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方大家胡希恕講《金匱要略·胸痛》


經方大家胡希恕講《金匱要略·胸痛》


痺就是疼,所以這個胸痺啊,就是胸疼。痺痛嘛,我們關節風寒溼痺,都說的是疼。這個胸疼啊,拿現在的病名,包括很多了,你像這種胸膜炎啊,肋骨神經疼啊都屬於這一類;

有時候心臟疼,古人也分不開,雖然這單獨有個心疼,這指是心臟,但胸痺裡頭也有心臟的關題;另外短氣,就是氣不足以息。

那麼這一章主要研究三種證,一個胸痺、一個心痛、一個短氣,可這三種病常常是糾纏到一起的。底下就是書上的一個論說了,我們看一看。

夫脈當取太過不及,陽微陰弦,即胸痺而痛,所以然者,責其極虛也。今陽虛知在上焦,所以胸痺、心痛者,以其陰弦故也。

太過和不及,兩種脈全是病脈,人有病了,這個脈就不平了。不平就要有一種形像,這種形像不是較正常為太過,就是較正常為不及,這個脈啊就這麼兩大類。

你看平時說這個大脈就是太過,小就是細啊,就是不及,全是對待的。有虛,就有實,這是也對待的,緊與緩,弦與弱,全是一個太過,一個不及;也不太過、也不不及就謂之平脈,就是正常人的這種脈脈。

這個太過啊,說的就是比平常人的脈為太過;不及呢,就是比較常人的脈為不及。所以說太過和不及都是病脈,那麼我們診察病就在太過與不及上而來下手的,來體會的。

陽微陰弦,這個陰陽啊指的是寸尺說的。那麼陰陽在張仲景論脈啊有兩種的說法,一個說的是部位,就是寸關尺,上邊為陽,下邊為陰。

有的時候說脈的是內外,外為陽,內為陰。你看我們說這個太陽中風,說脈浮於外,但是按著弱,所以陽浮而陰弱,這個脈呢浮於外,但是弱於內,它這個是指浮沉說的。

那麼這一段脈的陰陽呢,它指的部位說的。陽微者寸微,陰弦者尺弦,就是關以下弦。微是不及的脈,弦是太過。這個微,不及,常主的是陽虛。

咱們在《傷寒論》中也說過很多嘍,脈微者,無陽也,亡陽的脈,脈也微,那就是虛。什麼虛呢,就是指的津液虛,這個陽指的是津液,不是指陽熱裡那個陽說的。

陰弦,這個弦是個太過的脈,這個太過常常指的是寒邪,下寒。

那根據這個脈法上看,即胸痺而痛,怎麼講呢。病脈陽微,寸候的是胸嘛,所以我們知上焦陽虛。陰弦,就是關以下脈弦,知下面的寒盛。

這個寒因為上虛,所以往上攻,造成胸痛,我們說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嘛。那麼如果沒有寒邪在底下,雖然上面虛,也搞不出這胸痺。它是由於上面虛,下面又寒實,它乘著虛,寒就往上跑,所以就造成胸痺而痛。

所以然者,責其極虛也。

這裡道理呢也解釋了,主要的原因由於寸脈太虛,邪就乘虛而逆迫於胸,所以胸痺而痛。今陽虛知在上焦啊,所以胸痺、心痛者,以其陰弦故也。這就是我剛才講的這個。

那麼現在呢根據這個脈,陽微陰弦,我們知道這個陽虛啊是在上焦,陽它是指部位,上以候上,下以候下,所以寸脈候胸至頭這部分的病;

那寸以下,屬於關上到關下,就是心下到少腹;關以下到尺這個部位,就是下焦,就是由少腹到腿。那現在就脈像看啊,我們可以知道,陽虛在上焦,那所以胸痺、心痛,那這也就由於陰弦的緣故。

因為陰寒在下,陽虛在上,所以這陰寒乘著陽虛往上攻,而造成胸痺心痛的。

這是頭一節。那對於胸痛的這種病啊,古人有這麼一種看法,總是陽氣上虛,陰寒下盛,寒乘虛往上攻,所以胸痺而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