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外:爲何中國不改用拉丁文字,非得用難懂的漢字?選擇明智嗎?

在表音文字佔主流的今天,表意文字顯得格格不入,甚至有些刺眼。由拉丁字母為統治文字的西方世界更是對古老的漢字有著諸多的不理解。

老外:為何中國不改用拉丁文字,非得用難懂的漢字?選擇明智嗎?

伴隨著以前與中國一樣使用漢字的越南、朝鮮和韓國紛紛投向表音文字的懷抱,很多西方人心中就存有疑問了,為什麼中國不改用字母書寫系統,非得用晦澀難懂的漢字?也許在他們看來這也許是一個並不明智的選擇。

老外:為何中國不改用拉丁文字,非得用難懂的漢字?選擇明智嗎?

但到底明不明智,還是中國人自己知道。首先要糾正的是,漢字並不難,只是漢字迥異於拉丁文字,所以對於英語或其他非漢語為母語的人來說是比較難的。西方人在看待這個問題上還是要摒棄西方中心論的思想的。

漢字從最早可考證的甲骨文開始,到如今的簡體字,已經擁有至少3600多年的歷史。在這三千多年的時間裡中國一直在使用漢字,漢字已經深入到中華文化的基因裡,不能擺脫,更不需要擺脫,它有著諸多的優越性。

老外:為何中國不改用拉丁文字,非得用難懂的漢字?選擇明智嗎?

首先,漢字能夠準確快速地傳達信息

我們所熟知的英文可以看作是一維的,所有的組成元素都是單一從左往右排列(a\b\c\d)。而漢字可以看作是二維的,它可以在上下和左右的空間放置組成元素.(丶、一、丨、丿.)

二維的漢字最大優點是它可以在固定的視覺範圍內包含更多的元素,而更多的元素則意味著它可以更快、更準確地傳輸信息。

對此,日本民眾深有體會,日本在書寫系統中同時使用漢字和表音假名。然而,日本的路標大多是漢字,因為閱讀速度至關重要。他們知道表意的漢字更容易理解。

老外:為何中國不改用拉丁文字,非得用難懂的漢字?選擇明智嗎?

再次,漢字言簡意賅,可以用最少的字表達最多的信息

幾乎聯合國的每份文件都要翻譯成中、英、俄、法、西、阿等六種語言版本,中國漢字版的總是那其中最薄的一份。

英國媒體經濟學人曾經做過一個實驗,比較各大語言翻譯1000字的英文文本時長度(也可理解為所佔空間)的變化。其中翻譯成西班牙語,相較英語長度長了將近40%,而僅僅阿拉伯語和漢語是比英文少的,但是阿拉伯語只少了15%不到,漢語卻整整少了69%,由此可見漢字所包含信息量有多麼大。

老外:為何中國不改用拉丁文字,非得用難懂的漢字?選擇明智嗎?

漢字不僅形體優美而且組詞能力強大

漢字漢語組字簡單科學,字形達意,掌握1500個漢字後,就能達到不學而知、觸類旁通。漢字能夠開發兒童智力,鍛鍊邏輯思維能力,很多國外的幼兒教育都拿漢字作為啟智工具。

另外不得不說,漢字書法作為藝術品,也能給人美的體驗,這是很多文字所達不到的美的境界。

老外:為何中國不改用拉丁文字,非得用難懂的漢字?選擇明智嗎?

使用漢字可以使文化得到更好的傳承,在中國只要接受初中以上的教育基本能夠閱讀幾千年前的古籍經典,不經翻譯與古人跨時空交流。

走向表音字母的趨勢是已經是過時的了, 目前的趨勢正好相反。韓國正在其小學系統中恢復漢字教育。日本一次又一次地擴大他們的“普通使用字符列表”,這意味著他們將使用比以前更多的漢字。這也證明,即使你不懂漢語,你仍然可以用漢語表示出你的語言。因為漢字主要是記錄含義而不是記錄語音的。

老外:為何中國不改用拉丁文字,非得用難懂的漢字?選擇明智嗎?

漢字是歷史的,也是現實的,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隨著中國的發展,漢字也將走向世界,被越來越多母語非漢語的人使用。 為什麼拉丁語使用者,特別是英語使用者,希望看到一個單調乏味的拉丁字母世界?而不能接受多樣化的文字世界呢?

別忘了,世界上GDP排名前三的國家中,超過一半的國家使用漢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