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新華日報》的油墨從哪裡來 周恩來指示在涪陵創辦煉油廠


印刷《新華日報》的油墨從哪裡來 周恩來指示在涪陵創辦煉油廠

在興華煉油廠舊址上修建的涪陵區糧食局煉油廠物資倉庫。(涪陵區黨史研究室提供)


印刷《新華日報》的油墨從哪裡來 周恩來指示在涪陵創辦煉油廠

①《新華日報》。記者 蘇思 翻拍


印刷《新華日報》的油墨從哪裡來 周恩來指示在涪陵創辦煉油廠

②方曙霞口述的《涪陵興華煉油廠記》。記者 彭瑜 攝


印刷《新華日報》的油墨從哪裡來 周恩來指示在涪陵創辦煉油廠

③涪陵區黨史研究室副主任餘成紅介紹,這裡就是興華煉油廠舊址。記者 彭瑜 攝


核心提示

《新華日報》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國民黨統治區創辦的公開出版的報紙。1938年10月,武漢失守後,創刊只有10個月的《新華日報》遷到重慶繼續出版,直至1947年2月28日被國民黨查封。

眾所周知,《新華日報》宣傳團結抗戰、宣傳真理、揭露黑暗、敢講真話,因此從誕生那天起,它就遭到國民黨千方百計的破壞、壓制和封鎖。

在艱難的歲月裡,你知道《新華日報》的創辦經費和印刷報紙的油墨是從哪裡來的嗎?說到這個問題,就不得不提到周恩來當年安排創辦的興華煉油廠。

興華煉油廠由國民黨提供貸款和物資供應,但董事長、廠長等重要職員均由中共中央南方局秘密選派,工廠的收入除按規定分給職工紅利外,其餘大部分資金以捐款形式經《新華日報》社轉交給中共中央南方局,成為南方局主要經濟來源之一,生產過程中產生的下腳料就成了《新華日報》印刷所需的油墨。

在嚴密的封鎖下,《新華日報》的同志們在周恩來的領導下,同國民黨反動派鬥智鬥勇,使得報紙能夠衝破重重封鎖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

1941年農曆冬月的一個晚上,重慶馬蹄街陽翰笙家,年輕的方曙霞正在烤火。

方曙霞,1903年出生,安徽壽縣人。1924年,方曙霞在上海大學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37年參加榮昌抗日救亡運動。1941年,根據黨組織的決定,方曙霞從榮昌轉移到重慶。到了重慶,他找到了上海大學的同學陽翰笙。

室內爐火正旺,不一會兒,周恩來推門而入。

方曙霞對周恩來表示了自己想去延安的想法。周恩來稱,對他的工作另有安排。

翌年2月,組織通知方曙霞,涪陵辦了一個煉油廠,安排他去煉油廠工作。

南方局部署創辦煉油廠

興華煉油廠位於原涪陵區荔枝鄉桂花村三組荔枝園青龍嘴處,現屬於崇義街道荔枝園社區二組濱江大道西段與新建的區幼兒園的中間地帶。

“提起煉油廠,就不得不提到周恩來總理。”涪陵區黨史研究室副主任餘成紅介紹,1941年,“皖南事變”發生後,抗日戰爭進入了一個極其艱難的時期,敵偽勢力不但用武力圍剿解放區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各地革命力量,而且在經濟上也實行嚴密封鎖,妄圖一舉消滅抗日民主力量。針對這一情況,中共中央南方局為了減輕抗日根據地人民的負擔,決定搞點生產和商業工作,就地解決經費問題。周恩來、董必武研究認為,楚湘匯適合領導這項工作。

楚湘匯1899年生於湖南省湘潭縣,北京大學經濟系旁聽生。1933年楚湘匯到經濟部門工作,1936年任安徽地方銀行副行長。抗戰爆發後,他辭去安徽地方銀行副行長職務,在重慶認識了周恩來、董必武、林伯渠等同志,以及《新華日報》的熊瑾玎和中共中央南方局的吳克堅同志。在他們的幫助下,楚湘匯走上了革命道路。

抗戰期間,楚湘匯在重慶創辦了湖南省銀行重慶分行,擔任經理,並利用銀行掩護黨的幹部。後來,楚湘匯又參加國民黨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農民銀行四聯總署的籌建工作,任常委、專員等職務。

“搞四聯總署籌建工作,讓楚湘匯在社會上有一定關係,具備了尋求貸款、搞點生產的條件。”餘成紅說,黨組織就把搞生產和解決經費的任務交給了楚湘匯。“他經過反覆調查研究,決定創辦一個煉油廠,並得到了周恩來、董必武的讚許和支持。”

國民黨西南公路總局負責人是陳地球,楚湘匯與他在原平漢鐵路共事時有過交往。通過陳地球,楚湘匯得到了貨款和物資供應。

煉油廠廠址設在涪陵,對外掛的牌子是“交通部西南公路總局第二煉油廠”,業務上直接與設在重慶的興華油脂股份有限公司聯繫。大家習慣稱它為“興華煉油廠”,因為“興華”二字與《新華日報》的“新華”二字相呼應。

關鍵崗位全是共產黨員

興華煉油廠建在涪陵城西荔枝園,廠房是在一塊租用的地皮上蓋的。另外,煉油廠還有兩條船,大船主要載貨,小船載人。煉油廠有職員20餘人、工人一百六七十人,在涪陵招了許多工人,亦工亦農,廠裡放假時工人可以回家務農,廠裡生產繁忙時,工人每10天休息1天,平常實行兩班制進行生產,星期天休息。

煉油廠還在涪陵城內原夏家溝16號設有辦事處,對外進行業務聯繫。夏家溝16號原是涪陵開明紳士張肅霑的四合院。張肅霑對抗戰持支持態度,但並不知地下黨的底細,他對南方局常駐辦事處的人以禮相待,多方支持。夏家溝16號辦事處,在抗戰期間也成為中共地下組織的活動基地。

1942年,興華煉油廠開工了。

興華煉油廠的不少同志都是黨組織派到涪陵去的:方曙霞到涪陵後改名叫方進一,在興華煉油廠的職務是秘書課長。楚湘匯任董事長潘念之(又名潘公皓)是廠長,費明簫擔任會計主任,蘭振華是總務主任,謝筱乃任副廠長兼工務課長,工務課副課長是顏白秋,材料課長是餘如序(餘金堂),還有個董事張永和(化名),即《新華日報》報館經理熊瑾玎。方曙霞在《涪陵興華煉油廠記》中回憶:“但是彼此都沒有橫向聯繫,我們在一起開會研究工作,從彼此談話的立場、觀點中能領略出來。”

方曙霞是做工運工作的,過去經常發動工人起來與資本家開展鬥爭。作為興華煉油廠的秘書課長,方曙霞曾經請示周恩來如何做好工人的工作。周恩來指示:“我們不能在煉油廠工人中發展黨組織,只能對工人進行思想教育工作。”

因此,煉油廠內沒有建立黨組織,在廠內的共產黨員也沒有和地方黨組織發生聯繫。下班後,煉油廠就組織工人閱讀《新華日報》,學習時事,瞭解形勢,正面教育工人努力搞好生產,支援前線愛國將士抗日。

為辦報提供經費和油墨

1939年,國民黨五屆五中全會後,確定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方針,並秘密通過了《限制異黨活動辦法》和消極抗日的政策。

從那時起,為加強國統區的工作,中共中央指示,黨在國統區的工作方針是“隱蔽精幹,長期埋伏,積蓄力量,以待時機,反對急性和暴露”“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法律,命令和社會習慣所許可的範圍,穩紮穩打地進行鬥爭和積蓄力量”。與此同時,由於國民黨當局的封鎖,《新華日報》的辦報經費和印報紙的油墨無法保證。

新辦的興華煉油廠,既以合法的機構掩護了大批的地下黨員,又通過辦廠為黨組織提供活動經費,還為《新華日報》印報紙提供油墨。

興華煉油廠以桐油等植物油為原材料。煉油的原料主要是桐油,是從彭水等地買來的。生產方法是將桐油皂化,再經過蒸餾產生汽油、煤油、柴油和潤滑油等產品。

方曙霞回憶,建廠之初,汽油的產量不高,出油率約10%。在抗日救亡運動的推動下,廠裡工人生產積極性空前高漲,他們提出“多煉油,煉好油,辦好油廠支援前線”的口號。在煉油技術、設備上不斷革新,安裝了高壓鍋,出油率提高到30%、40%,最後達到了60%,日產油大概一噸多,一個月能生產幾十噸。“並將油廠的下腳料製成油墨,供《新華日報》社印刷使用,打破了國民黨對《新華日報》的油墨封鎖。”

興華煉油廠發展很好,煉油廠工人的工資比涪陵地區其他廠工人的工資都高。年終廠裡賺了錢,還給職工分紅利。經過大家的努力,煉油廠生產很好,有一定經濟收入,廠裡給每個工人發衣服。對生活較困難的工人,廠裡還發給他們被蓋。工人工傷或生病,廠裡及時發給醫藥費。

《涪陵革命遺址通覽》記載,除上述開支以外,煉油廠賺到的錢絕大部分以捐款形式經新華日報社轉交南方局,通過董必武劃作黨組織的活動經費,其中一部分資金用於支持《新華日報》社。

 掩護地下黨員為抗戰做貢獻

1944年,滇緬輸油管接通,外國油大量運進中國,興華煉油廠即宣告結束。興華煉油廠在涪陵生產3年,不僅為黨組織提供活動經費,解決了《新華日報》印報紙缺少油墨的問題,還支援了抗日,以當時的合法機構掩護了大批的地下黨員,為後來的革命和建設培養了人才。

作為董事長,楚湘匯主要負責銷售,利用他與陳地球的關係,煉油廠生產的油得以由當時的西南公路總局包銷,主要供給重慶民生輪船公司和梁山(今梁平區)飛機場至萬縣的汽車燃料,這對當時發展交通運輸、支援抗戰、安定後方都起到了很大作用。

與此同時,中共中央南方局在廠內各職能部門掩護了一批革命者,為解放戰爭積蓄了骨幹力量,通過生產活動,還培養了一大批懂技術、懂生產、懂管理的幹部,如廖沫沙、陳野萍、錢保功、謝筱乃、劉紹文、餘金堂、王芝倫、賈明第、陳曉鳴等同志。方曙霞在1982年任永川地區政治學校副校長、江津縣政協常委。

“外油輸入還不是停辦的主要原因。”煉油廠工務課副課長顏白秋在後來的回憶文章中稱,黨的“七大”召開以後,日本侵略者很快就要失敗了,如果這個廠不停,資金和幹部以後會陷在裡面。及時停辦興華煉油廠,可以把積累的資金轉移去上海一帶搞貿易,為黨組織在上海搞活動打好基礎,同時可以抽調幹部去急需要的地方開展工作。“最後煉油廠還剩幾十兩黃金的紅利,黨組織用這部分資金去辦了別的企業。”

餘成紅稱,興華煉油廠的興辦對涪陵地方工業的發展,產業工人隊伍的壯大,也起到了積極作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涪陵在原興華煉油廠舊址上,修建了地區糧食局煉油廠和國家糧油儲備倉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