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霄:脫貧,我們共奮鬥

在精準扶貧過程中,雲霄縣融入“柔性”理念,不強硬幹預、不強制命令、不指手畫腳,而是探索“五共”新做法:幫扶者和被幫扶者共商扶貧計,達成共識,共創脫貧大業,共管脫貧事務,共享發展成果

脫貧,我們共奮鬥

編者按:當前,脫貧攻堅進入最為關鍵的階段。越到緊要關頭,越要堅定必勝的信念,越要有一鼓作氣攻城拔寨的決心。本報今日推出“咬定目標加油幹 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專欄,報道各地各部門精準扶貧的具體實踐,為打贏脫貧攻堅戰鼓勁加油,敬請關注。

東南網10月19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黃如飛 蘇益純 通訊員 王一雄)

共商扶貧計

近日,記者走訪雲霄縣。和平鄉坎頂村村民黃德林一見到記者,就帶記者往自家的青棗地走:“有了這些致富果,我過上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日子,苦日子熬到頭了。”

以前,黃德林身心都苦:妻子病重,一場心臟搭橋手術花光了全家所有積蓄;兩個孩子都還年幼,學雜費都湊不齊;黃德林自己又上了年紀,連工作都找不到。“日子比黃連苦啊,恨不得天天宿醉,就算你說我是懶漢,也不在乎。”黃德林無奈地說。

彼時,縣、鄉、村三級多方銜接,縣財政局工作人員陳美貞掛鉤黃德林這一貧困戶。“通過跟老黃多次共商,我們一致認為,家業與就業是其脫貧的關鍵。”陳美貞說。

陳美貞為黃德林在莆坎頂創意農園的大棚果蔬區找到一份工作,並聯系縣裡相關部門,為其爭取補助金。黃德林還在自家的八分地裡種植了幾十株青棗樹,如今,每年僅青棗銷售純利潤就有上萬元。“現在,大女兒已畢業參加工作,兒子今年也考上大學了,擔子輕多了。”

雲霄縣通過建立幹群共商、幹部共商、社會共商的常態化工作機制,直接把產業、家業、就業、學業、保業“五業並舉”對準貧困戶。針對貧困戶自主種養,一些基層幹部還列出水產養殖、牛羊養殖、蔬菜種植、藥材種植等貧困戶自主經營獎補項目明細菜單,與貧困戶一起“見單點菜”,共商脫貧計劃。

共識增動力

如今,談起脫貧出路,雲霄縣下河鄉石屏村村支書江樹金已成竹在胸:“一定要和貧困戶建立長遠共識,通過農民專業合作社,通過培訓學習,將傳統農業升級為現代高效農業,提高土地的產出、價值。”

然而,他之前也曾充滿困惑,“石屏村地勢平坦,土質鬆軟,發展大棚蔬菜是最實際的產業扶貧之路。然而,怎麼幹,幹成什麼樣,我們心裡並沒底”。

為此,他們特意邀請縣農業局技術專家,召集村民代表進行商議。最終,大夥對石屏村產業扶貧發展規劃達成共識,對產業佈局、產業規模、目標效益、措施保障都作了明確,成立了旺江果蔬農民專業合作社。貧困戶以多種形式加入合作社,靠租金、分紅和工資增收。

5年來,該合作社共投資230多萬元,建立現代農業基地120多畝,以“合作社+黨員+農戶”的形式把貧困戶聚起來,促使產業結構不斷優化,貧困戶收入節節攀升。

“我以自家的菜地入股,還在合作社打工,分紅加工資,每月能有3400元左右的收入。下一步,我準備用這兩年攢下的錢承包土地,發展大棚種植。”昔日貧困戶江文生,逐步踏上致富路。

閩南師範大學教授黃耀明認為,雲霄縣通過加強溝通、深化互動等方式,促進政府與社會之間、部門與部門之間、幹部與幹部之間、幹部與群眾之間、幫扶者與貧困對象之間達成脫貧的目標共識、計劃共識、方案共識。“這種共識,成為扶貧內生動力。”

共管扶貧事

“楊桃收成如何?”“前幾天申請的那筆生產資金到位了嗎?”近日,在雲霄縣下河鄉和豐果蔬農民專業合作社內,鄉紀委書記方燦毅、雲霄縣微公益協會義工與貧困戶們圍坐一處嘮家常。

通過“合作社+基地+貧困戶”模式,下河鄉大力發展壯大楊桃產業,帶動133戶貧困戶增收致富。

“精準扶貧不是‘一錘子’工作,而是接受反饋,對扶貧對象、扶貧內容和手段不斷校正的過程。我們通過自己的專業知識,幫助村民調整扶貧工作,共管扶貧事,讓脫貧的效果可持續。”方燦毅告訴記者,雲霄縣微公益協會等14支扶貧志願隊通過調查、對接,鎖定特困戶名單,擬定救助方案。

而縣紀委幹部們也擔任起“護果工”這一角色,對扶貧專項資金和扶貧公共事務嚴審計。該縣實行村務公開常新制度,及時公開扶貧領域的一些重大事項、重大支出,讓群眾知曉扶貧政策和資金流向的真實情況,參與到共同管理、共同監督當中來。

此外,雲霄縣紀檢、審計和資金安排部門之間還建立共同監管制度,完善扶貧資金事前、事中、事後的常態化、全流程監管。與此同時,通過學習交流會、媒體宣傳等渠道,相關部門共享扶貧信息、扶貧舉措、脫貧經驗,共同促進脫貧攻堅工作落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