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特殊時期應採取特殊舉措「救市」

10月18日,A股兩市跳空低開,滬指失守2500點關口,最低觸及2485.62點,投資者的信心遭受了極大的考驗。在此特殊時期,有必要採取一些特殊的舉措來“救市”。

股市持續下跌,不僅對刺激消費、拉動經濟增長形成負面影響,還有可能影響到金融秩序、經濟秩序。綜合多方情況來看,當前A股市場極有可能成為誘發金融風險、經濟危機的可能性因素,任其下跌的後果難以預料。有關部門有意提振市場信心,有關舉措也可能在制定之中。根據歷史經驗來看,面對當前特殊時期的特殊A股,有必要針對其存在的深層次問題,採取特殊辦法對症施治。

首先,可宣佈暫停IPO發行及IPO發審。此舉措或引發次新股投機炒作,為此應加強對新股投機操縱的嚴厲打擊。此前機構遊資對新股高舉高打、連拉漲停操縱手法,使得投資者對新股高看一眼。不過,新股隱含極大的投機價值,不狠狠懲治其中的操縱行為,單憑加快IPO節奏,很難遏制新股爆炒痼疾。推而廣之,還應嚴厲打擊市場中存在的連拉漲停板等操縱行為。

其次,不再徵收股票紅利稅。目前A股對股息紅利稅根據持股時間長短採取差異化徵收政策,但是從理論上分析,上市公司的現金分紅來源於公司的稅後利潤,也就是繳納了所得稅之後的利潤。個人投資者在收到分紅後還需繳納個人所得稅,造成重複徵稅。在特殊的時期可以規定,不管持股時間長短,一律不再徵收股息紅利稅。

其三,建立上市公司強制分紅制度。按照主板、中小板、創業板不同板塊的特點,要求上市公司每年將不低於40%、30%、20%的淨利潤用於分紅。

其四,嚴格上市公司再融資制度。新經濟、新模式等企業,前期發展確實需要投資者“供養”,其最終目的是為了將來能夠獲得更大投資回報。然而,一些上市公司卻被養出了慣性和惰性,整天琢磨怎麼再融資圈錢鋪攤子,很少琢磨怎麼為股民賺錢。因此可規定,只有歷史上分紅厚報投資者的上市公司才有資格再融資。

其五,嚴格控制上市公司併購重組。此前,不少上市公司併購重組目的不純,或是追隨市場熱點搞併購、誘發市場題材概念炒作,或是意在將平庸資產塞進上市公司、享受股市溢價。併購交易對手承諾3至5年業績並有補償條款,即便併購對價按15倍市盈率來算,上市公司在補償期內也只能收回併購成本的一小部分。併購的一大副作用就是可能形成鉅額商譽,未來標的資產業績顯露原形,商譽減值就可能影響上市公司經營利潤,成為一大包袱。為此,可實行上市公司併購重組資格制度,只有績優以及治理水平高的上市公司才有權進行併購重組。

其六,提升退市制度威懾力、約束力。目前A股年退市率為千分之幾,這一比例相對較低,很多經營停滯、或陷入窘境的上市公司退不下來。退市制度執行難,不僅導致優勝劣汰機制缺失等問題,更讓投資者和市場不堪重負。在A股當前的特殊時期,有必要降低退市門檻,同時徹底廢棄重新上市制度(創業板並無此制度)。

其七,推動上市公司提升治理水平。一些上市公司董監高誠實勤勉義務履行不到位,獨立董事不獨、缺乏應有的制約作用,大股東、實控人與上市公司不獨立,由此引發一些上市公司實控人佔用上市公司資金,或員工拿上市公司錢、替實控人老闆幹活。要解決這些問題,可規定上市公司董監高三分之二以上應獨立於大股東,或者儘快探索實行投票表決權限制制度、中小股東單獨表決機制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