪作品的“侘寂”美學微探

日本浮世繪作品的“侘寂”美學微探

日本浮世繪作品的“侘寂”美學微探

日本浮世繪作品的“侘寂”美學微探

日本浮世繪作品的“侘寂”美學微探

日本浮世繪作品的“侘寂”美學微探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馬致遠

日本浮世繪作品的“侘寂”美學微探

舉目望去

沒有花開,亦沒有紅葉

小海灣旁邊

一座小小的茅屋

正佇立於這秋日的黃昏

——藤原定家(日本)

烏鴉聲音的喑啞,秋日黃昏,這些是最為尋常的自然事物,有著侘寂的美感,是自然力量的彰顯。

浮世繪作品中,多有表現這種漸逝的自然物象。

枯石、青苔、煙暮、黃昏、光靄、殘月、禿枝、薄霧,細雪,表達的極有詩意。

日本浮世繪作品的“侘寂”美學微探

日本浮世繪作品的“侘寂”美學微探

日本浮世繪作品的“侘寂”美學微探

日本浮世繪作品的“侘寂”美學微探

具有一種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儒士審美,對漸逝生命報以審美。

這是對於自然物象本質的認可,內心共鳴而生的美。

悽然、殘缺、枯萎、消逝的美,更貼近內心深處。

日本浮世繪作品的“侘寂”美學微探

日本浮世繪作品的“侘寂”美學微探

日本浮世繪作品的“侘寂”美學微探

日本浮世繪作品的“侘寂”美學微探

日本浮世繪作品的“侘寂”美學微探

日本浮世繪作品的“侘寂”美學微探

日本浮世繪作品的“侘寂”美學微探

日本浮世繪作品的“侘寂”美學微探

日本浮世繪作品的“侘寂”美學微探

日本浮世繪作品的“侘寂”美學微探

日本浮世繪作品的“侘寂”美學微探

日本浮世繪作品的“侘寂”美學微探

日本浮世繪作品的“侘寂”美學微探

日本浮世繪作品的“侘寂”美學微探

日本浮世繪作品的“侘寂”美學微探

日本浮世繪作品的“侘寂”美學微探

日本浮世繪作品的“侘寂”美學微探

日本浮世繪作品的“侘寂”美學微探

日本浮世繪作品的“侘寂”美學微探

日本浮世繪作品的“侘寂”美學微探

日本浮世繪作品的“侘寂”美學微探

日本浮世繪作品的“侘寂”美學微探

日本浮世繪作品的“侘寂”美學微探

我們總是追求那陽光朗照世界的美好,

我們喜悅圓滿,慶祝勝利,

雙眼喜歡捕捉萬物繁盛的光鮮,

我們感慨蓬勃的生命,

所有關於新鮮、勝利、初生、光芒都是美的,好的,

這些所有,

幾乎照見了我們內心膨脹的慾念,

而所有的絢爛美好,終要走向衰逝,

當生命走向衰逝之時,

是否還要裹挾著年輕去抗爭,

還是可以安然享受生命的每一段賜予,

回顧時間的滿滿長河,

我們擁抱圓滿 ,

也接納缺憾。

生命的歷程,

每一個個體,

每一程,

都有美的意義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