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學前六年只招博士生,獨家解密中國第一所社會力量舉辦的大學

“我們期望,十年、二十年之後,在浙江杭州,會有一所在世界上備受尊崇的新型高等學府。這裡,將擁有世界上最傑出的科學家,培養最優秀的青年人才,從事最尖端的基礎和應用研究,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科研教育體制機制,為中國的高科技可持續發展提供強大的引擎和支撐,為世界文明

作出無愧於中華民族的貢獻。”

辦學前六年只招博士生,獨家解密中國第一所社會力量舉辦的大學

中國,杭州,雲棲小鎮石龍山街18號。新校匾上四個燙金大字似乎餘溫猶存。10月20日,這裡的“主人”——西湖大學正式成立。

首任校長施一公說,“西湖大學為夢想而生”;中國科技大學常務副校長潘建偉說它是“掌上、心中的明珠”;復旦大學副校長金力說它是“我國走向教育強國的一次勇敢嘗試”……

20日,西湖大學隆重舉行成立大會,5位諾貝爾獎得主、70餘位國內外大學校長及代表、近百位捐贈人悉數到場。教育部為西湖大學成立發來的賀詞中說,作為一所社會力量舉辦、國家重點支持的新型高等學校,西湖大學的創辦,得到了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受到了社會各方面的廣泛關注。西湖大學的設立是社會力量舉辦研究型大學的積極探索,也是服務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積極行動。對中國高等教育辦學體制改革創新,具有重要的意義。

從2015年3月11日,7位懷揣強國夢、教育情的倡議人向國家提交《關於試點創建新型民辦研究性的大學的建議》到今天,1319個日月輪迴,承載萬千期待的西湖大學終於揚帆起航。

辦學前六年只招博士生,獨家解密中國第一所社會力量舉辦的大學

西湖大學的Happy Hour活動。資料圖片

一次求新:高起點、小而精、研究型

初入西湖大學,你或許會恍然間畫上一個問號:“這麼小,這裡是大學嗎?”7棟方塊樓圍合而成的校區,一眼望得到頭,樓內樓外“人煙稀少”。

“我們不希望西湖大學‘大’。”施一公說得很篤定。

高起點、小而精、研究型,西湖大學從籌辦之日起就為自己標註了這樣的定位,這也是施一公反覆提及的西湖大學“新”之所在。

20日,施一公在西湖大學成立大會的致辭中說,“西湖大學希望成為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搖籃,世界前沿科學技術的引領者”。

2017年、2018年,西湖大學先後錄取19名、120名博士研究生,以博士研究生培養為起點,西湖大學創造了中國高校從博士生再到本科生培養的先例。

2016年起,通過8次全球人才招聘,先後從5000餘名申請者中選聘68名PI(獨立實驗室負責人),這批創校教師分佈在數學、物理、化學、工程、信息、生物、基礎醫學等學科領域。他們入主西湖大學的重要標準是,學術研究是否處於本領域的世界最前沿。正所謂讓世界一流科學家,用一流科學研究支撐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

執著於“小”,西湖大學堅持發展有限學科,聚焦科學技術。西湖大學副校長仇旻說,學校特別注重學科交叉融合,強化基礎研究,努力實現原始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的重大突破。據瞭解,在成立的前10年,西湖大學只設理學院、工學院、生命學院3個學院,今後將視情況發展人文社科等其他學科。

據仇旻介紹,預計到2026年,西湖大學在校學生將達到5000人左右(其中研究生3000人,本科生2000人);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含講席教授)人數300人;研究人員、教學人員、技術支撐人員、行政服務人員600人;博士後900人。力爭經過10~15年的發展,部分學科達到國際一流水平,在基礎科學研究、技術原始創新、科技成果轉化方面作出具有重大影響力的貢獻,成為一所設置合理、定位清晰、發展潛力強勁、社會聲譽良好的新型國際化高水平研究型大學。

一項開創:基金會辦大學

西湖大學備受矚目,其極具開創性的辦學模式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社會力量舉辦、國家重點支持,兩項前綴加持下的西湖大學創造了歷史。

在國內一流大學和研究院所工作多年,施一公和他的夥伴們感受到了公立大學的勃勃生機與長足進步。“與此同時,我們也在現有基礎上不斷探索適合我國國情、兼容幷包、百花齊放的教育體制和科研模式。縱觀世界近代科教發展史,民辦大學由於其靈活多樣而展示出巨大的實力;哈佛、耶魯、普林斯頓、麻省理工等一批民辦名校不僅培養出包括眾多諾貝爾獎得主在內的一代代優秀學者,還成為科技密集型經濟發展的引擎,在全球經濟、科技發展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施一公說。

“而在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全國共有私立高等學校69所,上世紀50年代初逐漸都轉為公立學校,此後30年沒有民辦高等教育。從80年代開始,民辦高等教育逐漸恢復,近年來顯著發展,正在成為我國高等教育體系中一股重要力量。但比起同期的公立高等教育而言,民辦高等教育仍然處在規模較小,發展不足的初期階段,多為職業技術型,偏重於就業,相當一批民辦高校是營利性的。”施一公說。

“這個空白需要一代人攜手邁出第一步去填補。”施一公語氣堅定,2017年9月,新修訂的民辦教育促進法正式施行,“其中很重要的一條是對非營利民辦學校,國家給予同公辦學校同等的土地、稅收等支持和優惠政策。”政策利好給民辦教育帶來了史無前例的發展契機,也為向著夢想進發的西湖大學注入了十足信心。

而在業內人士看來,西湖大學的開創意義,還在於“基金會辦大學”模式的落地。之前,中國大學以政府出資舉辦為主(事業單位性質),以市場出資舉辦為輔(營利性質),而西湖大學走出了第三條路。

“我們的優質高等教育資源還不很足,發展不充分、不均衡的矛盾依然突出。僅有北大、清華等大學是遠遠不夠的,還不能滿足社會公眾的需求,中國需要更多、更好、更加多樣化的世界一流大學。”對於西湖大學的辦學模式,北京大學校長林建華給予肯定。

據介紹,西湖大學的舉辦者是杭州市西湖教育基金會。從全球來看,這種模式並不鮮見,但在我國卻是第一例。西湖教育基金會執行秘書長劉旻昊告訴記者,作為民辦大學,西湖大學的核心機制是校董會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最高決策機構是校董會。和現在的公立大學不同,西湖大學的資金來源有三塊:第一塊是政府的資助,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區政府在土地撥劃、校舍建設、科學研究等方面的支持力度都非常大;第二塊是西湖教育基金會的捐贈,作為舉辦者,西湖教育基金會是主要的支持者,包括學校的運行經費、教師和職工的薪酬福利待遇等;第三塊是競爭性科研經費。未來開始招收本科生後,也還會有一部分學費收入。

劉旻昊透露,目前包括馬化騰、王健林、王東輝、陳一丹、張磊等在內的協議捐贈額較大的創始捐贈人已有36位,而從普通公務員到小學生,來自社會各界的西湖大學捐贈人也已超過400位,截至今年9月底,西湖教育基金會協議捐贈額已超過35億元人民幣。

一路追夢:未來可期,道阻且長

“著力培養拔尖創新人才,致力於聚集一流師資,打造一流學科,培育一流人才,產出一流成果,為建設長江教育創新帶發揮積極作用,為中國高等教育改革創新積累經驗,提供智慧。”對西湖大學的厚望,教育部在賀詞中給予了鮮明表達。

全新的西湖大學,將面臨哪些挑戰?夢想的航程,又將如何行穩致遠?

西湖教育基金會理事陳越光坦言,西湖大學的第一個挑戰,是能否在最短的時間內,集合起一流的隊伍,建立高效、開放、能最大程度促進和保障教學和科研的制度。同時,如何實現校董會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這樣一種新型社會力量辦學的學校治理結構,如何體現黨委會在政治上的保障和領導作用,也需要在未來進行探索創新。

對於未來,施一公深知任重道遠。他明確表示,西湖大學將進行人才培養模式、科技評價標準和現代大學管理機制的探索。“我們會虛心向海內外兄弟院校學習,借鑑世界一流大學成熟的經驗;認真研判過去百年世界範圍內大學創立的經驗和教訓,取其精華、迴避陷阱。”

施一公同時強調:“培養富有社會責任感的拔尖創新人才是西湖大學最根本的任務。”為此,西湖大學計劃在創建前6年(2016—2022),只致力於培養博士研究生,依託優秀師資培養一批敢為天下先的優秀青年科學家,挑戰世界範圍內的科學難題,不斷推進人類的知識前沿。2022年,西湖大學將開始小規模本科生的培養。

尤為引人注意的是,西湖大學提出將建設鼓勵創新的學術評價體系。“無論是學術論文的數量和引用率,還是學術期刊的影響因子,都不會成為西湖大學學術評價的主要指標。”施一公說,在這裡,對科學家的學術評價主要看其研究是否劍指相關領域的最前沿以及實質性進展。這種評價機制所催生的人文關懷和學術氛圍,將成為西湖大學獨特校園文化的一部分。

(本報記者 晉浩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