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沉睡」的執法數據主動「說話」

( 2018-10-17 ) 稿件來源: 法制日報政府·經濟

讓“沉睡”的執法數據主動“說話”

(資料圖片)□ 本報記者 王斌 張雪泓

蔚藍色的駕駛艙屏幕上,50多個行政執法系統像一顆顆行星在閃爍。隨機點擊一顆,該系統執法人員、行政處罰、行政許可、行政檢查數量及情況均清晰可見。不僅如此,其執法投入、執法密度和強度、履職效率等多維度的動態監測評估指標也可實時查詢。這個功能強大的數據平臺,就是北京市目前正在應用的行政執法信息服務平臺。

《法制日報》記者瞭解到,平臺的建立使得政府多了一條“向內看”的科學途徑,可以通過它對自己的執法部門進行有效監督,為法治政府建設進程的度量提供客觀依據,也為北京市委市政府科學決策、全面檢驗“放管服”改革的成效提供了數字化支撐。

“不能讓數據躺著睡覺”

史凱,北京市政府法制辦公室執法監督處處長。談及北京的這個執法信息服務平臺,史凱先說起了過往。

“平臺建立之前,執法數據大都分散在各個部門自己的系統中,並不能有效歸集和分析利用。讓這麼多有價值的數據‘躺著睡覺’是一種資源浪費。”史凱對記者說,正因如此,北京下決心要建立一個綜合直觀的大數據平臺,通過對各級行政執法部門執法數據統籌歸集,對各級政府部門履職效能監測分析,實現執法數據的有效利用。

在北京市十四屆人大一次會議上,“構建行政執法信息服務平臺,加強和改進行政執法”被寫進了政府工作報告。很快,執法信息服務平臺建設列入北京市政府當年摺子工程,由市法制辦承擔整體的設計和建設任務。截至目前,平臺已完成前兩期的開發建設,實現了全市執法數據的歸集、監測、分析和評價等功能,並建立了一套針對行政執法運行狀態、運行效能的指標評價體系。

在數字不斷跳動的平臺界面上,記者看到,實時採集的數據不斷更新。其中,履職情況分析頁面,全市執法部門的職權總數、履行職權數、履行率、履職均衡度可隨時查詢。

記者隨意點擊了某執法部門,一張大型格狀圖彈出在屏幕上,該部門的執法案件數量、職權履行情況以及執法強度、執法頻度、執法效率等指標瞬間展現在記者面前。當記者繼續點開其中一項處罰職權時,這項職權的名稱、針對的違法行為、履行過的次數等數據信息也隨之顯示出來。

“這些數字不僅讓我們看到了行政執法部門的執法效率和執法重點,還可以和12345市長熱線的舉報數據進行比對。通過這種比對,我們就能大體看出這個部門的執法重心與社會關注點之間的吻合度,分析評估該部門履職是否充分。”史凱介紹說。

執法部門橫向比較向內看

帶著對行政執法信息服務平臺實踐應用情況的探究,記者走進北京市城市管理綜合執法局,該局是最早接入平臺的執法部門之一。對於市城管局法制辦工作人員謝韶偉來說,新平臺帶來的最大變化就在於有了橫向溝通的“橋樑”。

“之前,我們一直有自己的執法系統,辦理的每起案件相關信息都會錄入系統。但我們對其他市級執法部門的執法情況卻並不瞭解,難以橫向比較,取長補短。”謝韶偉說。

記者在城管局的平臺應用界面上看到,平臺設置了執法檢查、行政處罰案件管理、案卷評查、統計分析等應用數據模塊,還會定期通報各單位的執法情況,各項與城管執法相關的執法數據均一目瞭然。“這個執法信息服務平臺就如同城管執法機關工作的儀表盤,使我們從以前閉著眼乾轉變為看著數字管理,既有壓力更有動力。”謝韶偉深有體會地說。

據瞭解,為應用方便,全市每個執法部門都安裝有行政執法信息服務平臺的客戶端,這是一個既可管理又可操作的平臺,執法部門有了新的職權可及時添加,職權的撤銷或者變更也可刪減,系統會全過程留痕。而這些實時更新的“權力清單”為城管工作的開展幫了很大忙。

“有了這個權力清單的歸集,等於徹底把全市執法部門的‘家底’兜了出來,不僅可以理順一批邊界不清、交叉重疊的行政權力,同時也能避免權力行使中多頭領導、上下脫節問題的發生。”謝韶偉說。

記者瞭解到,2017年12月,北京市政府下發《關於進一步相對集中城市管理領域部分行政處罰權的決定》,其中明確將北京市城管委的全部行政處罰權及相應的行政強制權、北京市園林局的部分行政處罰權劃入北京市城管局集中行使,並要求幾個部門的工作交接要在3個月內完成,防止出現執法空檔。

“在以前,這是一項複雜的工作,其中牽涉到行政處罰權劃轉及執法人員、執法裝備交接等工作事項。”謝韶偉告訴記者,得益於執法信息化平臺,權力的劃分十分順暢。只需數據“跑腿”,三個相關單位就實現了權力清單的修改。

權力運行全過程監測

據統計,自2015年上線運行以來,北京市行政執法信息服務平臺已積累了全市三年的行政執法數據。通過數據對比分析,在年度執法考評中運用相關指標進行引導,北京市行政執法的主要指標數據均發生明顯變化。其中,全市的行政處罰案件總量增長150%,執法檢查量增長65%,行政處罰年人均辦案量增長113%,舉報案件立案查處率增長150%,職權履行和法律法規使用的比例也均提高40%以上。

“北京市法治政府建設經歷過漫長的摸索過程。法律用得足不足、執法效能高不高、社會效果好不好以往多是憑經驗和主觀感受進行評價,很難具體量化,也很難用客觀數據去分析。”北京市政府法制辦執法監督處副處長竇輝告訴記者,如今有了這個大數據平臺,就可以看到執法部門使用法律、權力等行政資源運行的實際狀況。各級政府把職能、編制、權力、資金和裝備等基本執法要素投入到某個部門中,後續使用情況如何,執法產品好不好、與社會的執法需求對不對應,通過平臺的數據都能客觀反映出來。

“如果某個部門運轉不良,政府不僅可以及時發現,提出改進意見,也可以通過實施改革調整行政要素的分配,從而讓有限的行政資源發揮更高的效率。”竇輝說。

記者瞭解到,作為全國首個綜合性執法大數據分析展示平臺,北京市行政執法信息服務平臺率先在全國法制系統實現了執法數據的全口徑歸集、權力運行的全過程監測、執法效能的多維度評價和政府改革決策的數字化支撐。這種大數據集成和分析方法在全國法制領域起到了引領和示範作用,平臺建設的相關內容和經驗已開始在相關省市複製、推廣。

“從平臺日常監測的對行政執法20多個指標來看,北京市的行政執法總體發展趨勢向好,‘放管服’改革的效果正逐步顯現。”史凱說,各執法部門履行事中、事後監管職責的主動性、自覺性明顯提高,執法不作為、怠作為的情況明顯減少,同時職權履行覆蓋面和均衡度穩步提高。重點領域執法工作力度逐年加大,在城市治理、疏解非首都功能等相關領域的行政檢查、行政處罰強度逐年加大,對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保障的支撐作用日趨明顯,行政執法隊伍的規範化建設水平及執法能力顯著提高,執法力量的配置日趨合理。

記者手記

依託科技平臺,掌握客觀數據,執法部門的組織體系、權責配置、人員配比等基礎信息變得清晰可量化,北京市打造的行政執法信息服務平臺實現了政府對自己執法部門的有效監督。在採訪過程中,記者一方面感慨於大數據為不斷提升行政執法規範化、推動法治政府建設所發揮的巨大威力和魅力,一方面也暗自為行政執法機關勇於“向內看”、不斷進行自我監督、自我完善所付出的努力叫好。

平臺建立後,北京市的行政執法總體發展趨勢向好,“放管服”改革的效果正逐步顯現:行政執法不作為、怠作為的情況明顯減少了,執法隊伍更規範化了,重點領域的執法工作力度加大了,對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保障的支撐作用更明顯了。而這些利好,無疑將會最大程度惠及百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