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典故:「羊裘」「蓑衣」是何意?

歷史典故:“羊裘”“蓑衣”是何意?

秦皇求仙入海處園景

歷史典故:“羊裘”“蓑衣”是何意?

安徽桐城:六尺巷

東漢初年大名士嚴光,字子陵,年輕時曾經與劉秀同遊學。當劉秀即位稱光武帝后,據范曄《後漢書》記載,嚴子陵“乃變名姓,隱身不見。帝思其賢,乃令以物色訪之。後齊國上言:‘有一男子,披羊裘釣澤中。’帝疑其光,乃備安車玄纁,遣使聘之。三反而後至。”因嚴子陵這身裝束,“羊裘垂釣”就成為隱居的代稱。

出乎意料的是,嚴子陵披著羊裘垂釣,卻遭到了不少人的質疑。袁枚在《隨園詩話》中說:“嚴子陵釣臺或題雲:‘一著羊裘便有心,虛名傳誦到如今。當時若著蓑衣去,煙水茫茫何處尋?’”袁枚肯定這首詩“題古蹟能翻陳出新”。這首詩到底“新”在哪裡呢?推究起來,不過是抓住羊裘垂釣的細節,為嚴子陵作了精神症候分析,指斥他身在江湖心存魏闕而已。

其實這首詩的立意淵源有自。北宋文人徐俯說:“羊裘何似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南宋文人劉克莊說:“蓑衣亦堪釣,何必被羊裘。”明代文人陳霆也說:“蓑衣任君高掛,安用搭羊裘。”清代康熙年間的文人翁照也曾說:“戴笠偏相稱,垂竿亦自幽。嚴陵如愛此,應不著羊裘。”與袁枚差不多同時的文人吳壽昌也支持這種說法:“嚴灘片石舊漁磯,隱士曾經入帝畿。應悔羊裘招物色,釣師祇合著蓑衣。”在這些文人看來,蓑衣似乎就是隱士垂釣的標配,嚴子陵身著羊裘則顯得標新立異,甚至有點別有用心,所以並不能算是真正的隱士。

垂釣是隱士生活時常涉及的內容,中國文學史自《莊子》和《楚辭》就出現了隱士型的漁父形象。不過他們並沒有身披蓑衣,這也可以看出蓑衣和隱士垂釣從一開始並沒有聯繫。儘管《詩經·無羊》中有“爾牧來思,何蓑何笠”的句子,足證蓑衣的歷史很悠久,但是蓑衣作為隱士垂釣的裝束,只是在隋代以後的詩歌中才多有體現。如中唐文人張志和的《漁歌子》道:“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柳宗元《江雪》一詩道:“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北宋詞人王仲甫也在《驀山溪·掛冠神武》一詞中說:“蓑衣箬笠,更著些兒雨。橫笛兩三聲,晚雲中、驚鷗來去。欲煩妙手,寫入散人圖,蝸角名,蠅頭利,著甚來由顧。”這些披蓑的漁父,無一例外都高蹈出塵,在處即家,隨遇而安,遠離了現實紛爭。東漢初年的嚴子陵,羊裘垂釣,在後人看來竟然有“招物色”的嫌疑。以致清代陶元藻不無尖刻地譏諷道:“先生原不垂綸隱,休把羊裘論是非。”似乎嚴子陵是個徹頭徹尾的假隱士,他穿著羊裘不值得人們說三道四。

歷史典故:“羊裘”“蓑衣”是何意?

歷史典故:“羊裘”“蓑衣”是何意?

Fishing rod

其實,是不是真隱士,不可以行跡論。“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陶淵明結廬人境,無害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嚴子陵身披羊裘,也絲毫不影響其作為隱士的高風亮節。范曄在《後漢書》中說,光武帝劉秀在邀請嚴子陵出山輔佐受挫後猶不死心,“復引光入,論道舊故,相對累日。帝從容問光曰:‘朕何如昔時?’對曰:‘陛下差增於往。’因共偃臥,光以足加帝腹上。明日,太史奏客星犯御坐甚急。帝笑曰:‘朕故人嚴子陵共臥耳。’除為諫議大夫,不屈,乃耕於富春山,後人名其釣處為嚴陵瀨焉。建武十七年,復特徵,不至”。面對至尊的皇權,嚴子陵不可以強仕,自放于山水之間;沒有絲毫卑躬屈膝的攀附,倒是有一種隱約的倨傲。嚴子陵這一作派,其中有股平起平坐、分庭抗禮、嘯傲草澤的意味揮之不去。自古以來就有挖空心思走終南捷徑的“隨駕隱士”,但是嚴子陵作為光武帝的故舊,屢次徵召皆不就,不正凸顯了他具有獨立精神和獨立人格嗎?不正說明了他是真正的隱士嗎?

面對不斷的質疑,北宋梅堯臣打圓場說:“冬披破羊裘,夏披破草蓑。”似乎嚴子陵被人發現的時間是冬天,所以他身上穿的是羊裘;假如是夏天的話,則很可能披的是蓑衣了。梅堯臣善意可嘉,但是這種打圓場沒有必要。孔子早就說過:“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人焉叟哉?”一個人有沒有獨立的精神人格,是不是真正的隱士,關鍵要看他的價值選擇,而不是穿什麼衣服。穿羊裘,無害為真正的隱士;穿蓑衣,也不妨走終南捷徑。

其實,隱士穿什麼衣服,並沒有明確規定,完全可以一任自己的喜好。嚴子陵與光武帝劉秀有特殊的關係,又因為穿了一件羊裘而被發現,所以一直被喋喋不休地議論,假如不是挑剔和詆譭,那便是流於皮相之談了。

歷史典故:“羊裘”“蓑衣”是何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