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校庆」师者百岁逢迎学校百廿


「我们的校庆」师者百岁逢迎学校百廿


「我们的校庆」师者百岁逢迎学校百廿


9月14日上午,牧医文化传承研讨会暨罗伏根先生百岁寿辰庆典在我校生猪健康养殖协同创新中心报告厅举办。校党委副书记王从严同志、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焕春教授出席活动,罗伏根先生亲友、学生代表,党委宣传部、党委教师工作部、人事处、离退休工作处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动科动医学院离退休老同志代表、全体在职教职工参加活动,一同在双甲子校庆来临之际为罗伏根先生送上百岁生日的祝福。活动由动科动医学院党委书记刘兴斌主持。

活动的开场专题视频《期颐老人的兽医情缘》讲述了罗伏根先生在艰苦岁月负笈求学,结缘兽医,执教华农的动人故事,展示了先生在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等方面作出的卓越贡献,体现了一位世纪老人之于华农的深情表达与精神诠释。视频中罗伏根先生讲道:“最难的职业是老师,他要培养人,先要培养自己,学生的眼睛都看着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有成就不是我一个人,绝对不是我一个人的,几十门课,几十个老师,大家共同培养的。”“我老了,把责任推给你们了。”朴实的话语,现场参会人员闻之无不动容,很多人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我们的校庆」师者百岁逢迎学校百廿

观看祝福视频

伴随着“祝你生日快乐”的音乐,带有寿桃、寿星造型元素与校庆标志“農”字图案的蛋糕缓缓推向舞台中央,罗伏根先生在众人的围绕下,许下“希望华农事业发展越来越好”的祝愿,吹灭蜡烛,台下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

致敬先生环节,离退休老同志代表张维民、罗伏根先生的学生代表金梅林、人事处副处长肖志东、动科动医学院院长曹胜波,先后登台向罗伏根先生献上鲜花,鞠躬致谢,表达学校、学院和学生们对一位百岁老人和虔敬师者的深深敬意。献花后,肖志东吟诵为罗伏根先生现场创作的诗歌,“您是永远的华农之子,您是华农最普通的老师,可我们一致认为,您就是狮子山下这所学府的传奇……”。张维民也代表动科动医学院离退休党支部送出“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的祝福。随后,学生代表傅振芳、金梅林、章金刚等将一幅由湖北民间手工艺第一人刘国瑞先生创作的剪纸非遗作品《祝寿图》作为百岁生日礼物呈赠罗老先生,用意蕴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表达对先生的最高敬意和美好祝愿。

「我们的校庆」师者百岁逢迎学校百廿

献“寿”祝寿


「我们的校庆」师者百岁逢迎学校百廿

学生们为老师献花合影

王从严代表学校致辞。他表示,学校对于罗伏根老先生的百岁生日十分重视,校党委书记高翅、校长邓秀新、党委副书记李名家等领导也通过短信“远程”献上了诚挚的问候和美好的祝福,并代表全校师生员工对罗伏根老先生为推动学校和学科发展所作出的贡献表示崇高敬意。他强调,罗伏根老先生在视频中的讲话,深刻而准确地诠释了“教师”的意涵——教师是天底下最复杂的职业,教师需要育人,育人需要一代一代人的接续传承。

陈焕春作为学生代表讲话,为先生送上百岁生日祝福。在谈及恩师罗伏根先生给予自己的教诲时,他表示,在自己初入微生物教研室任教时,罗老师耐心传授教学方法,教导他对待科研要严谨,身教重于言传。他感叹道,罗老师对言传身教的诠释,堪称一代典范,并呼吁学院师生要将他科学研究的精神,教书育人的精神,服务社会的精神代代相传。

「我们的校庆」师者百岁逢迎学校百廿

学生代表陈焕春送上祝福

在陈焕春讲话后,罗伏根含泪说道,能培养有成就的学生并不是自己一个人的功劳,是华农全体老师呕心沥血,共同造就的。教师培养学生并不容易,要培养学生首先得培养自己,华农能有今天的成就也是大家共同创造的。

「我们的校庆」师者百岁逢迎学校百廿

现场师生大合影

罗伏根的儿子罗耀先生作为家属致辞。他表示,父亲作为学校和学院事业发展的历史见证人,传承了教育工作者崇高的精神品质,为学校发展作出了贡献,赢得了学校师生的敬爱,身为子女,感到十分自豪。他对所有呕心沥血的老师表达感谢,并预祝学校120周年生日快乐。

【人物专访】罗伏根:百年耕读心 半世兽医情

他,创立了华中农业大学第一个“饲料分析室”“卫生学实验室”,扩建了“微生物学实验室”。在他近50年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培养了陈焕春、金梅林、傅振芳等一大批兽医科学技术人才,为国家猪五号病、六号病的防控做出了贡献。

研习兽医五十载,耕读书田近百年。2018年,在华中农业大学双甲子校庆之际,他也迎来百岁华诞。他就是华中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动物医学院离休老教师罗伏根。

“罗伏根老师,他一生从事教师工作,不仅在教学育人方面做得好,而且在科学研究方面也有非常突出的成就,他是我们的楷模。”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教授陈焕春如是说。

「我们的校庆」师者百岁逢迎学校百廿

罗伏根先生聊人生、谈育人

烽火乱世,结缘兽医

1937年,日本悍然发动“七七事变”,整个中国陷入恐慌与动荡之中。当时居住在武汉的罗伏根一家,因日本人的日益逼近而愈发不安。无奈祖母年迈、弟弟幼小,无法举家搬迁。正在读高中的罗伏根在父亲的建议下,报考了因日本人的入侵而迁至重庆的上海大公职业学校,只身前往重庆学习土木工程。

1938年,武汉沦陷,战火纷飞。身为铁道工人的父亲被迫停了工作,罗伏根与家人失去联系、断了经济来源,无法继续学习。在香港的叔父得知消息后,给罗伏根写信,让他途经昆明、辗转越南河内、赶往香港,以求生计。当罗伏根抵达昆明时,身上的积蓄消耗殆尽,作为一个仅仅念了一年高中、丝毫没有技能的少年,只能在日本人的炮火下彻底沦为“流亡学生”。

「我们的校庆」师者百岁逢迎学校百廿

80年代,罗伏根与陈华癸院士等一道参加学术会议

“举目无亲啊,一日三餐都成问题,更别提住宿的地方。”谈起那段饥寒交迫的岁月,罗伏根的双眼泛着泪光。后来,位于贵州安顺的中华民国陆军军医学校在昆明招生,免费提供四年大学教育,并解决衣食住宿问题。于是在当地的一个图书馆,他每天一个烧饼、一杯水,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学完了高中剩下的全部课程,并成功考取了陆军军医学校,选择了兽医专业。

罗伏根还记得,他拿着入学通知到昆明当地的青年救济会寻求帮助,工作人员得知他要前往贵州安顺上学,不仅给了他21块钱的路费,还多给了2块钱作为餐费,这令他感激不已。当时的他并不知道这个纯粹“为了吃饭”的决定改变了他的一生,也成为他终身奋斗的事业的起点。

忠贞信仰,此生不渝

“坚信不移,一直到现在,我都认为共产党的学说是正确的。”事实上,早在读小学的时候,在担任老师、实为地下党的吴里千的影响下,铁道工人家庭出身的罗伏根与好友周侠平已经开始学习共产党的党章、党纲,接受共产党的学说和理论,并拥有了自己的思想基础。

时至今日,罗伏根回忆起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自己与周侠平离家前往延安参加革命而没有成功的往事还略带遗憾,他感慨:“我第一次去参加革命的机会失去了,跟共产党的关系也断了。”

1939年,罗伏根正式开始在贵州安顺学习兽医专业。1942年,他因学习努力、成绩优异而留校担任助教。1944年,罗伏根在南京中央兽医实验所担任技师,主攻家禽养殖。1949年,南京解放,罗伏根拒绝国民党赶赴台湾的邀约,留在大陆,坚守兽医事业。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报纸上刊载的牲畜瘟疫问题,一直牵动着罗伏根的心。一次偶然的机会,罗伏根与周侠平在北京再次相遇。经过周侠平的动员介绍,罗伏根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重新燃起了为新中国建设做贡献的激情,进一步坚定了他为人民服务的信念。罗伏根认为:“我有专业技术,能够为广大的农民服务,当他们需要祛除瘟疫的‘成膏’时,我希望能够将所学、所用全部贡献出来,一点儿也不为自己所保留!”

扎实的理论学习基础、丰富的教学工作经历以及由内而生的责任感,督促罗伏根进一步行动起来,尽己所能,为国家的兽医事业出力。

潜心科研,服务报国

1954年,罗伏根安家华农,开启与华农半个多世纪的“情缘”。

“那时候,两手空空啊!”历经战争的摧残和高等学校院系大调整,学校几乎没有一个完整的科研环境、一件可用的实验器材。在罗伏根的积极倡导下,学校拨款两千元,派他为学校购置一批设备。于是,五十年代以来,罗伏根在学校临时空出的一个小房间里,创建了华农第一个“饲料分析室”和“卫生学实验室”,后来,又扩建了“微生物学实验室”。

七十年代,国内爆发大规模的猪传染性水泡病,各地区出现大面积生猪死亡。在没有防疫技术的情况下,遏止猪传染性水泡病继续扩大的任务就落到了罗伏根等一大批兽医工作者身上。

很快,罗伏根赶到了湖北省疫情最严重的宜昌。当他看到病猪因为水泡糜烂、无法正常行走,以至于靠人们用拖、拽、扛的方式搬运上船时,他非常震惊。但他马上静下心来,亲自带人调剂药品,对养殖场进行清洗消毒,防止毒液漫延、扩大疫情。期间,他还提出了利用“病毒蛋白质颗粒”制造疫苗的设想并付诸实施,获得农业部及同行专家重视和好评。

「我们的校庆」师者百岁逢迎学校百廿

罗伏根参加成果鉴定会

1981年,罗伏根领导和组织了武汉市奶牛白血病普查工作小组,并于1984年查明了武汉市奶牛白血病污染的点和面。此外,他还监测到奶牛白血病最适合的检疫时期、查明了黄牛亦有白血病的存在,为国家预防牛白血病做出了贡献。

“课堂上,罗伏根老师幽默风趣,授课活泼精彩。但在实验室里,罗老师要求非常严格,学生们必须做到鸦雀无声,决不允许嬉戏吵闹,他经常强调科学研究需要严谨慎重。”陈焕春谈起罗伏根当年的工作情况,对他的科研态度充满敬佩。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我是华农最平凡的老师。”罗伏根说到。从1954年进入华农,到1987年离休,他从事了三十多年党的教育事业,先后培养了上千名兽医科学技术人才。“我这一辈子,当老师,没有任何成就。但是最成功的,就是有一群优秀的学生。”罗伏根言及此,发出了爽朗的笑声。

陈焕春是罗伏根最得意的弟子之一。思及往事,罗伏根的脸上满是欣慰。陈焕春回忆起自己教学和科研生涯的启蒙阶段,细数与罗伏根老师相处的点滴,深有感触。他回忆到,实验室里,罗伏根对自己悉心指导、严格要求,手把手教他进行微生物学的实验操作;课堂外,罗伏根亲自审定自己给学生讲授的《兽医微生物学》教案,并多次深入课堂,认真听取、指导教学过程;课余时间,罗伏根辗转委托熟人,安排他参加卫生部在武汉举办的为期半年的人感染性疾病流行病学培训班。“罗伏根老师的言传身教,使我终身受益。”

世界知名狂犬病研究专家、华中农业大学77级专业校友傅振芳至今记得,1979年,诺贝尔奖获得者David Baltimore教授来武汉做讲座,惜才的罗伏根将手中唯一的入场券交给了当时只有大学二年级的傅振芳。那次讲座,开阔了傅振芳的眼界,也坚定了他关注狂犬病的决心,为他日后的科研铺路。

「我们的校庆」师者百岁逢迎学校百廿

登临黄山

“在我看来,教师是最难的职业之一,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培养人,前提是得培养好自己。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学生都看在眼里,教师需要学生的监督。”罗伏根掰着手指、细数每一位优秀的学生,“实际上,他们有如今的成就,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几十门课、几十位老师,共同培养的结果,也是他们自己求上进的结果。我老了,把责任推给他们了,希望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继续发挥作用,青出于蓝胜于蓝。”说到这里,这位老人眼里闪着光芒。

1987年,罗伏根离休,热爱摄影的他参观了各地的农业高校。但他还是认为,华农的校园环境是最漂亮的。他感慨道,“学校就要迎来一百二十周年校庆了,希望学校日后能培养更优质的师资队伍,学生们也要珍惜教学资源,并热爱自己的专业。”

平日里,老人面容安详,一手持着放大镜,一手翻阅影集,回望匆匆岁月,顺其自然是他的生活态度,严谨务实成为他的职业追求。

华农薪火盛燃,罗伏根老人的“情”与“神”在一代代华农人身上传递……


作者|常帅 郑灿栩 姚妤婷 川竹

图片|彭雨格

视频|HZAU动科动医学院


点击阅读原文,观看视频《期颐老人的兽医情缘》

「我们的校庆」师者百岁逢迎学校百廿


「我们的校庆」师者百岁逢迎学校百廿


「我们的校庆」师者百岁逢迎学校百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