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書閱讀成青島語文教學新主題 見效慢推廣難

各校“八仙過海”推動“新閱讀”

高考語文試卷從山東捲回歸全國卷,從8000字增加到9000字的閱讀量,對學生閱讀速度和有效獲取信息量提出要求。青島新中考政策加大語數外三門在升學錄取中的比例權重,語文試卷中閱讀材料全部來自課外,更是讓每名學生不得不重視閱讀。有了“整本書閱讀”的要求,如何有效開展整本書閱讀,讓學生在課內單篇文章上習得的文學常識、知識儲備、鑑賞技巧順利遷移到整本書的閱讀中,成為擺在老師面前的難題。

“豪華書單”讓名著閱讀課程化

市北實驗初中語文教師鍾憲濤介紹,從3年前開始,他帶著老師們以專題閱讀為突破口進行語文課程整合,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名著的整本書閱讀。 “如果讓學生自己去進行閱讀,容易出現缺乏計劃、放任自流、快餐式閱讀等問題,而我們將名著閱讀課程化之後,引導學生從走近名著到走進名著。 ”鍾憲濤介紹,對於課外閱讀,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小學六年課外閱讀量在140萬字,初中課外閱讀量260萬字,九年總閱讀量在400萬字左右。而在市北實驗初中,語文老師為學生們列出了國內名著22部、國外名著12部的“超豪華書單”,按照這一書單,學生3年完成的整本書閱讀量在950萬字左右。為不增加家長經濟負擔,學校斥資購進了這34部名著,每部50本的採購量,保證一個班閱讀週期內人手一書的需求。

為了實現這一巨大的閱讀量,他們在不同年級的閱讀梯度上進行了區分,7年級重情節、8年級看情感、9年級關注情理,分階段逐步引導學生多維度理解文學作品。“在實施上,我們既有群體性閱讀又有立體化閱讀,比如說這段時間全班共同讀《活著》,其中的情節必然會成為學生們課下討論的話題;立體化閱讀中不僅給學生提供針對這一文本的名家評論,還提供影視化作品,讓學生對名著的理解更加深刻。”初中階段學科多時間緊,如此巨大的閱讀量,如何在有限時間內完成,也成為鍾憲濤和同事們攻關的難點。為此,他們構建了必讀、選讀、空中閱讀三級體系,必讀是課堂上老師帶領學生一起讀,選讀是節假日學生自己讀,空中閱讀則是每週日晚上7時30分,學生、家長、老師在線上讀書群中,共同對這一階段的名著進行討論,採用讀寫結合的方式,以討論和學生讀書筆記的方式進行呈現。

構建“1+X”三位一體閱讀體系

“學校一直開展閱讀教育,我們構建了1+X閱讀體系,其中1指的是教材,X指的是課本要求、老師推薦、學生自選的閱讀文本。學生接觸的閱讀篇目參考教材,但又不侷限於教材。採用教讀、自讀、課外閱讀三位一體的方式,進行整本書閱讀。 ”周元春介紹,在青大附中,“1+X”閱讀體系幫助學生完成從課內到課外的閱讀體驗。

以七年級為例,七年級上教材中第三單元學習了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一單元的名著導讀就推薦了《朝花夕拾》,其中既有讀書方法指導又有專題探究。“七年級上的兩部必讀書是《朝花夕拾》和《西遊記》,我們藉助課內提供的閱讀方法,引導學生分階段閱讀,假期安排學生閱讀了兩部名著,開學後第一個月再細讀《朝花夕拾》,利用語文課前3分鐘進行學生推薦賞析,再利用閱讀課,師生再讀,進行專題探究。”學生可從人物形象,故事情節,人物情感等不同角度,對《朝花夕拾》進行文本分析和鑑賞,老師隨堂進行點撥,對名著有了近一步瞭解的學生,課後再採用讀書筆記、手抄報等方式,對閱讀中習得的知識進行歸納和整理。

三年構建整體閱讀觀

“我們學校的整本書閱讀到今年正好做到了第三年,從完整做了3年的這屆高三生來看,效果還是很明顯的。”郝敬宏介紹,在過去一提起整本書閱讀,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精讀,而青島二中的整本書閱讀,則帶學生從瀏覽讀到重點讀再到精讀,完成不同目標下對一本書的不同層次鑑賞和理解。在對高中課本30餘篇文章10萬字進行典範精讀之外,老師為每一年級的學生提供兩部課外名著,引導學生利用課內掌握的技巧和方法,對文本進行賞析。考慮到高考語文試卷中涉及到的閱讀篇目題材、形式多樣,郝敬宏他們在這3年6本書的選擇上也綜合考量。書單中既有《紅樓夢》這樣的經典名著,又對應學生需要掌握的文言文閱讀要求,選擇《世說新語》等作品。文學類作品之外,增加社會科學領域的文本和文學鑑賞讀本,將《中國文化讀本》和《梁衡評點中國歷史人物》納入其中,形成了品類完備的整本書閱讀書單。

在整本書閱讀的具體實施上,二中採用導讀引領、中間指導和結果展示的方式來進行。“以章回體《三國演義》為例,一開始先帶領學生讀每個章回的題目,通過閱讀目錄學生就可以發現,三場戰役基本勾勒出了三國的政權格局。研究不同章回題目中對曹操的稱謂,則可以看出作者反魏揚漢的基本立場。 ”郝敬宏解釋,結束了對目錄的引讀導讀後,學生利用課餘時間,對《三國演義》進行泛讀、重點讀和精讀。後期的結果展示中,老師再採用讓學生畫人物關係圖、對單個人物進行深度解讀等方式,檢驗學生閱讀成果。在他看來,整本書的閱讀實際是對閱讀的迴歸,讓學生得以重回文本,對於構建學生整體閱讀觀大有裨益。

新聞延伸

見效慢推廣起來難度重重

在採訪中記者發現,儘管從小學到高中,所有的老師和學生都意識到了整本書閱讀的重要性,但在真正的實踐過程中,仍然困難重重。“擔心佔用太多時間是家長和學生最大的顧慮。”一名一線教師告訴記者,急功近利的學習心態普遍存在,這是開展整本書閱讀的最大障礙。在他看來,語文尤其是閱讀不同於其他學科,不能通過簡單的刷題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

“說句很悲哀的話,你盡心盡力地指導學生讀一學期的名著,短期效果可能還趕不上把幾部名著的知識點印在一張A4紙上然後讓學生背過強。 ”另一名老師向記者抱怨,不僅家長不支持,就連從事一線教學的其他學科老師,有時也會有意見。“我就曾遭遇過孩子在自習課上讀書,非語文學科的班主任直接給沒收的情況,因為在這名數學老師看來,課本和習題冊之外的書籍,都是閒書,都應該禁止。”初中階段學科多,學生的課餘時間被多個學科擠佔,語文學科佈置的閱讀任務多了,必然擠壓其他學科時間,老師之間的配合和學校的支持也顯得格外重要。在這名老師看來,雖然有了新課標和新教材要求的倒逼,但因為考查方式的改變仍不明顯,要改變初中的閱讀教學格局,只有從中考考查上入手,對標北京中考語文考查方式和新高考語文考查模式,才能從考試倒逼教學,讓整本書閱讀從對應考試的“深潭”中走出,真正迴歸閱讀的本義。

青島晚報/掌上青島/青網 記者 王曉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