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德州市發改委主任邵清澤:深化改革 激活發展新動能

□本報記者 張志寧 本報通訊員 張國勇

“今年前8個月,市發改委共爭取各類項目103個,落實中央、省預算內投資13.41億元,與去年全年相比增長23%。確定實施的121個市級重點建設項目開工107個,完成投資344億元。另外,組織相關部門研究制定加快新能源汽車及零部件、生物技術、醫養健康、現代高效農業產業集群發展的實施方案,全力推進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 ”談及我市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市發改委主任邵清澤如是說。關於今後工作,邵清澤表示,將以更高站位研究謀劃發展改革工作,深入研判經濟運行中的新情況新問題,科學制定發展思路、產業政策和推進舉措,增強工作的系統性、前瞻性、科學性,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展現新氣象新作為。

新動能激發新活力,綜合實力取得新突破

上半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684.4億元,同比增長7%,增速高於全省0.4個百分點,居全省第7位,同比提高4個位次。這一成績的取得,邵清澤歸功於全市協同發展示範區建設及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等重大工作的實施。

新舊動能實現新轉變:堅定不移淘汰和化解落後產能,“地條鋼”全面取締,整治“散亂汙”企業7953家,六大高耗能行業增速全線回落,產業結構持續優化;實施傳統產業提升計劃,舊動能加速升級。前8個月,全市150個工業重點技改項目完成投資145.06億元,開工率達到94%;實施新興產業倍增計劃,上半年,全市完成高新技術產業總產值1709.86億元,高新技術產業產值佔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38.71%,居全省第7位。

動能引擎增添新力量:創新動力明顯,德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德州創新谷”、德州高新區(禹城)中央創新區、齊河中關村海淀園三大創新集群加快建設。新增各類技能人才1.2萬人,科技創新平臺達到1020家,科技企業孵化器和眾創空間達到75家。改革活力持續迸發,投融資體制改革不斷深化,今年前8個月,全市實現直接融資219.22億元,新增新三板掛牌企業2家、總數達到24家;共為“三航”企業提供各類金融服務162筆、金額41.38億元;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機制化開展“百企下南洋”活動,對接東盟取得豐碩成果,前8個月全市貨物貿易進出口總額179.3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1.2%,增幅列全省第三位。

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成效顯著,“德州經驗”全國推開

“自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批覆以來,全市常住人口和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分別達到55.57%、42%,較試點批覆之初分別提高了6.04和8.68個百分點,均達到近年來最高水平。 ”邵清澤說,今年4月底,國家發改委推廣第一批國家綜合試點經驗,我市探索形成的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健全城鎮化投融資機制等3方面經驗在全國範圍推開。

注重加強制度建設,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機制不斷健全。市政府出臺《關於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意見》,具備落戶條件的外來人員“落戶無門檻,遷入無障礙”。

注重金融與經濟聯動,可持續投融資機制基本形成。創新實施中小企業“無還本續貸”。2017年,累計為2520家中小微企業辦理續貸業務157億元,為企業降低成本近2億元。積極開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融資服務,武城縣投放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15.19億元,貸款額度居全省首位。

注重保障農民權益,農村產權制度改革不斷深入。武城縣在全國率先實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轉移備案制度,為進城落戶農民辦理《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備案證書》3000多戶。 2017年農村黨支部領辦創辦土地股份合作社48家,自願退出宅基地的農戶可獲得“房票”及宅基地評估補償、購房補貼。

注重集約高效利用土地,農村土地改革成效顯著。截至目前,全市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面積達347.67萬畝,佔家庭承包經營土地面積的41.59%。激活宅基地沉睡資產,武城縣24個村盤活農村宅基地閒置土地資源1500多畝,成為全省激活農村沉睡土地資源的亮點。積極推進集體建設用地改革,全省第一本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不動產權證在禹城頒出。

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紅利惠及群眾生活

“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是創新社會治理和構建新型市場監管體制的重大變革。”邵清澤介紹,近年來,通過建設統一信用信息共享交換系統,整合各領域信用信息,以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和身份證為主線,為法人、自然人和非法人組織建立信用檔案,對守信者進行聯合激勵,對失信者進行聯合懲戒,培育信用服務市場,推廣信用惠民應用,為經濟發展提供良好的市場環境,為社會治理提供新型監管手段。我市於2016年4月,獲批成為國家第二批社會信用體系示範城市創建單位之一。

抓平臺建設。搭建完成全市公共信用信息平臺,為政府機關和百姓提供信息共享、信息查詢、應用定製、實施信用監管、開展聯合懲戒、出具信用報告等服務。

抓信息歸集。已共享信用數據5000餘萬條,為全市620萬餘自然人、62萬法人(包含個體工商戶)、1000多名非企業法人以及教師、醫生、護士、運輸從業人員等重點人群建立信用檔案。

抓制度建設。制定信用建設規劃、信用聯合獎懲實施方案等30餘個,為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提供了制度保障。

抓聯合獎懲。提供政務服務中心窗口嵌入、公共信用信息平臺、聯合獎懲客戶端3種獎懲查詢實施方式,將387441例失信被執行人、1354例嚴重違法失信企業、7118家重大稅收違法企業、16家出入境檢驗檢疫失信主體、274家安全生產失信主體、5496家海關嚴重失信主體等嵌入系統,在我市範圍內累計限制高消費11763人次,限制出境65人次,限制擔任企業董監高3534人次,限制爭取國家資金23人次,限制參與公共資源交易和執業63人次,拒絕發放貸款263筆。

抓信用監管。改變了傳統的市場監管方式,逐步構建以事前信用核查、事中監管、事後聯合獎懲、信用檔案跟隨終生的新型市場監管體系,充分整合各方資源提高監管效率。“下一步,我們將逐步開發‘信易+’便民服務,試點開展公交、醫院、停車場、高速等領域信用先享服務,在景區、圖書館、博物館等領域實施信用借還服務。將信用建設紅利直接惠及百姓生活,切實增強信用建設的獲得感。”邵清澤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