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件出樂山 開啓四川「黃金水道」新時代

大件出乐山 开启四川“黄金水道”新时代

1998年樂山大件碼頭起重機驗收-負載試驗現場(圖片由記者翻拍)

伴水而生、襟帶三江的樂山古城,岷江、青衣江、大渡河繞城而過,水資源豐富,自古就是四川通江達海通道的要塞。然而上世紀90年代,當公路、鐵路在嘉州大地“展翅齊飛”時,從樂山出川的岷江“黃金水道”卻步伐落後,亟需發展。

1995年,為配合三峽工程、服務全省大型機械設備運輸,作為省政府“2233”重點工程建設項目之一的樂山大件碼頭,於中心城區斑竹灣大渡河畔開工,按四級航道標準啟動建設,並於1998年試運行,於2000年全面竣工投用。

總投資4680萬元、佔地29.8畝、岸線長115米、最大起重能力550噸……樂山大件碼頭試運行當年,便運送大型裝備4批次共計2366.6噸,如今,每年的吊裝量已達到數萬噸。

川內的大件貨物經樂山大件碼頭中轉,可通過水路通往岷江、長江沿岸直至上海,實現江海聯運。樂山大件碼頭的建成,結束了大件貨物運輸出川難的歷史,也讓四川有了一條超重、超寬、超長、超高設備通江達海的“黃金水道”,開啟了內河航運的新時代。

親歷講述

父子見證樂山大件碼頭20餘載

1997年7月,21歲的南充人黃海剛剛從大學畢業,學習工業電氣自動化專業的他,應聘來到正在建設中的樂山大件碼頭。

“來之前,我對樂山大件碼頭沒什麼概念,只是修建的時候,曾經在假期來工地上探望過爸爸。”黃海的父親黃學保,是樂山大件碼頭施工單位的項目總工程師,1995年動工時就來到樂山,父子倆見證了樂山大件碼頭的點滴變化。“當時修建碼頭的所在地就是以前的樂山清華瓷廠,我來的時候現場還在進行土建工程,但是起重機的設計已經完成了。”黃海回憶道。

1997年8月,以樂山大件碼頭為基地的樂山市東樂吊運有限公司成立,黃海和同事前往德陽進行了近半年的專業培訓。1997年底,碼頭的起重機開始進場安裝。

“那時候,樂山大件碼頭的單件裝卸起吊能力在全國內河港口中居首位,機械及電控設備也是國內外最先進的,大家都不敢馬虎。”黃海告訴記者,當時碼頭未修建房屋,現場連圍牆都沒有,為了保護設備設施的安全,大家熬夜值班,頂著寒冷的河風輪流守夜。

1998年秋,經過前期安裝調試,樂山大件碼頭開始試運行。

“以前沒有樂山大件碼頭,大件貨物運輸出川很麻煩。”黃海告訴記者,上世紀90年代,曾經有200多噸重的生產設備從樂山起吊,地點選擇在中心城區王浩兒江邊,採取的還是“扒杆吊裝”的老方法。“這種吊裝效率低不說,安全風險還大。”黃海說。

記者瞭解到,當時新建成的樂山大件碼頭,主設備為550噸的橋式起重機,可裝卸最大單件重量為550噸,另有50噸副鉤和10噸電動葫蘆,可用於集裝箱、散雜貨物吊裝。“試運行當年,我們就裝卸了4批次、共計2366噸的貨物,吊裝能力有了極大提升。”黃海告訴記者,這裡運走的多為超大、超重甚至異形的大型設備,很多在陸路無法運輸,只能通過水運。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發生當天,由德陽運來的300多噸重軋機牌坊計劃從樂山起吊運往上海,但地震搖晃導致起重機電控系統癱瘓,各系統均無法運行。“碼頭迅速啟動應急預案組織人員搶修,僅電控系統就有2000多個連接點,需要依次檢查測試。”為了不耽誤運輸,黃海和同事們顧不上擔心家裡,熬夜修復系統,把損失降到了最低限度。餘震期間,還吊裝了大型設備及救災設備3批次、693噸。

“1998年到2018年,20年來,樂山大件碼頭吊裝貨物約40萬噸,其中2012年左右達到頂峰,年吊裝量約4萬噸。”如今的黃海,也已經是公司安全技術科科長,他告訴記者,樂山大件碼頭20多年來,未發生過一例安全事故。

專家點評

大件運輸 作用不可替代

從事多年水上交通工作的陳家濱,是樂山市東樂吊運有限公司的總經理,提起樂山大件碼頭的作用,他認為:“這為四川大型設備製造業的蓬勃發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

水路運輸具有運量大、運輸成本低、投資小、汙染輕等特點,尤其在大宗貨物、重大件貨物運輸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岷江樂山至宜賓段航道是四川重要的水運幹線,是運輸大型成套設備的水上唯一通道。良好的水域、陸域條件和優越的地理位置,讓樂山大件碼頭成為成都經濟圈最便捷的大件水運口岸。

“2010年8月至10月,彭州石化6件總重為4320噸的超重設備,在樂山大件碼頭用1250噸履帶吊順利中轉,其中最大單件重量超過840噸。”陳家濱告訴記者,20年來,樂山大件碼頭作為四川大型設備的水陸運輸通道樞紐,先後成功吊裝了8臺三峽轉輪、天津石化、上海寶鋼等水電、火電、核電、鍊鋼、建材大型設備及散雜貨物,為四川作為全國三大重裝設備製造業基地奠定了堅實基礎,也為省、市經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樂山大件碼頭的建成,開啟了四川“黃金水道”的新時代,但陳家濱也坦言,如今的樂山大件碼頭,已經不能滿足發展需要。

“每年秋冬枯水期運不了大件,要吊運只能等著。”陳家濱告訴記者,有的大型設備不及時送到會拖累工程進度,不僅事關公司信譽,還會影響四川的裝備製造產業,所以有時只能靠放水來“調峰助航”。“通過省上和市上協調,讓上游的水電站在不同時間開閘放水,計算好時間起航運輸。”陳家濱說,即便這樣,也只是臨時性的,無法長久。

“好消息是,岷江航電綜合開發項目正在實施,建成後可達到三級航道標準,即使在枯水期,也能通過調度保證有足夠的水量來完成大件運輸。”陳家濱表示,有了這樣的基礎,樂山和四川的內河航運發展一定會越來越好,必將迎來更大的發展機遇……樂山日報 記者 宋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