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生的心與佛陀法身的關係(以後別說衆生是佛了)

众生的心与佛陀法身的关系(以后别说众生是佛了)

众生的心与佛陀法身的关系(以后别说众生是佛了)

心的定義是明而了別,這兩個連在一起比較完整,若只有了別,就不那麼完整。

「知覺的性相:明而了別」,就是認知的性相。無論是認知的性相、識的性相或知覺的性相,知覺和認知完全一樣,只是用詞不同而已,其定義都是明而了別。

什麼是明而了別?之前提到,心的表相是世俗諦,心的實相是勝義諦。現在談論它的性相,屬於表相、世俗諦的部分。所以,認知或是心法,它的表相 — 世俗諦 — 具有什麼特色呢?它是明而了別。

明而了別是什麼意思?比如,鏡子,當它朝向黑暗處,它會顯現出黑黑暗暗的。當它朝向髒的地方,就會顯現出髒的東西。鏡子髒掉了嗎?鏡子本身有黑暗嗎?不是!實際上,它本身是 「明」。

「明」的意思,即非常清淨的意思。我不太清楚,中文用 「明」這個詞,是不是對的?這有一點被動的意思,有如鏡子裡面的顯現。「了」是主動的動詞。

比如鏡子本身,它不是髒掉、不是黑暗,它本身是明、非常清淨的意思。當心生起煩惱時,就非常不舒服。它不是心的本性,只是暫時出現這情況而已,心的本性就是明。

比如,當我們因無明而產生執著,黑暗暫時顯現於心,心的本性並非就是黑暗或就是無明。這就是明的意思,心的本性是明;它不是無明,它是非常清淨的。

「了別」不只乾淨而已,它是從這裡可以區別、瞭解對境到底是什麼,它有這個能力。所有的心法都有這兩個作用 — 明而了別,這兩個的意思要先理解。

宗大師的兩位主要的弟子,在宗大師圓寂之後,先由賈曹傑大師擔起宗大師的事業,當賈曹傑大師圓寂了,就由克主傑大師來擔任。克主傑大師圓寂之後,第四位或第三位傳承祖師,就是多滇謙貝蔣悲嘉措,針對如何修毗婆舍那,他的解釋非常明確。

他是這麼解釋的:很多人在修空性時,特別是修心上面的空性,經常是不清不楚的。對於心的究竟實相,和心的世俗諦的表相,或是世俗諦的體性,二者分不清楚,而自認為已經修到心的究竟實相的勝義諦。

實際上,他只修心的世俗諦。對於這兩者我們經常沒有能力區分,以為自己已修到空性,然而,空性其實是更究竟、更深奧。所以,在修觀前,必須要先認識自己的心,要了解屬於世俗諦心的體性。

心的性相是 「明而了別」。要確實地瞭解,明的體性是什麼樣?了別的體性是什麼樣?理解後,往後對宗喀巴大師論著,在義理的解釋上會很有幫助。例如,怎麼觀修心的體性?以一般常提到的四念處為例: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如何觀心無常?思惟心的本性是無常的,在此階段還是屬於世俗諦的次第,不是勝義諦喔!還未達到心的本性空性的階段。心的體性在世俗諦很多不同層次。

首先,它是明而了別的體性、它是無常的體性,然後如唯識宗的主張:心是唯識等。這些心裡面、心上面有它的很多特色,應該深入、正確地理解。對於心的種種體性若沒有清楚的理解,當在修世俗諦的階段,自以為已經修到勝義諦、修到空性,因而產生誤解。好好理解心的體性,往後在進行觀修時會有幫助。

心的勝義諦的體性,即自性性佛性,將來會變成自性法身;心法世俗諦的本性是明而了別,是增長性佛性,是將來智能法身的因。「大家都有佛性,所有的眾生都能成佛」這種說法,我們可以以心的體性是明而了別來做解釋。

一般稱的 「佛性」或 「如來藏」有兩種,應該用什麼詞呢?空如來藏和不空如來藏,是嗎?我中文不好沒辦法說出二者的名相,這裡用的名相是自性性佛性和增長性佛性,這種稱呼是你們常常用的。在唯識的論典中,特別是《寶性論》及 《經莊嚴論》,其內容就是用自性性佛性和增長性佛性。

什麼是「真正的佛」?是佛的色身還是法身呢?是法身!若真正的佛是指佛的色身,它是無法那麼固定的,因為佛必須要配合眾生的根器而示現不同的色身,所以真正的佛是法身為主。

佛的法身又分自性法身和智慧法身兩個,所以真正的佛就是這兩個體性其中一個,也可以說這兩個體性是一起的、一起存在的。法身為何分為兩個?這是因為世尊成佛前的續,也就是在因的階段分為兩個的緣故。

心的世俗諦的體性,是明而了別,這個是增長性佛性,是將來智能法身的因。心的勝義諦的體性,是心上面的空性,這個將來會轉變成自性法身。所以,佛的兩個法身是依據心的世俗諦的體性與勝義諦的體性而有。現在多瞭解心的世俗諦的體性——明而了別,對於什麼是增長性佛性會有幫助。

剛才講到,證得佛的果位主要是法身,而法身可分智慧法身和自性法身,法身如此分的原因,是因為現在我們心中存在著這兩個的前續。若我們心中不存在這兩個的前續,那我們怎麼能成佛呢?所以,所有的眾生都有這兩個的前續,這兩個的前續是什麼?智慧法身的前續是什麼?自性法身的前續又是什麼?這兩個的續就是平常講的如來藏。

這兩個的續要能認出來,這兩個的續認出來就是如來藏。若這兩個的續沒有認出來,對於什麼是如來藏好像模模糊糊的,不知道到底是什麼東西?我們如何認識它呢?在 《寶性論》、《經莊嚴論》、《瑜伽師地論》、《菩薩地》等論典裡都有提到如來藏。

所謂的佛性或如來藏可分為自性性佛性和增長性佛性,為什麼分為這兩個?原因是我們將來要證得的佛的果位,主要是法身,而法身分為智慧法身和自性法身。這個續所有的眾生心中都有,增長性佛性是什麼呢?或自性性佛性是什麼呢?不是這個身體,是哪裡呢?是我們的心。怎麼認出來呢?心的世俗諦的體性是明而了別;心的勝義諦體性是心上面的空性。要從這裡分別認出來增長性佛性和自性性佛性。

心上面的空性,為什麼稱自性性佛性呢?它的體性沒有造作者,沒有開始,是本來就有的,所以稱為自性性,這就是自性性佛性。當我們成佛時,這個也存在!在成佛時則稱它自性法身。

相同的,現在每個眾生的心,具有明而了別的體性,這體性稱為增長性佛性。為什麼稱它為增長性佛性?因為它是明而了別的,所以它的智能會一直增長,無限地增長,增長到佛的一切遍智,也就是智慧法身。

心的世俗諦的體性是明而了別,亦是佛性,此佛性該如何認出、培養?心跟著量識走,就會一直增長,會越來越接近智能法身類學所學習的是 「明而了別」,這部分是心的世俗諦的體性,也是眾生所具有的佛性,這個佛性怎麼樣認出、培養?行者要儘量跟著量識走,不要跟著非量識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