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懿傳》不溫不火,是因爲宮斗還不夠狠、不夠爽嗎?

“翊坤宮娘娘薨了。”隨著太監進保走進帷帳向皇帝稟告這則消息,87集的長篇電視劇《如懿傳》終於在本週走向了結局。作為“宮鬥爆款”《甄嬛傳》的姊妹篇,《如懿傳》自籌拍開始便話題不斷——

周迅《大明宮詞》後首度參演宮廷劇,電影咖為何接拍電視劇;《如懿傳》賣出高價,幾度跳票延遲播出;《如懿傳》原著作者流瀲紫再度陷入抄襲質疑;電視劇首播遭惡評,主演顏值、服化道遭網絡群嘲……

明星、資本、抄襲、青春崇拜……開播前期的話題大勢在播出過程中漸漸偃旗息鼓,《如懿傳》既沒有重現當年“甄嬛”的火爆態勢,也沒能比肩《延禧宮略》的討論熱度。這或許是因為《如懿傳》前期並沒有展現出明顯的“吸睛點”。本劇女主宮鬥起來論“狠”比不過甄嬛,論“爽”比不過魏瓔珞,雖有主演演技加持,但最開始的劇情總讓觀眾感覺不痛不癢,有時候甚至懦弱得讓人窩火。直到結局時刻,觀眾才理解了如懿的選擇。

《甄嬛傳》《如懿傳》均改編自同名網絡小說,小說質量談不上“水平”二字,還深陷抄襲風波。改編後的電視劇作品單薄的人物、部分生硬的情節和“偽大女主”做派也為人詬病。但不可否認的是,《甄嬛傳》《如懿傳》電視劇具有相當廣泛的影響力。影視作品無論質量高低,若能成為流行必然切合某種大眾心理。“佛系”宮鬥女主如懿和甄嬛看似過著截然不同的人生,然而細究起來,有誰是真正的贏家呢?

━━━━━

所謂“最佛系”宮鬥女主

《如懿傳》反舊式的宮鬥敘事


《如懿傳》最後幾集,被幽禁宮中的如懿終於決定反擊,設局引炩貴妃入圈套,揭穿她殘害皇嗣、陷害皇后妃嬪、嫁禍自己親生母親等諸多惡行,不少人感慨,這部劇終於有了一點“宮鬥戲”的樣子。觀眾會有這番言論,原因在於女主如懿在之前的情節中實在太“佛系”。

《如懿傳》不溫不火,是因為宮鬥還不夠狠、不夠爽嗎?

▲《如懿傳》女主如懿。歷史上的乾隆繼後,輝發那拉氏。

《如懿傳》講述的是乾隆與繼後輝發那拉氏的故事(《清史稿》記載烏喇那拉氏為誤)。歷史中,輝發那拉氏16歲嫁予弘曆為側福晉,後被冊立為嫻妃、嫻貴妃。乾隆嫡妻孝賢皇后逝世四個月後,嫻貴妃又被冊立為攝六宮事皇貴妃,乾隆十五年冊立為皇后。乾隆三十年南巡過程中,皇后突然被送回宮中。乾隆回京後收回皇后手中冊寶,裁減皇后宮中的人員,待遇相當於降至末等的“答應”。次年皇后病逝,乾隆命令以皇貴妃之禮下葬,葬於純惠皇貴妃地宮中,不設神牌,皇后相當於不廢而廢。

乾隆四十三年,乾隆稱與繼後反目,是因為那拉氏自行剪髮,“則國俗所最忌者”。(滿人習俗,國喪、大喪才可剪髮)皇后為何剪髮、乾隆說法是真是假,我們都不得而知。歷史的謎團給了後世演繹的空間。《如懿傳》中給出的解釋是,乾隆狎妓不聽如懿勸誡,二人爭吵翻舊賬,如懿對乾隆徹底失望,斷髮表示與乾隆斷絕夫妻情分。

《如懿傳》不溫不火,是因為宮鬥還不夠狠、不夠爽嗎?


▲如懿斷髮“休夫”。

一個“情”字,是《如懿傳》中的繼後一切行為的根本動因。她是先帝皇后的侄女,本名“青櫻”,與弘曆青梅竹馬,少年情動。姑母臨死前勸她要為家族考慮,謀取皇后之位。但她只想與乾隆相伴到老,不願捲入紛爭之中。姑母與太后不和,為此她向太后——也就是乾隆的養母、《甄嬛傳》中的甄嬛——自請改名為“如懿”,表示拋開與過去的關係。

【翊坤宮 | 懿心 | 如懿】 垂眸斂凝眉,尤見青櫻弘曆,綠梅芬芳,唯盼一生一次心意動; 醒來萬事空,紅牆飛雪茫茫。悔否念否?也許本來清淨還復去。——來自《如懿傳》宣傳語


當別的妃嬪為自己的孩子和母族爭利,如懿一概置身事外,只有當自己被人害到絕境,才會設法自保。孝賢皇后意外過世,乾隆囑意如懿為皇后,如懿雖沒有忘記姑母的臨終遺言,卻對皇后之位的尊榮利益沒有貪戀。直到乾隆在她面前表達了自己的孤單,希望在高位之上,能有她的陪伴,如懿才答應了他。

不爭不搶、不提前除去對自己有潛在危險的人,如懿在這個深宮中顯得有些格格不入。她經常被動地捲入紛爭中,依靠愉妃海蘭、侍衛凌雲徹、宮女惢心和容佩等配角救護。而如懿不是沒有宮斗的能力,她只是不願意。彈幕對這樣“佛系”的女主相當“恨鐵不成鋼”——

“如懿啊,上屆宮鬥冠亞軍(甄嬛、姑母)的話你為什麼不聽!”“《如懿傳》應該改名《海蘭傳》。沒有海蘭小天使,如懿根本活不到現在。”“都怪如懿的不作為,不僅沒有保全自己,還害得身邊的人都死了。”“甄嬛,兩屆宮鬥MVP。”(most valuable player,指遊戲中最厲害的玩家)——來自網絡彈幕


《如懿傳》不溫不火,是因為宮鬥還不夠狠、不夠爽嗎?


▲太后(《甄嬛傳》中的甄嬛)在其不多的出場戲份中,深諳後宮爭鬥訣竅,對乾隆後宮中的爭鬥瞭如指掌,一眼看透許多嬪妃的伎倆。與如懿形成鮮明對比。

宮鬥劇發展到今天,人們習慣看到女主完成從“小白兔”到“大灰狼”的蛻變。但是《如懿傳》卻沒有遵從這個套路,讓有“大灰狼”潛力的女主一直保持著“小白兔”的單純本心,至死未變。與其說《如懿傳》是一部宮鬥劇,不如說是一個以宮鬥為背景的愛情故事。而這也是許多人不滿《如懿傳》的原因之一。

━━━━━

深宮宮斗的現代社會隱喻

在古人故事演繹中滿足心理需求


若抱著看更精彩的《甄嬛傳》的期待來看《如懿傳》,勢必要失望的。雖然劇中各路配角依然“熱心宮鬥”,主角的“清心寡慾”卻讓人心裡痛快不起來,這不痛快源於觀劇的心理需求沒有得到滿足。

前些年《甄嬛傳》大火之時,有人將劇中的後宮與職場聯繫到一起,把《甄嬛傳》解讀成一部“職場生存寶典”——

(1)忌初來乍到過於顯眼:職場新人最忌諱未看清形勢貿然行動,需學習甄嬛初入宮時為自保韜光養晦,避免被陷害陷入被動。(2)忌立場搖擺牆頭草:曹貴人在華妃失勢後轉投甄嬛,被皇帝認為是不念舊情的小人。職場牆頭草作風只會落得兩邊不討好。——整理自“小琪娛樂”《甄嬛傳:誰看懂了?這部劇隱藏的職場36計你發現了嗎?》


由此可見,雖然宮斗的主角是古人,觀眾看到的卻是今人的故事。深宮宮鬥隱喻著現代社會,嬪妃們同現代人一樣,在激烈的競爭中謀取有限的資源,只不過她們所爭取的皇帝寵愛更為有限,所以競爭有時會拼個魚死網破。家世背景、人際親疏,這些在後宮中安身立命的資本同樣也是當代人所看重的。


《如懿傳》不溫不火,是因為宮鬥還不夠狠、不夠爽嗎?


▲《後宮制度研究》

版本: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8年1月

關於中國古代後宮制度的歷史研究。


激烈的競爭環境為宮鬥故事提供了張力,但同時也切合了時下人們對社會競爭的焦躁不安。聖心難測,對應人們對不確定性未來的恐慌;姐妹反目互相傾軋,對應人們對於“知人知面不知心”的陌生人社會的擔憂……在這種情況下,宮鬥劇的主角便擔負著安慰大眾的任務,她們需要在逆境中迅速成長,實現大眾在現實社會中完成不了的“逆襲”。

因此《甄嬛傳》會火,甚至劇情缺乏基本邏輯的《延禧宮略》也會火,它們看著會讓觀眾感到舒坦解氣。而《如懿傳》卻讓不少人窩火。保持本心的悲劇性人物可以由配角擔任,但是作為觀眾主要代入視角的主角,如果不能幫人解氣,怕是要失去相當一部分觀眾。

也許有人會說,塑造一個真實的人物,表現人物在逼仄環境中的迫不得已,也可以讓人產生共鳴。畢竟人類的痛苦,長久以來並沒有多少變化,而宮牆之下女性的無奈,在今天仍然存在。但是,《如懿傳》存在明顯缺憾:人物性格單面,如懿前期單純後期穩重沒有負面的性格;乾隆年少單純後漸多疑,在後期爭鬥中經常智商下線;大反派炩妃壞得人神共憤,唯一柔和的一面體現於與侍衛凌雲徹的愛情之中,卻沒有足夠的篇幅表現,常常戛然而止……人物不夠立體導致缺乏真實感,觀眾會因為某個情節動容,卻很難被一個完整的人物觸動。

《如懿傳》不溫不火,是因為宮鬥還不夠狠、不夠爽嗎?


▲《如懿傳》炩妃。《還珠格格》與《延禧宮略》中的正面角色令妃,在《如懿傳》中成為了反派。炩妃出身不好,在宮中如履薄冰,但劇情把她塑造成單純的壞人,即使她被迫母子分離,即使結局時她為自己辯解一切都是皇帝和環境逼的,也很難讓觀眾對她產生同情。

宮鬥劇想要受觀眾歡迎,要麼走流行路線,切中觀眾痛點,釋放心中的不快;要麼深挖人物,讓觀眾體會到真實,與人物達成共情。兩條路徑都能從古人的故事中找到今天的影子,但《如懿傳》沒有選擇前一條路,也沒有在後一條路中走到終點。

━━━━━

愛情與權力的取捨

宮鬥結局影射當代人精神幻滅


演員秦昊曾經在採訪中提到,周迅在他朋友圈留言說自己去拍《如懿傳》了。秦昊問她為什麼想起拍電視劇了,周迅說現在哪有什麼好電影,送到我手裡的劇本一個個寫得那麼傻,怎麼演啊?周迅的回答本意在傳達對影視圈創作環境的不滿,不過從中也可以看出,在她看來《如懿傳》的劇本仍優於時下許多電影作品。“如懿”這個角色的優點或許在於,在一眾宮鬥主角中,她並沒有為了權力或者復仇,喪失自我。

《甄嬛傳》中的女主角,在宮鬥中為了復仇選擇放棄自我。甄嬛一開始追求愛情和友誼,後來愛情幻,友人或離世或反目,她便開始了復仇逆襲的奪權之路,用當初別人陷害她的方法,來陷害仇人。主角復仇敘事,體現了創作者對殘酷叢林法則的認可,讓“不擇手段”和“人性惡”具備了合法性。甄嬛最後雖然成為了宮斗的最終贏家,但是她在選擇復仇之後喪失了本心,到頭來至親至愛皆已不在人世,很難說她到底是不是真正的贏家。

《如懿傳》不溫不火,是因為宮鬥還不夠狠、不夠爽嗎?


▲甄嬛“黑化”之後用手段害安陵容流產,安陵容本想借自己註定流產的胎兒嫁禍甄嬛,未能成功。

《如懿傳》中的如懿則走向了甄嬛的反面。如懿從沒有背離過自己的本心,也從來不為了自保或復仇,用卑劣的手段陷害別人。她最多就是做了一個局,設計讓皇帝昏迷看炩妃會不會偷換正大光明匾額後的儲君姓名。她一直愛著乾隆,一切行為都由愛而生,但她並沒有因為愛而喪失自我。這也讓很多觀眾對如懿改觀。

在最後一集中,如懿對多疑乾隆徹底死心,她拒收皇后冊寶,不願當乾隆妻子;她仍舊對乾隆以禮相待,但已經沒有了舊日的關懷;她找郎世寧要到了當年成為皇后之後所畫的夫妻畫像,毫不猶豫地剪掉了自己的半邊;她死前留下一封信給自己的孩子,叫他不要傷心,因為她終於自由了。

《如懿傳》不溫不火,是因為宮鬥還不夠狠、不夠爽嗎?


▲如懿最後一次與乾隆見面談及“蘭因絮果”。“蘭因絮果” 比喻男女婚姻初時美好,最終離異。如懿為乾隆付出一生,在人生的最終階段幡然醒悟,在精神上與乾隆徹底分離。

“愛情”和“權力”是宮鬥劇中的必備元素。主角的取捨在大眾心理的影響下容易成為套路化的模式。從《甄嬛傳》到《武媚娘傳奇》,宮鬥劇中的女主往往經歷了幻滅的愛情之後走向爭權奪利的道路。

《如懿傳》不溫不火,是因為宮鬥還不夠狠、不夠爽嗎?

《還珠格格》續集第二部(1999),劇照是被戲稱對抗愛情的“深宮女子天團”。

在早期流行清宮劇中,愛情常常帶有烏托邦的色彩,如《還珠格格》中的愛情就是一眾主角所追求的最高價值,主角們還因為追求愛情而獲得自由。但這種劇情套路已經被當下的人們視為“傻白甜”的代表,幼稚且不切實際。從這個角度來說,愛情的烏托邦神話,如今已瀕臨崩潰,只在粉紅色的偶像劇中有所殘留。權力則象徵著現實,在早期的浪漫演繹中,權力是被斥責的對象,象徵權力的皇帝皇后太后往往是愛情和自由的束縛者,是需要被後輩們感化的對象。如今權力卻成為宮鬥劇中主角生存的砝碼,是比不切實際的愛情和自由,更容易掌控在手裡的事物。

在《甄嬛傳》和《如懿傳》中,愛情最終均落得幻滅的結果。區別在於甄嬛為了權力放棄自我,她護住了自己得親族並活了下來,成為了兩屆宮鬥霸主;而如懿為了成就自我放棄權力,卻付出了巨大的代價——父母俱亡,兒子也沒能得到盡心地照顧,如懿拒絕治病,最終病逝。

兩種不同的結局,卻是同一個價值體系下的結果。《甄嬛傳》和《如懿傳》的結局都令網友唏噓感嘆,說明兩部電視劇的結局都暗合了時下的心理。它們都影射了當代人的精神幻滅,權力和物質只能帶來一時的慰藉,人們無奈地發問,無論追求自我與否,是否最終都無法善終?

《如懿傳》最後,太監向皇帝稟告,如懿走的時候坐在院中賞月,十分安詳。但這算真正的“安詳”嗎?她的從容是徹底心死的結果,生而為人的快樂和幸福都化為灰燼,在相互消磨中消散了。當空的朗月,宛如夜晚的傷口。

《如懿傳》不溫不火,是因為宮鬥還不夠狠、不夠爽嗎?


▲如懿去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