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一娛樂會所服務女性 內幕曝光

寧波一娛樂會所服務女性 內幕曝光

小區居民家的窗戶正對著會所。

“媽媽,吵死了,我們搬家吧!”半睡半醒中,女兒的叫嚷聲讓吳女士心頭一震,徹底驚醒過來。掐表一看,凌晨2點35分。

臥室對面,一條馬路之隔的GAGA爵士公館門口,兩醉酒女子正在發酒瘋。吵鬧聲,勸架聲,汽車喇叭聲交織在一起,在深夜裡格外刺耳。

被吵醒的,不止吳女士一家。萬科江東府鄰近會所的很多居民都醒了,忍無可忍,撥打110。

這樣的擾民事,幾乎每天都在那裡上演:搖曳的霓虹燈,酒醉男女的哭鬧聲,打情罵俏的喧囂聲,汽車的喇叭聲,改裝車的轟鳴聲,一直要持續到早上6點。日日半夜驚魂的折磨,讓居民苦不堪言。

幾天前,記者前往江東府通宵蹲點,記錄了該娛樂會所外的一幕幕生態。

GAGA娛樂會所為何開業至今幾乎都在通宵營業?是哪些人在唱K喝酒?小區居民和長期在那一帶打掃衛生的環衛師傅,向記者道出了其中的秘密。

通宵營業 記者場外記錄一夜縮影

一條劃設了單行線的馬路之隔,直線距離20來米,萬科江東府東側的幾幢居民樓,就緊挨著那家店名叫魅力國際,同時又標識著GAGA爵士公館的娛樂會所,斜對面還有家名叫海工商務會所的KTV。

19點多 GAGA公館的霓虹燈閃亮登場,陸續有客人光臨。

20點開始 寧徐路熱鬧了起來,原本劃設了單行線的那條路,兩邊幾乎都停了車子。客人驅車而來,喇叭聲不時響起。

21點左右 踩著三輪車的攤販開始出現,做炒麵的,賣燒餅的,還有烤肉串的……

22點開始 GAGA會所傳出低音炮的聲音,海工商務會所那邊的歌聲也特別響亮。GAGA會所外,多名男子分散在門口和馬路上,貌似會所工作人員,指揮車輛停車,後面有車輛來時,總會鳴笛兩聲,提醒讓行。

23點 汽車喇叭聲多了起來,會所裡出來一撥客人。“車子叫了沒”“回去打個電話啊”……酒後的聲音特別洪亮。

通過手機上的分貝儀測試,最高分貝數為63,平均在54分貝上下。

寧波一娛樂會所服務女性 內幕曝光

次日0點20分 GAGA公館進出人員開始增加。經測試,最高分貝達70,平均在63分貝左右。

1點10分 來了輛出租車,一群女子跳下車,進入場所。緊接著,幾名男子拿著氣球,從會所裡出來,在會所旁邊的陽臺上放飛玩樂。氣球爆炸,發出嘭嘭的聲響,驚動了停在路邊的電瓶車,“嘟嘟嘟”的報警聲響了起來。此時,最高分貝數達78,平均值也有62分貝。

2點10分 海工KTV那邊漸漸靜了下來,GAGA公館的霓虹燈也熄滅了,但不時還有三五成群的人進入會所。

2點40分 一輛出租車停在會所門口,跳下4名女子,搖搖晃晃,說話語無倫次。喧鬧聲,尖叫聲,瞬間音量達81分貝。

3點20分 還能清晰地聽到會所裡的歌聲。改裝汽車的轟鳴聲突然響起,停在寧徐路的一輛汽車開啟油門,呼嘯著疾馳而去。瞬間音量也達81分貝。

4點10分 小區一阿姨在散步,記者問她咋起得那麼早。她說,吵醒了,睡不著,煩,還不如起來鍛鍊鍛鍊。

4點20分 會所裡還有低音炮的聲音傳出。那時候,走出會所的人也漸漸多起來。兩女子在門口抱著,尖叫著,“不要你送啊”“我自己會走的啦”……一男子似乎意猶未盡,扯起嗓子又唱起來,瞬間音量竟達89分貝,平均音量也在78左右。

5點15分 叮叮噹噹的拉啤酒瓶的聲音響起,空瓶相撞,聲音脆辣辣的。

5點20分 一輛警車駛來,停在GAGA會所旁邊。民警進入會所,裡面究竟發生了何事,不得而知。

5點30分 警車駛離GAGA會所,大門雖然掩著,但大廳裡的燈光依然亮如白晝。

此時,天色已漸亮,打掃街道的兩名師傅說,今天生意不算好,這時候基本沒人了。生意好的時候,6點多還有人進進出出呢。

國家《城市區域噪聲標準》明確規定了城市五類區域的環境噪聲最高限值,居住、商業、工業混雜區,晝間60分貝、夜間50分貝。居民們告訴記者,他們以前也向環保部門投訴過,環保部門後來回覆說,晚上來暗訪過,聲音並不大,結果也就不了了之。居民們說,這裡的噪聲影響不是連續的,也無時間規律,隨時都可能出現。環保部門如果來的時間不對,待的時間不長,噪聲影響問題當然是感受不到的。

居民們抱怨說,他們就是在這樣的通宵喧鬧中,遭受著夜夜被吵醒的煎熬。

寧波一娛樂會所服務女性 內幕曝光

凌晨,兩女子在會所門口發生糾紛,民警前來處理。

夜夜驚夢居民不勝其擾

就在記者現場蹲點的兩天前凌晨,GAGA會所門口發生糾紛。居民提供的視頻顯示,主角為兩名女子,高聲地相互指責,並來回推搡,周圍10多名男男女女,有的圍觀,有的勸架。幾分鐘後,警車來了,停車圍觀的也多了起來,後面車輛很快排起了長隊,喇叭聲此起彼伏。

吵鬧聲驚醒了住在江東府3號樓的吳女士。雖然幾乎每晚都要被多次吵醒,吳女士還是忍不住罵了幾句,然後用被子緊緊地捂住了腦袋。

焦躁無比的她突然聽見女兒一聲喊叫:“媽媽,吵死了,我們搬家吧!”

吳女士徹底驚醒:5歲的女兒,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她不敢想象,長期下來,對孩子的傷害有多大。

小區裡被吵醒的居民越來越多,有的索性爬起來抗議,有的則拿起手機視頻錄像。

吳女士告訴記者,小區東側的幾幢居民樓,同GAGA會所就一路之隔。夜深人靜時,樓下的吵鬧聲就像在耳邊。

記者在吳女士家看到,朝東的房間正對著GAGA會所,霓虹燈的燈光透過玻璃窗,直射進房間,伴隨著燈光色彩的變化,房間裡的光亮也隨之變化。朝南的房間,窗戶望出去又是海工商務會所,歌聲也會穿窗而入。

據介紹,在GAGA會所之前,那裡曾是魅力國際KTV,營業時間沒那麼長,凌晨2點多以後基本上就安靜了。大概是去年年初,魅力國際關門了,聽說生意清淡。

清淨的日子沒持續多久,去年7月,這家取名GAGA的爵士公館開始試營業,居民的噩夢就開始了。

相比於以前那家魅力國際KTV,GAGA會所的客人來得很晚,凌晨一二點都還有人前來,早上6點才散場。吵鬧聲,汽車的喇叭聲,發酒瘋的,一直持續到天亮。

那時候開始,鄰近會所的居民就沒敢開過窗戶。他們說,該小區是建成不久的精裝修房,他們都知道,搬進新房需要多通風,但即使窗戶緊閉,每晚仍然會被多次吵醒,嚴重影響第二天上班上學。

年輕人尚且如此,上了年紀的居民就更加痛苦。70歲的周阿婆向記者訴苦說,半夜被吵醒就再也難睡著了,躺在床上輾轉反側,聽到外面的吵鬧聲,心臟就像被揪住了一樣。她原本就有高血壓,再這樣一折騰,血壓越來越高。

居民告訴記者,今年4月份正式開業那天晚上, 10多輛跑車前來助陣,同時發動,一起轟鳴,他們感覺到房子都在震動。據說,警方當晚接到的報警電話有200多個。

開業至今,幾乎天天都有人報警。警察來了,稍微有所收斂,可警車一走,一切又照舊。

會所生意好了,夜宵攤接踵而至。炒麵的,烤餅的……多的時候有五六家,擁擠在那條原本就是單行線的馬路上,車輛通行不暢,堵車後拼命按喇叭。今年夏天,那裡還來了家燒烤攤,煙霧繚繞。經多次舉報,現在這家燒烤攤總算移走了,但其他夜宵攤依然存在,跟會所的營業時間一樣,也經營到天亮。

居民們質疑,娛樂場所管理條例早有規定,凌晨2點後不得繼續營業,這家GAGA會所為何能通宵營業?

標榜娛樂新焦點 客人多為女性群體

記者也甚感疑惑,前往那裡的究竟是怎樣的消費群體,能通宵達旦地喝酒唱歌。

經過多方走訪,該會所別於其他KTV的一些背後細節浮出了水面。

居民老王多次深夜被吵醒後睡不著,索性起床到門外觀察,時間長了,也看出了一些門道。他說,這家所謂的爵士公館同其他KTV不同,GAGA這個名字就可略見一斑。

他觀察發現,這家會所的客人以女性為主,晚上八九點鐘其他KTV客人最多的時候,這裡的客人並不多,一般要到晚上11點以後客人才會多起來,不少人甚至凌晨一兩點才過來。有居民猜測,她們可能是其他夜場下班後,再到這裡來消費的。來得晚,走的自然也就很晚了。

記者蹲點的當晚,便見凌晨2點多還有多名女子進入會所。

老王所說,記者從兩名長期在那一帶掃街的環衛師傅那裡也得到了證實。

“好多小夥子,很帥的。”

記者曾在會所旁邊的化妝間看到,坐在那裡化妝的,有很多小夥子。

兩名師傅說,相比以前,這裡現在的生意好多了,每天凌晨街上掃出的垃圾,至少是以前的兩倍。記者詢問,那當晚為何2點多就關掉了外面的霓虹燈呢?師傅說,那肯定是當晚的生意不是很火爆,所以關得早了點。生意火爆的時候,霓虹燈就關得很晚,有時候到天亮。

查詢這家會所微信公眾號“GAGA爵士公館”,內容顯示,他們主打的正是男模品牌。在4月20日盛大開業的微信廣告上,展示有各色型男,其中還有同性、女孩等曖昧字眼。接下來幾個月的微信廣告,有很多諸如“空少機長制服派對”“魅力型男機長”“制服型男神誘惑”“型男溼身PARTY”“肌肉型男睡衣派對”等圖片和內容。

記者在寧波市企業信用網上查詢到,這家登記名稱為寧波鄞州魅力銀鑽娛樂有限公司的成立日期為2012年,住所是寧徐路12號,經營期限至2022年。經營範圍為卡拉OK娛樂(憑有效許可證經營)。寧波市鄞州區市場監管局對其核準日期為2017年9月。

針對GAGA會所通宵營業的現象,居民質疑,這不是違反了娛樂場所管理的相關條例了嗎?

我國《娛樂場所管理條例》明確規定,每日凌晨2點至上午8點,娛樂場所不得營業。在條例規定的禁止營業時間內營業的,由縣級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門責令改正,給予警告;情節嚴重的,責令停業整頓1個月至3個月。

寧波市文廣局文化市場管理處工作人員在接受諮詢時也明確表示,KTV場所的營業時間,按國家條例執行,凌晨兩點之後不許營業。

用“科技+常態化執法”替代突擊治噪

無論是白天還是黑夜,被噪聲鬧得幹不了正事、睡不了好覺的滋味,換誰都受不了。如果騷擾到人的噪聲沒有超標與違法,比如馬路邊上正常行駛的汽車噪聲,那隻能選擇“忍”;要是被娛樂會所違法通宵營業的超標噪聲給害的,那麼,除了譴責商家,還該質疑那些擔負噪聲治理職責的相關部門:是不為?懶為?還是不能?

治理噪聲,說難很難:噪聲看不見摸不著、全方位無死角擴散;說不難也不難:要是平常就像中高考期間那樣嚴格依法執法,那些娛樂會所又怎敢“冒居民之大不韙”通宵營業,令居民夜夜驚夢?

事實上,不少違法者將每年中高考期間禁止噪聲汙染的公告,解讀成在那個時間段不可以,其他時段“隨意”。而相關執法部門在該時段“執法必嚴”,平常“寬鬆有餘”的做法,相當於“默認”了這種解讀。噪聲汙染事件和投訴之所以“此起彼伏”,較大程度上正是這種運動式執法帶來的後遺症。

在科技快速進步的今天,要盯牢來無影去無蹤的噪聲,解決取證難的問題,應該不再是問題。比如對那些居民投訴多的娛樂會所,完全可以通過安裝在線設備的方式實時監控;對於汽車的喇叭聲、改裝車的轟鳴聲,則通過“聲控抓拍”等方式固定證據。違規違法的事實一經坐實即嚴格依法處罰。啟動這種“科技+常態化執法”的治噪模式,噪聲豈不是能消停一大半?

而娛樂會所經營者,如果既想讓顧客盡興又不吵到居民,同樣不妨先用科技手段把隔音措施做到位,如果不做或者做了仍然超標,“科技+常態”的執法應該會很快給居民一個交代。

轉自綜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