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兒女》里,賈樟柯的每一筆都靠趙濤凝聚

《江湖兒女》裡,賈樟柯的每一筆都靠趙濤凝聚

在 《江湖兒女》裡,賈樟柯寫時代的起伏,寫城市的鉅變,他的每一筆,都靠趙濤凝聚。趙濤的意義,正在於通過她的表演,減弱賈樟柯作品裡慣常的符號氣質,從而減弱影片的圖解感和遊離感。她是完成 “不可能的任務”的演員,因為有她,賈樟柯電影裡那份過於便捷的 “魔幻現實主義”都看起來不那麼刺目了。2018年9月21日,趙濤主演的賈樟柯作品 《江湖兒女》公映。趙濤,這位四十歲的山西女演員,在從北京舞蹈學院的民族舞專業畢業後的1998年,選擇了回到山西太原。在那裡,她遇到賈樟柯,繼而從《站臺》開始,《任逍遙》《三峽好人》《二十四城記》《山河故人》……一路奔襲。成為“尹瑞娟”“巧巧”“趙小桃”等等之後,在《江湖兒女》這部輾轉 7700公里,同樣是奔襲完成的電影背後,“巧巧”(趙濤)的意義,又是什麼?

《江湖兒女》裡,賈樟柯的每一筆都靠趙濤凝聚

這是個簡單明朗的故事:當年大同的大哥斌斌被其女友巧巧所救,且巧巧為其坐牢五年。但出來後,失去“江湖”的斌斌放棄依舊執著的巧巧,而巧巧在踏上自己的 “江湖”之後,仍然收留了偏癱的斌斌,最後接受他再次離開。用十幾年,寫曾勾留其間的 “江湖”,寫時代的起伏,寫城市的鉅變,寫總想觸碰但卻縮回手的宇宙觀,賈樟柯的每一筆,都靠趙濤凝聚。趙濤的意義,正在於通過她的表演,減弱賈樟柯慣常的符號氣質,從而減弱影片的圖解感和遊離感——但凡賈樟柯電影中成功的演員,起到的一概不是化腐朽為神奇、而是化小聰明為神奇的功能。符號這東西,再隱晦複雜、想象奇觀,也是顯而易見、甚至蒼白笨拙的,不過是概念先行,譬如 《江湖兒女》中依舊難以按捺的UFO和葬禮上的國標舞。而從人物看哲學,才是作者電影的上坡路。好在賈樟柯沒有失去對人和對生活流的興趣;好在有趙濤低頭彎腰,弩勁向前。7700公里奔襲出的,是一張意義之網。

《江湖兒女》裡,賈樟柯的每一筆都靠趙濤凝聚

斌斌以為的江湖,是慾望滿足之後所獲取的個人意義感。他的失落和自以為的悲劇,其實只是庸人的狂妄。而巧巧是日漸把自己看小,她漸漸地不以為失敗是失敗,是因為看到了真正殘酷的東西:自己只不過在永遠無解的傷口上奔襲。人都是懸掛在自己編織出來的意義之網上的生物。從人本底色來看, 《江湖兒女》的中下層 “兒女”之間的矛盾,並非是巧巧和斌哥的情變,而是他們彼此編織出的 “意義”之間的疏離。斌哥在大同的生涯,離開大同的生涯,回到大同的生涯,都在他自我編織出的一張 “江湖”的網上勾連。一言蔽之,斌斌靠當大哥獲得意義感。“江湖”在電影裡是一個必然的利益群體,在文化上被過度解讀。對斌斌來說, “江湖”是他吐出的一條條絲線,經緯編織,上面閃現著他的慾望與滿足之後所能獲取的個人意義感。斌斌相較猴群裡競爭猴王,二者只有長毛和不長毛的區別。全片始終,斌斌以他有限的智慧和勇氣,把自己掛在這張網上,然後隨網沉浮。斌斌的意義感之源從來不是守衛江湖規則,自然也不可能對情義有什麼本質認識,他要的甚至不只是錢,他要自己坐在 “江湖”這張網上發亮,要自己的網中黏附獵物,要在男人們合謀出的權力結構中找到位置。他是庸人集體的一個抽象:沒有更壞,沒有更好,千人一面。而巧巧,自一開始給自己編織的意義之網就是一個 “母親”的圖騰。雖然不是江湖中人,但她有很強的“領地”意識,有反射性的護衛本能。她像照顧兒子一樣地照顧父親,並且積極地和斌斌提出結婚生子。雖然在大哥身邊動盪,但她的築巢本能無處不在:她之所以會救下斌斌以及入獄背鍋,與其說是一種犧牲,不如說是她早已為自己預設好的意義果實。這一意義,她需要,大過於他需要。因為她也有她的意義之網——她的巢穴、她巢穴裡的男人和子嗣。而此後綿延出的7700公里射線,不過是一條從純真的母親,到滄桑母親的心路。趙濤出演的 “巧巧”,與其說是 “有情有義”,不如說是 “失子母親”的執念。她們習慣用保護別人來保護自己,然後難免被生活釜底抽薪,拋回到她自己的生活軌道中去。

《江湖兒女》裡,賈樟柯的每一筆都靠趙濤凝聚

在影片的後半段的特寫鏡頭裡,坐著輪椅的斌斌問及 “你恨不恨我”,當巧巧合著雙眼說出 “無情了,也就不恨了”時,由趙濤抖動的眼瞼切開了一種濃重的孤獨感——斌斌一直把巧巧的感情理解為男女情愛,他本人只是個簡單的負心漢。而對巧巧來說,斌斌的自私和軟弱,卻是對她整張網的搗毀,使她這張網上,沾不到任何一隻帶來意義的飛蛾。斌斌把自己看得很大,然後失落於江湖不再,無人承接,並以此為悲劇,其實只是庸人的狂妄。而巧巧,大概是日漸把自己看小,然後姑且活著。斌斌和巧巧,各自盤踞在自己織造的意義之網上。而天地不仁,每個人,都不過是孤零零的那個蜘蛛。如果時間擁有靈魂、命運擁有靈魂,則也在分秒不息地編織著屬於它們的意義之網。個人的意義,在它們面前只是翻雲覆雨、隨機發生而已。賈樟柯想在作品中表達的小人物之矛盾,如此看來,莫過於個人之網與生活之網、時間之網、命運之網之間不自量力的對話。至於火山灰之意象,不過人人都是灰燼,大部分不自知,而小部分自知罷了。像斌斌這樣從火山灰只聯想到炮灰的,則是更執拗的一種不自知。他自以為的失敗,也只因智識不夠。倘若命運未對他特別表示垂青,他就草率地理解為了對他格外殘酷。而巧巧漸漸地不以為失敗是失敗,大概是她看到了真正殘酷的東西:自己只不過在永遠無解的傷口上奔襲。無人可恨,無從可恨。

《江湖兒女》裡,賈樟柯的每一筆都靠趙濤凝聚

《江湖兒女》是因有了趙濤,才使得這場以女性視角切開的漫遊,既沒有淪為對江湖湮滅的討論,也沒有淪為對女性主義的歌頌。趙濤的表演傳遞出一種導演和演員共同凝練出的悲憫意識,這一悲憫感是越過女性主義範疇的,與人,與文化、甚至與信仰有關。斌斌的意義之網,是創作者在男性敘事視角下搭建的權力結構,他所信奉的成王敗寇,跳不出物質和荷爾蒙的雙重激勵。精神屬性和浪漫主義都是子虛烏有。巧巧代表著很大一部分的 “直女敘事”,她們耽溺於情感結構及自我感動。她們看似挺身而出,但堅持的並非江湖之 “義”,而是內心意義感的外延。本質上,二者殊途同歸,都通向自我編織的意義之網。目前大量的評價都把巧巧理解為賈樟柯對女性的一種讚揚——江湖不再,大哥式微,女性反倒俠肝義膽。照我看,從趙濤的表演以及賈樟柯對趙濤的表演控制來看,不見得。

《江湖兒女》裡,賈樟柯的每一筆都靠趙濤凝聚

趙濤在全片中的表現,應該說是越來越中性、越來越複雜。從告別廠區,和斌哥作伴,到出獄後去奉先問話,再到一路在漂泊中接受人生,最終回到棋牌室,她就是像每一個識穿生活實相,但無可奈何地活下去的小人物一樣,不哭不鬧地活下去。她的意義之網,在被生活一次次搗毀之後,在斷壁殘垣間重新編織。趙濤身上由此而產生層次,傳遞出一種導演和演員共同凝練出的悲憫意識,這一悲憫感是越過女性主義範疇的,是與人,與文化、甚至與信仰有關的——眾生皆苦。斌斌之苦,是想爬高卻跌落,高高低低,總歸是二維移動。巧巧之苦,是不得不看穿,看穿之後但又能如何的虛無之苦。前種苦難受累於 “面子”,卻未必具備尊嚴。後者則是受自我拖累的苦,刀刀磨在心上,和毛姆的 《人性的枷鎖》裡的菲利普同源。趙濤做得很好:當她的人生智慧尚且稀薄的時候,當她被女性本能擺佈著去築巢的時候,她會做出去奉先的小旅館和斌斌對質的事。她必須要經歷想要、要不到、看到、再迷茫的痛苦過程,並且沉住氣地一一體驗並表現出來。她用體驗派演員的天賦替人們揭開:女性的情感需求如果不進化到一個更復雜的狀態,就必然和自己的需求之物 (男人)的需求之間產生矛盾。

《江湖兒女》裡,賈樟柯的每一筆都靠趙濤凝聚

生活從來是兩害相權取其輕。分出哪個傷害略輕,就是所謂的 “成長”。所以當趙濤說著 “無情”的時候,依然是展示傷口的無奈之舉,若能再期進化,也許會哪天從傷口裡開出一朵花。能讓賈樟柯的UFO(過於便捷的“魔幻現實主義”)都不那麼刺目的演員,就是完成 “不可能的任務”的演員。 《江湖兒女》,正是因有了趙濤,才使得這場以女性視角切開的漫遊,既沒有淪為對江湖湮滅的討論,也沒有淪為對女性主義的歌頌,而是生長出一條細長的小路。這條路,有如生命的裂縫,而趙濤,成為與符號無關的一道傷口。7700公里的奔襲,有苦勞,有功勞。最大的功勞,在於演示渺小和傷痕。作者:俞露兒(影視編劇)編輯:許暘責任編輯:李婷*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