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後蘇聯是如何對待被釋放的本國戰俘的?

老樹A


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由於德國戰爭機器那強大的威力,蘇聯軍隊損失慘重!

當戰爭進行到數月之後,蘇聯就損失部隊三百多萬人,僅僅是烏克蘭基輔一戰蘇軍就損失人員66萬。


鑑於事態的嚴重,蘇聯發佈了全國戰爭總動員令:凡在18之40歲的蘇聯男性公民除去在擔任重要工作崗位上的之外,一律應徵參軍。

這是一道非常嚴厲的戰時總動員令,連斯大林的兩個兒子雅科夫·朱加什維裡和瓦西里·斯大林以及赫魯曉夫的兒子也概莫能免,一律應徵上了前線。

戰爭越往後打傷亡也越來越嚴重,最後又把徵兵年齡擴展到了18之45歲。


蘇德戰爭是二次大戰最大的戰場、也是兵員傷亡最大的戰場,亦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戰場!

蘇聯在整個的蘇德戰爭中損失人口數量在2200千萬以上,其中軍人的損失佔一半以上還要多。

對於蘇軍的損失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版本,不同的版本也有不同的傷亡統計數字,我在此採用了其中一種比較可靠和客觀的數字統計:在整個的蘇德戰爭中蘇軍的傷亡情況是陣亡950萬,被俘560萬。


其中最大的傷亡時期是發生在在1941年12月莫斯科保衛戰之前,用後來葉利欽的話說,當時幾乎是重新建立了部隊!

那麼這被俘虜的560萬蘇軍的命運是怎樣的呢?

根據《縱橫碑闔斯大林》、《軍事史林》、《世界軍事》中所說的、以及其他有關蘇德戰爭的描述是這樣的:他們被關在露天裡、沒有食物、沒有冬衣,在秋冬的嚴寒之中很快死去!

造成蘇軍戰俘大量死亡的還有另外一種原因,那就是希特勒對西線的英美戰俘的態度不同於對待東線蘇軍戰俘的態度,這也是造成蘇軍戰俘大量死亡的原因。

此外,同為蘇軍戰俘,德軍在對待烏克蘭籍戰俘和俄羅斯籍戰俘上態度也不盡相同。

蘇德戰爭蘇軍共有560萬名被俘,由於被殘酷的虐待導致蘇軍戰俘大量死亡,連斯大林的兒子雅科夫也慘死於德軍集中營。

在被俘的560萬人中,除去死亡和一部分背叛祖國的叛徒之外,最後活著被解放的只有約一百五十萬人左右。

那麼這些被解放回國的蘇軍戰俘的命運又是怎樣的呢?

這些為祖國作出了巨大犧牲的士兵,在歷盡就死一生的磨難回國之後,迎接他們的不是鮮花和掌聲,也不是榮譽和肯定,祖國沒有對他們噓寒問暖,沒有安撫他們那顆受傷的心靈,而是嚴格的審查。

審查的理由非常簡單:為什麼別人死了,你卻還活著?

他們沒能回到自己那已經殘破的家園,而是被投入到了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亞集中營。

嚴格意義上來講,他們與那些在戰爭中被俘的德軍和日軍戰俘沒有什麼大的不同,同樣也是吃不飽穿不暖,同樣要幹苦力。

這一百五十多萬被關押審查的蘇軍戰俘,到最後能夠活著走出集中營的大概只有幾十萬人!

蘇德戰爭對於整個的蘇聯男性青年公民來說是一場劫難,幾乎沒有哪一個人能夠擺脫被應徵入伍和走上前線的命運,在戰爭中除了被俘的不幸命運之外,又能有幾人從戰爭開始的那天起活到最後?


那些被俘的蘇軍士兵又有多少堅持到戰爭結束?戰爭結束以後還是沒能擺脫被關押的命運,最後活著走出自己人集中營的又有幾人?

現在經常有人說斯大林是一個惡魔、是一個暴君、十足的虐待狂。

在此我並不想否認這種說法,需要說明的是,戰爭一開始他的兩個兒子也上了前線,並且還是在最危險的戰鬥崗位。

一個是火箭炮兵連長,一個是空軍殲擊機飛行員,一個在戰鬥中被俘慘死於集中營,一個擊落敵機榮獲獎章。

他們就憑著是最高統帥的兒子,免於應徵入伍對他們來說也並非難事,即便是應徵入伍被安排在一個安全的工作崗位也並非難事,但是斯大林並沒有過問這些事,他們也像許多普通的蘇聯青年男性一樣,沒有受到格外的照顧。

這也許是斯大林偉大的一面!

本文完全是建立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一些來自不同書籍的內容融合,完全是憑記憶編寫而成,沒有任何的百度,如果有遺漏和錯誤之處歡迎各位網友的指教,如有侮辱謾罵者概不接受!


東方中華不敗


戰時就不說了,戰後得有個例子你大概就能明白蘇聯的體質對這類問題的態度了。蘇聯在衛國戰爭初期有個將軍很有名叫盧金,他頗具戰略眼光莫斯科保衛戰之前蘇軍戰線潰敗此時盧金從後方率領一個集團軍恰好到了一個位置關鍵的地域,正是他及時洞察戰局關鍵又很有辦法的收攏集結了附近地域的一些部隊組建了令世界矚目的“盧金集群”力纜狂瀾般的堵住了蘇軍這個方向的缺口。。。可以說一戰成名!沒有後面的命運的話官拜蘇聯元帥不在話下。盧金集群人數最多時近二十萬人達到了一個方面軍的級別,此時盧金的軍銜才是箇中將。但是盧金集群在第二次組建後運氣沒那麼好因傷被俘,一直到戰後才被解救。回到蘇聯後盧金的命運不太好先是在中將軍銜上強制退役,50年代因病去世。這麼大篇幅說盧金基本就提現了蘇聯體制對待被俘人員的政策了,有大功的將軍如此何況小兵?戰時的話統統交到內務委員會甄別。


不猜不知道的爸


整個二戰期間,蘇軍有數百萬官兵被俘,對於戰爭期間傷亡慘重,人力資源極度匱乏的蘇聯來說,被解救戰俘是一個重要的人力資源來源,所以在戰俘問題上,也不可能像有些人想象的那樣做的過於嚴苛。

二戰中蘇聯戰俘數量巨大

首先不論是被解救還是自行逃出戰俘營的戰俘,蘇軍都要經過審查甄別,考慮到戰爭期間有數十萬戰俘投敵(包括德軍輔助人員即希維人,東方營和東方軍團,以及集中營看守等,蘇聯戰俘投敵數量相當驚人),這種甄別可以說是非常必要的,不過,由於蘇聯戰俘數量極大,這種甄別不可能太過細緻,一方面在戰爭期間由於部隊缺編嚴重,很多戰俘僅僅經過簡單訊問就直接補入部隊,而戰爭結束前到戰後的審查又偏嚴苛,不可避免的造成了相當數量的漏網和冤案。當然還有一種情況,就是逃脫的戰俘加入了敵後游擊隊,這種情況下逃脫戰俘會作為游擊隊員直接補入部隊,這種情況一般是作為游擊隊員處理,任職也更多參考在游擊隊的職務,一個比較有意思的例子是佈列斯特要塞團政委福明的助手副政治指導員馬捷沃相(副政治指導員相當於准尉或大士)被俘後設法脫逃並加入了游擊隊,負責游擊隊的地下工作,戰爭後期隨游擊隊重新加入蘇軍後並不是作為準尉繼續服役,而是作為游擊隊領導幹部被選送軍官培訓班,畢業後晉升中尉連長,戰後退役回鄉做了地質勘探隊長(入伍前是礦業工程師)。當然,這些參加游擊隊的戰俘在40年代末50年代初的清洗中也有被重新判決有投敵行為的,比如有一位軍醫在被俘後假意與德軍合作,乘德軍放鬆警惕時投奔游擊隊,最後隨游擊隊迴歸蘇軍,一直做到野戰醫院院長,但是1948年因病退役後不久又被以投敵行為逮捕病死於獄中。

戰爭期間蘇聯戰俘投敵總數達數十萬人,

對於被解救的戰俘來說,如果能夠通過審查,那麼一般都是先按照被俘時的軍銜職務恢復軍籍,然後再根據具體情況退役回地方工作或留在軍隊繼續服役,還是拿佈列斯特要塞的戰俘為例,馬赫納奇中尉腿部負傷,在戰俘營留下了殘疾,被解救後即退役回鄉做了圖書館管理員。步兵四十四團團長加夫裡洛夫少校被解救後,仍以少校軍銜任用,被派往西伯利亞擔任一個關押日本戰俘的戰俘營長官,在戰俘營解散之後仍以少校軍銜退休。

加夫裡洛夫少校的經歷是蘇軍被俘中下級軍官的典型例子

如果排除掉審查甄別中的冤案的話,蘇聯對前戰俘不公平待遇主要有幾個方面,一個是黨籍問題,由於絕大多數戰俘黨員丟失或銷燬了黨證,所以凡是不能拿出黨證的戰俘黨員幾乎全部被當做脫黨處理,要求重新履行入黨申請手續,過去的黨齡也一概作廢,只有少數幸運兒能夠得到恢復黨籍的待遇,另外一個是被俘期間不被計入服役年限,這導致前戰俘在退役金和退休金計算方面非常吃虧,而留在軍隊服役的前戰俘軍官也幾乎不可能得到晉升,通常都是以原軍銜退役退休,這使得他們在生活上比較拮据,收入往往不如那些早早退役轉到地方工作的難友,還是以加夫裡洛夫少校為例,在佈列斯特要塞的英雄事蹟被髮掘並廣泛宣傳之前,他和其他戰俘一樣被判定脫黨,並且退休後退休金年限並未計入被俘時間,生活非常拮据,只是當佈列斯特要塞被廣泛宣傳,加上作家斯米爾諾夫的奔走,加夫裡洛夫才得到了恢復黨籍和重新計算退休金的待遇,生活條件才得以改善(當然這和加夫裡洛夫為人正直可能也有關係,否則戰後管了幾年的日本戰俘,上下其手的機會恐怕不少)。


DDG的老船塢


如果要有什麼不知道的,你們去查一查蔣慶泉的經歷。什麼都知道了,別在那裝不明白了。


阿毛143459094


這要去俄羅斯國家檔案館查一下資料才能回答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