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祕:少年李白爲啥砸了「政府機關」的鐵飯碗?

才卓萬世,名震八極。狂驚四海,氣凌九重。縱觀歷史,無人能像李白那樣狂吸古今鐵粉,顛倒億萬眾生。以至於一想到詩歌就自然想到璀璨盛唐,想到那個狂放不羈、斗酒百篇的浪漫詩仙。

天賦異稟的李白,十五歲時為文即有所成,並自覺詩賦已勝過古人。與此同時,任俠的種子也在心中綻放出道義之花,加之習得家傳劍法,已經是當地有名的才子俠客了。他經常去見義勇為,扶危濟困,一時間名噪四鄉。當時與他結交的不僅有許多志趣相投的同齡人,還有一些昌明(即“昌隆”,避唐玄宗名諱而改)縣頗有名望的長者。

揭秘:少年李白為啥砸了“政府機關”的鐵飯碗?

一次,幾個小混混調戲一名良家女子,李白撞見後一聲怒吼:“住手!”幾人停手,只看了李白一眼就呆住了。李白手按劍柄低聲喝道:“滾!”再看那幾個小混混,眨眼間就跑得無影無蹤了。這麼說來,李白應該是面目猙獰,長相恐怖吧?不然為什麼幾個混混看一眼他,就嚇得狼狽逃竄了呢?

話說李白有個粉絲叫魏萬(後改名“魏顥”),在文章中描述李白“眸子炯然,哆如餓虎”,意思是說李白的雙眼炯炯有神,咄咄逼人,憤怒張口時嘴巴像飢餓的猛虎。你想這樣的人,能不令人望而生畏嗎?

關於李白的外貌,他在《與韓荊州書》中稱自己“身不滿七尺,而心雄萬夫。”這句話的意思是說:“雖然我身材不夠高大,但卻志存高遠,傲視群雄。”換算一下,李白成年後的身高在今天的一米七左右。

道教的一代宗師司馬承禎說李白“有仙風道骨,可與神遊八極之表”;大詩人賀知章見到李白時,則稱李白是“謫仙人”,即貶謫到人間的神仙!此外,李白稱自己“天為容,道為貌,不屈已,不幹人”,意思是說以天地自然為容貌,從不委屈自己去求別人。

揭秘:少年李白為啥砸了“政府機關”的鐵飯碗?

司馬承禎畫像

綜上所述,李白的外貌異於常人,大體上應該是身材中等,目光炯然,個性狂放不羈,氣質飄逸如仙。

李白因才華超群、行俠仗義而聲名遠播,十五歲時便被昌明縣令聘為文書小吏,進入了讓普通百姓羨慕不已的“政府機關”。他每天寫寫公文,打打雜,日子過得還算清閒安穩。他當時的想法是:縣衙小吏雖然身份卑微,卻可學以致用小試牛刀,輔助縣令造福百姓,並且還可以此為進身之階。

其實,李白並不是在做天真幼稚的白日夢。因為當時要想當縣令,除科舉之外還有別的途徑,比如“薦舉”,即經人推薦而被朝廷任用,這也是成為縣令的主要途徑之一,而李白已經做了縣吏,豈不更是近水樓臺!

在當時,縣令並不是芝麻綠豆的小官兒。因為地方政權實行州、縣兩級制,縣級政權作為李唐王朝的根基,縣令一職頗受皇上重視。這個昌明縣令也果然牛氣得很,只是對李白還算客氣,因為畢竟是他挖來的人才。李白雖身為無足輕重的小吏,但也憋著勁兒要施展才華,而他更大的目標,則是使縣令變成為民做主的清官,把昌明變成百姓安居樂業的福地。

揭秘:少年李白為啥砸了“政府機關”的鐵飯碗?

果然,李白的才華很快便顯露出來。初夏的夜晚,遠處山民們正在為籌備耕種而燒荒。縣令觸景生情,詠起詩來:“野火燒山後,人歸火不歸。” 但因文思枯竭,便沒了下文。李白見狀,隨口接道:“焰隨紅日遠,山逐暮雲飛。”縣令自覺才思不及李白而一臉尷尬,也就不再吟詩了。

後來的一天正午,李白牽牛從縣衙門口經過,可是這頭犟牛不聽驅使,掙著韁繩直奔縣令後堂臥室。縣令和夫人正在午睡,被突然驚醒。縣令夫人從帳內探出頭來向外張望,惱怒地喝問:“誰呀,大晌午的……” 李白並不慌張,只隨口吟出了四句詩來:“素面倚欄鉤,嬌聲出外頭。若非是織女,何得問牽牛?”這首詩初聞感覺是讚美縣令妻子,說她美若降臨凡間的仙女,但仔細品味則是在質問縣令夫人:“你又不是織女,何必要問牛郎呢?我牽牛去哪與你何干!”

後來,李白的這首詩被收入《全唐詩》,題目是《白微時募縣小吏入令臥內嘗驅牛經堂下令妻怒將加詰責白亟以詩謝雲》。都說詩名難記,試試這首題目比詩長的,如何?

此時的縣令夫人由怒轉喜,由喜轉羞,又由羞轉愧,一時間內心五味雜陣,不知如何應對,而一旁的縣令情急之下,也是有口難言,而又不便發作,只好忍了。見夫人惱怒,縣令安慰道:“不知天高地厚的黃口小兒,有點歪才又能怎樣,還不得當個下作的雜役,夫人不要和他一般見識!”

雨季來到,山洪暴發。李白陪同縣令去河邊踏察看水情時,忽見近岸的蘆葦叢水漂著一具屍體。原來是個妙齡女子,初步斷定是溺水而亡。此時不見縣令悲憫,卻見他搖頭晃腦,吟出俗豔、褻瀆之句:“二八誰家女,漂來倚岸蘆。鳥窺眉上翠,魚弄口旁朱。”一旁的李白關心女子的死因,見縣令如此輕薄心生不悅,便隨口接吟道:“綠髮隨波散,紅顏逐浪無。何因逢伍相,應是怨秋胡。”

揭秘:少年李白為啥砸了“政府機關”的鐵飯碗?

李白短短的四句小詩,在後兩句用了兩個典故。“何因逢伍相”說的是:公元前522年,楚平王殺死大臣伍奢及其長子伍尚,次子伍員伍子胥逃往吳國。一路乞討的他經過瀨水時飢餓難耐,便向浣紗女討食。於是,浣紗女便把漿紗的半桶麵糊給他吃了。浣紗女認為私下將食物給陌生男子吃,乃是越禮之舉。為保全自己的貞節,便抱起石頭投水而亡。

李白的最後一句詩“應是怨秋胡”引用的典故是:春秋時期魯國有個叫秋胡的男子,與妻子結婚五天後就到陳地任職為官了。五年後他返家行至村前,看到一個採桑葉的美麗女子。他心生愛慕,便上前用言語挑逗,並拿出黃金相贈。女子嚴詞拒絕,認為自己受到了莫大侮辱。秋胡到家後,見所調戲的採桑女竟是自己的妻子,頓時羞愧難當。妻子痛斥秋胡離家日久卻不急著見母親,是謂不孝;調戲路邊的婦人,是謂不義。說完,就跑出村外投河自盡了。

李白與縣令的詩境界迥異,高下立現,且李白的詩中含有諷刺縣令挑逗良家女子之意。縣令聽了很不高興,訓斥李白道:“不過是個不慎溺水的民女,胡扯什麼‘伍相’、‘秋胡’!”

揭秘:少年李白為啥砸了“政府機關”的鐵飯碗?

且說縣令每天疏於政事,貪圖享樂,對百姓疾苦漠不關心,對積案沉冤置若罔聞,李白早已心生厭惡,而縣令對李白也漸漸失去了耐心。李白覺得是時候離開了,於是很快辭去了縣衙小吏的職務。走出縣衙的那一刻,他感到渾身上下無比舒爽。雖然失去了一次進身的機會,但他想:胸懷大志者,何必囿於井蛙的天地;操“綠綺”之琴,又何必奢望牤牛知音呢?

平心而論,博覽群書、志存高遠的李白,怎麼會滿足於做一個供人驅使的縣衙小吏?正所謂短池難容長鯨,矮灌不棲鯤鵬。要知道,在他的內心裡,始終燃燒著一團無人知曉的熊熊烈焰。

每個人的心中都住著一個李白,您心目中的李白什麼樣?李白素懷鵬志卻仕途坎坷,如果您是他,會毅然辭去縣衙的工作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