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址的故事」(五)|北京工業學院第一分院(1)

自1978年大學分校創立至今,在40年的辦學歷程中,北京各高校分校及北京聯合大學經歷了幾十次調整和整合,先後擁有過幾十個辦學地點,可謂變遷多,校址多。每一次變遷都牽動過無數人的心,每一處校址都曾有過不為人知的感人故事。如今,許多曾經的校址在北京的城市建設中已不復存在。我們本著搶救歷史、緬懷前輩精神、激勵後人的宗旨,挖掘和記載大學分校校址變遷歷程和背後的故事,從而從校址的角度記載學校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發展歷程,記錄大學分校和北聯大人艱苦創業、艱苦奮鬥的精神,以挖掘和積澱北聯大精神、提煉和鞏固學校特色,讓廣大師生員工從校址故事中感受學校從艱苦創業到發展壯大走過每一步的艱辛,增強對學校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堅定學校發展的歷史自信。


校址的故事(分校)第五期:朝陽區朝陽門外十里堡 —— 北京工業學院第一分院校址(1978—1982)北京工業學院分院校址(1982—1985)

「校址的故事」(五)|北京工業學院第一分院(1)

北京工業學院第一分院校門

在朝陽區朝陽門外十里堡路南端,這裡曾有一所北京印染廠技工學校。1978年年底,北京市創辦大學分校,將北京工業學院第一分院(以下簡稱“工業學院一分院”)校址選於此,借用其教學樓的兩層用於辦學。1982年12月,工業學院一分院更名為北京工業學院分院(以下簡稱“工業學院分院”)。1985年,工業學院分院成為當年組建的北京聯合大學下設學院之一,更名為北京聯合大學紡織工程學院,仍於此處辦學。

十里堡路位於朝陽區西部,屬八里莊街道。八里莊地區是我國國民經濟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確立的北京紡織工業區,對工業學院一分院辦學提供了重要行業支持的北京第一棉紡織廠、北京第二棉紡織廠、北京第三棉紡織廠(以下依次簡稱“京棉一廠、京棉二廠、京棉三廠”)和北京印染廠於上世紀50年代先後落戶於八裡莊街道的十里堡。十里堡路開拓於1968年,改建於1982年。1978年時北起姚家園路,南至朝陽路,其東是十里堡東里,其西是十里堡西里,均於五十年代形成,多紅磚樓。學院成立時,十里堡東里為京棉一廠職工宿舍處,十里堡西里是京棉二廠職工宿舍(十里堡西里曾名八里莊東里,後因其位於十里堡路西,改稱十里堡西里,之後又恢復原名)。

「校址的故事」(五)|北京工業學院第一分院(1)

90年代初十里堡地圖

1978年,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政府為解決首都經濟社會改革發展人才奇缺的困難和滿足廣大青年要求上大學的強烈願望,決定依靠地方財政和北京地區高等學校辦學資源,利用部分中小學校址和企業廠房創辦一批大學分校。工業學院一分院即為當時創辦的大學分校之一。在《北京市高等學校分校擴大招生方案》中,提出由北京市紡織工業局(以下簡稱“市紡織局”)為主管單位、儀表局為協作單位、依靠北京工業學院的支持創辦工業學院一分院,設置機械工程專業,計劃招生500人,校址選於當時位於朝陽區十里堡路南端的北京印染廠技工學校內。當時確定工業學院一分院為主要面向北京市紡織行業服務的市屬高等工科院校,培養紡織工程方面專門人才。

1978年12月19日,經市委同意,工業學院一分院領導小組成立,組長由市紡織局黨組書記李昭兼任、成員有閻憲章(紡織工業局黨校校長,主持日常工作)、楊述賢(北京工業學院,負責教學工作)等。隨後,市紡織局調集來十幾名幹部,北京工業學院也選派了部分幹部、教師共同進行籌建工作。當時學院借用的北京印染廠技工學校教學樓是一棟前臨馬路、後靠廠房的三層小樓,且僅借用了其中兩層(兩層中有三間房仍由北京印染廠技工學校使用),總建築面積約1400平方米。依據辦學需要,設置為

教室、辦公室、圖書、醫務、倉庫、教學實驗、教研組活動、教師休息等一系列用房,並緊急購置課桌椅500套用於教學。經過短期籌建,1979年2月8日,學院正式開課,首屆招收了487人,分為10個班,開設的是機械工程專業。由北京工業學院選派幹部負責組織制定教學計劃、進行教學管理,並選派教師承擔基礎課教學任務;由市紡織局選派所屬各廠具有本科以上學歷並具有多年工廠生產技術管理經驗的工程師擔任專業課教師;由市紡織局從機關及所屬企、事業單位選派調入黨政工作人員。

建院初期的辦學條件是艱苦的。師資不足,採用電化教學解決困難,北京市高教局給每個班配備了2~3臺電視機,學生們擠在教室裡看閉路電視,很難與授課教師接觸和溝通。老師們只能兩三個人合用一張舊辦公桌。沒有食堂,師生們分散到京棉一、二、三廠和北京印染廠職工食堂就餐。沒有學生活動場地,就在校外的馬路道邊上體育課,在教師口哨的指令下,一列長長的隊伍旁若無人地在人行道上跑步或做操,下雨的時候則只好在校內的走廊裡上課。沒有教學用化驗、試驗室,學生實驗主要依靠外單位幫助解決。沒有修建車庫的地方,學院僅有的一輛用於接送教師的212吉普車就長年停放在馬路的便道上。校內連個小院都沒有,學生的自行車只能放在校門外的人行道邊牆根處。艱苦的條件給師生的教學和生活帶來諸多不便,同時也磨練著幹部和師生的意志。大家不但沒有被各種困難嚇倒,精神面貌反而很好。

為了改善辦學條件,院領導和全院教職工做出了不懈努力,同時也得到了市委、市政府和市紡織局的大力支持。師資不足,學院向天津紡織工學院(現天津工業大學)、西北紡織工學院(現西安工程大學)等高校聘請部分教師教授專業課,並積極培養青年教師,先後選派十餘人到華東紡織工學院(現東華大學)進修。為給學生提供了更多的學習資源,建院初期即開始籌建圖書館,在有限的空間中拿出10平方米的房間存放書籍和提供借閱。1979年,建立政治處、教務處、總務處及辦公室;建立校醫務室,配備3名醫務人員專門負責全院師生的醫療保健;購置北京130輕卡一輛。1979年,學院還成立了電教中心,主要為1978級學生基礎課的電視授課服務,並自制或與外單位聯合制備幻燈片和音像教材,於1981年開始製作《漿紗操作法》《織布擋車操作法》《纖維檢驗法》《發展中的北京紡織裝飾品》等,並於1984年購置進口的編輯錄像機等先進設備。1980年,根據北京市紡織工業發展的需要,學院將專業調整為毛紡、棉紡、機織和機械4個專業。1981年8月7日,院務會決定成立基礎部和專業部。

但是,校舍面積的不足仍然限制著學院的發展。儘管學生全部走讀,校舍面積還是不足,限制了進一步的招生。1979年僅招收了33名針織工程專業的本科生,使用的是當時北京市一所半工半讀的學校——第一紡織工業學校的校舍;1980年停招一年;1981年至1982年招生規模都不超過4個班,1981年招收紡織工程專業本科生94人,租用了慈雲寺中學教學樓一層6個教室開展教學,1982年招收本科生100人。老師們為上課、開會經常奔波、往返於十裡堡和慈雲寺之間,很是辛苦。為了解決上體育課問題,學院在京棉三廠的足球場上租了一席之地,才使體育課步入正軌,在那裡還舉辦過幾屆學院運動會。學院黨委於1980年2月向紡織工業局黨組致函“(80)京工總字第005號”,請示儘快解決製圖教室等用房問題。隨後,印染廠技校所用二層三間房和三層樓的所有房屋轉給學院使用,學院的校舍面積達到了2080平方米。1982年6月,在市紡織局和北京市高教局的大力支持下,學院在朝陽門外道家村徵菜地30畝,準備建設新校舍,其中除現有建築外,還有二期工程(圖書館、實驗樓),但因種種因素暫未實施,但將此處作為學院的一個分部暫時啟用了。

1982年12月22日,中共北京市委、市政府發文“京發〔1982〕60號”,同意並轉發了市委大學工作部和市高教局的《關於大學分校調整和建設問題的請示報告》。依據文件精神,北京的大學分校開始調整,工業學院一分院更名為工業學院分院,培養紡織技術人才,辦學規模為800人。1983年5月15日,正式啟用北京工業學院分院印章,並更換校徽及學生證。

1983年,學院先後畢業了兩屆畢業生。當年,招收本科生125人。1984年招收本科生121人、專科生83人。到1983年10月底,教師達到了82人。1983年,還接收了33名農民,轉為工人後主要從事後勤工作。學院於1983年購置瞭解放牌大客車、1984年購置了紅梅牌面包用於接送教師。1984年,在學院分部新校址活動房內建立了200平方米的圖書館。學院的固定資產總額從1978年的5萬元達到1984年的128萬元。

1985年1月11日,北京市人民政府關於成立北京聯合大學的請示獲得教育部批覆,同意組建北京聯合大學。3月6日,學院更名為北京聯合大學紡織工程學院,此處成為北京聯合大學紡織工程學院校址。

資料文獻主要來源:《北京聯合大學志(1978~200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