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

【壯闊東方潮 奮進新時代——慶祝改革開放40年·改革觀察】

10月19日,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最大的展品——156噸重的“金牛座”龍門銑床從德國漢堡港漂洋萬里到達上海洋山港。這個身懷絕技的龐然大物將在上海完成它的亞洲首秀。11月5日,進博會的大幕將在上海開啟,1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800多家企業,國內外超過15萬採購商將參加史無前例的世界貿易盛宴。

當今世界,開放融通的潮流滾滾向前,單邊主義和逆全球化思潮亦不斷出現。是開放還是封閉?是共贏還是零和?

中國以實際行動回答時代之問:從促進出口到擴大進口,從尋求自身發展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的擴大開放走向更高質量、更深層次,中國與世界經濟更寬領域、更深融合的恢宏樂章正在奏響。

中國以實際行動向世界昭示: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中國經濟發展是在開放條件下取得的,未來中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也必須在更加開放的條件下進行。

主動作為:自主擴大開放與世界共贏

取消抗癌藥等藥品進口關稅,放寬汽車等行業外資股比限制,允許外資控股合資券商,通過連續多次自主降稅將關稅總水平降低到7.5%……今年是改革開放40週年,中國擴大開放的宣示擲地有聲,中國主動開放的行動贏得世界的讚譽。

“開著門,世界能夠進入中國,中國也才能走向世界”“在開放中合作、以合作求共贏”,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多次強調擴大開放的重大意義。

開放,是國家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開放,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客觀要求;開放,是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的主動作為。

中國對外開放,不是要一家唱獨角戲,而是要歡迎各方共同參與;不是要謀求勢力範圍,而是要支持各國共同發展;不是要營造自己的後花園,而是要建設各國共享的百花園。

謀時而動、順勢而為。中國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在拓展中國經濟發展空間的同時,也讓中國在世界舞臺上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中國經濟已深度融入世界,擴大開放是基於自身發展需要的必然選擇。中國全面履行入世承諾,一些方面甚至超過承諾,外資已實行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的管理模式。目前,中國貨物貿易額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的1/3以上,外資企業貢獻了約40%的出口、20%的稅收。

中國是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穩定器和動力源,擴大開放將給世界帶來更多利好。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工業國、第一大貨物貿易國、第一大外匯儲備國,中國連續多年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30%。

2017年,中國對全球進出口貿易總額的貢獻率高達10.2%和12.8%,分別位居世界第二和第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36.6萬億元,成為世界第二大消費市場;中國居民一年去境外購物消費大約2000億美元,購物清單中包括大量的高檔商品、日用消費品等。

中國擁有近14億人口的廣闊市場和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體,全世界都在關注著中國對外開放的新變化,並對中國擴大開放的紅利充滿期待。

“大幅度放寬市場準入”“創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資環境”“加強知識產權保護”“主動擴大進口”——習近平主席在博鰲亞洲論壇上發佈中國進一步擴大開放的重大舉措,強調“我們將盡快使之落地,宜早不宜遲,宜快不宜慢”。這些重大舉措是中國基於自身發展需要作出的戰略抉擇和務實之舉。隨後,中國人民銀行、中國證監會、國家外匯局等金融部門就向社會公佈了開放的具體舉措。此後,更多的擴大開放政策次遞發佈並切實落地。

“我國順應時代潮流主動擴大開放,既有利於自身,也有利於全球。”國家發改委新聞發言人嚴鵬程表示,隨著我國產業環境、政策環境、法治環境的日益完善,已經具備更高水平開放的基礎。

未來15年,中國預計將吸收2萬億美元境外直接投資,對外投資總額將達到2萬億美元。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進口國,是1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主要貿易伙伴。實施更加積極的進口政策,不以追求貿易順差為目標,主動擴大進口,向世界表明中國願意打開自己的市場、分享發展機遇。

戰略部署: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

10月16日,《中國(海南)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正式發佈,海南作為南海上的一顆明珠,將憑藉獨特的地理區位優勢,全域對外開放,再次釋放中國擴大開放的重大落地信號。

深化現代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對外開放,在種業、醫療、教育、旅遊、電信、互聯網、文化、金融、航空、海洋經濟、新能源汽車製造等重點領域加大開放力度……“種苗圃,不是栽盆景”,自貿區意味著一系列重要的制度創新,海南經濟特區三十而立改革開放再出發,標誌著中國對外開放邁入新的歷史階段。

自貿試驗區,是中國與世界攜手共進的商業沃土,是中國改革開放的試驗田。從2013年9月29日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正式掛牌成立到海南全島開放,12個自貿區,勾畫出中國升級版的開放版圖——上海、廣東、福建、天津、浙江、遼寧自貿區,串起了中國沿海開放的新窗口;河南、湖北、重慶、四川、陝西自貿區,塑造著內陸開放的新高地;海南全島開放成為推進服務業大開放的戰略支點……以高水平的制度創新實現築巢引鳳,新一輪開放紅利將密集釋放。

從上海自貿區起步,負面清單制度向世界發出明確信號,只要不在清單上的領域,都可以涉足。對全球投資者來說,這是定心丸,而對中國來說,這是一場深刻的變革。由自貿區開始,中國的市場準入全面採用負面清單制度。

以開放倒逼中國行政管理體制變革,將對內對外相統一。今年6月,國家發改委和商務部出臺了《外商投資准入負面清單(2018年版)》,比2017年版的63條減少了15條,22個領域大幅放寬外商投資市場準入。“當前,我國經濟正在轉向高質量發展,也必須在更加開放的環境下進行。此次出臺新的開放舉措,修訂兩個外資准入負面清單,彰顯了我國深化對外開放的決心和意志,受到了國內外的廣泛關注和好評。”嚴鵬程表示。

改革永不停歇,開放永不止步。黨的十八大以來,擴大開放使人民幣國際化邁過一個個新的里程碑:2016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將人民幣納入特別提款權貨幣籃子,人民幣成為五種主要國際貨幣之一;2017年,歐洲央行增加等值5億歐元的人民幣外匯儲備;2018年,中國A股正式進入明晟(MSCI)新興市場指數。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全面開放體現在開放空間、開放舉措和開放內容上。不僅意味著擴大開放範圍、拓寬開放領域、加深開放層次,還意味著創新開放方式、優化開放佈局、提升開放質量。

今年以來,中國進一步放開外國人A股賬戶開立、證券期貨行業對外開放新政落地、大幅擴大滬深港通每日交易額度等一系列舉措,有序推進了資本市場的國際化進程,中國股票市場迎來更廣泛國際機構投資者的持續參與。初步統計,今年以來外資流入A股規模約達2000多億元。

開放包容,使中國成為對全球具有巨大吸引力的投資熱土。目前,一批跨國公司正在醞釀新一輪對華投資。今年前8個月,實際外商直接投資增長6%以上。

“一帶一路”:中國新一輪開放的重要標誌

“藍色經濟通道”“冰上絲綢之路”“空中絲綢之路”“數字絲綢之路”……五年多來,“一帶一路”建設逐漸從理念轉化為行動,從倡議變為共識,從願景成為現實,進展和成果超出預期,朋友圈越來越大。

和平之路、繁榮之路、開放之路、創新之路、文明之路……5年多來,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一帶一路”倡議已成為目前規模最大、最受歡迎的國際合作平臺。政策溝通不斷深化、設施聯通不斷加強、貿易暢通不斷提升、資金融通不斷擴大、民心相通不斷促進。

在基礎設施領域,聚焦“六廊六路,多國多港”主骨架形成示範效應,推動鐵路、公路、水路、空路、管路、信息高速路互聯互通。

在經貿領域,自由化水平進一步提高。目前,中國已經簽訂多邊、雙邊自由貿易協定16個。中歐班列累計開行超過1.1萬列,通達歐洲15個國家的44個城市。

在金融領域,中國已與17個國家核准《“一帶一路”融資指導原則》。金融機構不斷推進海外佈局,已有11家中資銀行在27個沿線國家設立了71家一級機構。絲路基金已簽約20多個項目,承諾投資金額超過80億美元。

5年來,中國先後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建設了82個經貿開發區,總投資超過280多億美元,為東道國創造超過了24.2億美元稅收和24萬就業崗位。

截至今年9月,已有13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與中國簽署了合作協議。作為中國與世界各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實踐,“一帶一路”建設5年成果豐碩,已成為中國新一輪改革開放的重要標誌。

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一帶一路”建設是我國擴大對外開放的重大舉措。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源於中國,但機會和成果屬於世界,中國不打地緣博弈小算盤,不搞封閉排他小圈子,不做凌駕於人的強買強賣。秉持和遵循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把“一帶一路”打造成為順應經濟全球化潮流的最廣泛國際合作平臺,讓共建“一帶一路”更好造福各國人民。

(本報記者 張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