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撈赴港上市估值太高被質疑:入場費約1.8萬港元,創最貴紀錄

火鍋界的超級網紅——海底撈即將赴港上市。9月12日,海底撈發佈早間公告稱,正式向全球發售股份4.25億股,其中中國香港發售3820.8萬股,國際發售3.86億股。按最高發售價每股17.80港元計算,投資者入場費約為1.8萬港元,創香港史上入場費最貴的新股紀錄。

《金證券》記者注意到,從目前來看,海底撈的基石陣容相當豪華,但眾所周知,眼下港股IPO潮與破發潮齊飛,海底撈此番攜高估值闖蕩香港市場、能否擺脫股價破發夢魘,是機構與中小散戶申購前的最大擔憂。

入場費最高新股

據公司公告,海底撈將於9月26日正式在港股上市,募集資金大約在80億港元左右。根據14.8-17.8港元/股的IPO定價計算,海底撈估值介於100-120億美元之間。

值得一提的是,海底撈此次在香港招股,每手1000股,入場費約1.8萬港元,被稱為港股史上入場費最貴的一隻新股,對散戶來說,入場的門檻比較高。不過,海底撈已於上週五正式確認基石投資者名單,包括高瓴、景林、摩根士丹利資管、Snow Lake及Ward Ferry,基石投資者的認購金額合計達29.43億港元,約佔海底撈IPO發行規模的40%左右,遠超常規的20%至30%。

備受追捧的背後,是海底撈身上的諸多光鮮標籤:中式餐飲龍頭,盈利及成長兼備。公開資料顯示,海底撈成立於1994年,2015年-2017年,海底撈的營業收入總額分別約為57.57億元、78.08億元以及106.37億元,複合年增長率為35.9%;淨利潤由2015年的4.12億元增至2017年的11.94億元,複合年增長率為70.5%。

更新後的招股書顯示,2018年上半年海底撈實現營業收入73.43億元,同比增長54.4%;淨利潤為6.47億元,同比增長17.0%。 《金證券》記者注意到,今年上半年,公司“顧客人均消費”突破百元大關,達到100.3元,同比2017年上半年的97元明顯上升;另外翻檯率也明顯提高,從2015年的4.0上升到2018年上半年的4.9。

高估值陰影

市場人士分析,赴港IPO的企業,一般會將20-30%的發行規模分配給基石投資者。目前,海底撈較高的基石比例,實則減少了機構配售和散戶打新的供應,將使海底撈IPO更加火爆。《金證券》記者注意到,這幾日,不少機構也在積極建議中小散戶參與海底撈申購,認為“不容錯過”。

不過,資深港股投資人張維就向《金證券》記者抱怨,“不同的公司、熟悉的味道,今年港股出現新股破發潮,很多之前被捧得高高的網紅股,一級市場給的估值都是高高在上,一上市卻跌跌不休,讓我們打新的投資者損失慘重。”他直言,鑑於心理陰影太大,即便海底撈是餐飲界的“扛把子” ,他也不想申購。

近期港股IPO潮與破發潮齊飛,與市場整體表現低迷、新股密集上市、發行價格高企等有關。從海底撈上市的時間窗口來看,這三大因素其“一個也躲不了”。尤其,近期海底撈過高的估值已是廣受質疑。

《金證券》記者注意到,平安證券(香港) 最新研報分析,海底撈的招股價在14.8-17.8港元之間,以市值計算將是香港上市餐飲服務業的龍頭,對應2017年PE在63.74-76.48倍之間。而香港上市同業-火鍋及火鍋輔料類企業,頤海國際2017年PE在60.43倍,2018年PE在38.68倍,呷脯呷脯2017年PE在24.53倍,2018年PE在20.08倍。

事實上,海底撈的估值上限已經與百勝中國市值接近。Wind數據顯示,截至9月11日,百勝中國的總市值為122億美元。據瞭解,百勝中國創辦於1987年,目前在中國擁有約8000間肯德基、必勝客及小肥羊等。

大肆擴張隱憂浮現

無疑,偏高的估值需要較快的業績增速支撐,儘管最近幾年海底撈的業績增速被指“逆天”,但隨著上市進程的推進,海底撈的發展隱憂也逐漸浮出水面。

首當其衝,在食品衛生與安全上,海底撈近期頻遭詬病。僅今年7月,海底撈的官網共公示了15家門店出現食物過期、發現老鼠、工作人員操作不規範等問題。在業內人士看來,這或許是步伐走得過快導致。

據海底撈9月3日更新的招股書,海底撈全球餐廳網絡由2015年年初的112間增至2017年年底的273間,而截至2018年9月3日,海底撈共擁有餐廳數363間。也就是說,在約9個月內,海底撈新開了90家餐廳。按照公司的計劃,2018年海底撈將新增180-220家餐廳。花旗銀行分析師此前曾表示,海底撈今年的高速增長主要靠分店大幅增加70%帶動,但激進的擴張計劃將削弱公司的同店銷售表現。

數據顯示,海底撈在2018年上半年的毛利率跌破20%,只有19.7%,而2017年上半年則有22.2%,2016年全年則是25.1%。此外,伴隨著擴張,海底撈的負債也在逐年增加。招股書顯示,海底撈的流動負債已由2015年的12.44億元增至2018年6月30日的33.15億元,截至2017年年底,海底撈資產負債率高達73%。據瞭解,海底撈此次IPO募集資金的15%將用於還貸。

《金證券》記者接觸的深圳食品行業分析師稱,火鍋產品標準化程度高,因此門店複製相對容易,天然適合連鎖擴張。但如果店面迅猛增加管理存有漏洞,就極其容易發生食品安全問題。

此外,不少吃貨也向記者反映,與其它地道的火鍋店相比,其實海底撈食物稍顯一般,而且價格略高。最讓大家津津樂道的是海底撈的花式營銷,“一旦店面擴張過快,雖然能大大緩解目前排隊長的問題,但小夥伴們的獵奇興趣、傳播樂趣也大大減少。”

事實上,中國火鍋業高度分散,海底撈還很難稱霸,競爭對手強且多。以三年多以前已經登陸港股的呷哺呷哺為例,此前兩家“井水不犯河水”,海底撈定位中高端傳統火鍋市場,呷哺定位大眾休閒火鍋市場。如今呷哺旗下的高端品牌“湊湊”已現身攪局,隨著餐廳擴張、經營區域重疊,雙方必將正面交鋒。

對於市場種種疑慮,海底撈創始人張勇曾在新聞發佈會上回應,“我們也在努力,爭取確保每一種食物都是安全的,並運用新技術解決食品安全的難題。”他同時承認,餐飲行業是碎片化行當,不像微信那樣離不開,事實上沒人一輩子會只吃一家餐廳。


分享到:


相關文章: